专访俞静:存在于斯的“景”发乎于心的“观”-人物访谈|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专访俞静:存在于斯的“景”发乎于心的“观”
[日期:2011-02-0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Jade   发表评论(0)打印



景观”的价值在于两种:保护原生的状态和提供生活的环境

  中国风景园林网如何理解“景观”对于城市空间的终极意义?景观最终满足谁的需求?

  俞静:我认为“景观”的价值在于两种,一种是保护原生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或者是进行修复后的某种回归自然的状态。二种是为了提供更便利、更有趣味、或某种功能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景观”的存在,如果对上述两方面都缺乏促进作用,那我认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中国风景园林网:以您的个人视角,景观的设计与实施通常面临的最大问题有哪些?引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俞静:“景观”的设计与实施,面临的问题其实和其他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矛盾是一样的。中国的现代化,缺少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是属于干中学的发展模式。尤其是,缺乏成熟的施工工艺,缺乏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更缺乏基层施工人员的修养培训(况且设计师本身的设计修养的培养也是良莠不齐。

  中国风景园林网:近10年,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广受重视。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作为多项规划项目的实践者,从实践角度入手,您怎么看待这个理论观点?

  俞静: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一定要把它升级为某种主义,其实言过其实。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形成,是由城市中的各类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建筑,尤其是大尺度的公共建筑以及成片的住宅建筑,可能最为显著,但这不是全部。这些建筑物是如何布局的,这些建筑物之间的街道、广场、公园是如何存在的,这些建筑物外的各类公共设施是如何设置与运营的,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风景园林网:引发思考的意义更多些。

  俞静:“景观都市主义”其实是从“景观设计”的视角,展现了一种关于都市物质环境设计的系统性思考。我记得大学里也看过吴良镛先生的“广义建筑学”,也是从建筑进而拓展至城市的思考。也是这么个意思吧。

 

“景观”的维护管理问题,可能是下一步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方面


  中国风景园林网:作为上海世博园整体规划项目的设计师之一,能否为我们总结一下世博园在景观设置方面的经验。如有不足或遗憾,您认为是哪些?

  俞静:世博会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其非建筑部分的设计与建造量都很大。这让景观设计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对于“景观”的投入的资金保障、新材料和技术以及施工质量精细化程度都比较到位。规划设计单位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如针对大规模人流的出入口设计、多层次的广场设计、公共设施的艺术设计、夜景与灯光照明设计等。也对各个单位自行设计与建设的场馆提出了一些设计导则:如,排队等候区域的人性化设计,重点考虑遮阳与遮雨、提供休息座椅、信息互动、和秩序保障等。其中,上海企业馆的排队等候区的设计,我认为是最好的。

  如果一定要提一下不足或遗憾,我觉得几个出入口广场的景观设计都过于关注应对大人流的功能性,而缺乏特色和趣味,没有能给人留下印象。

  中国风景园林网:请根据您的个人经验,介绍一、两个在您看来非常优秀的、与景观结合的规划项目,并说说原因。

  俞静:就世博会吧。世博会另一个特点是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流量。世博会的“景观”在大半年的使用过程中,籍由7000多万人次的使用,快速地从毛糙生涩变得成熟圆润,像打磨过的玉石,渐入佳境。运营过程中,由于专业的服务管理,能够及时跟踪使用者需求,灵活调整一些景观设施,如喷雾装置、休息座椅、商业设施等。这是一般项目难以做到的。

  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的维护管理问题,可能是下一步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方面。而世博会结束了,现在所保留的核心区,已成功地跃升为浦江知名新景观。

编辑:jad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