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灾害全解读-科技动态|园林科技-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次生灾害全解读
[日期:2008-06-06]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无标题文档
  导语:

  除了堰塞湖
(解读)之外,滑坡、泥石流也是影响严重的次生灾害——

  四川省汶川县5月12日发生7.8级大地震后,造成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使从所有方向通往震中地区的汶川映秀镇和多个重灾区的道路几乎都被破坏,不能通行,救援部队和大型设备不能进入,这正是造成此次地震救援困难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强烈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将持续20-至30年,特别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将特别活跃。

  面对滑坡和泥石流这类地质灾害的威胁,我们该怎么做?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 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滑坡、泥石流的六大破坏
 

(1)破坏道路、桥梁,阻断交通,阻碍救援队伍和工程机械进入灾区,加大救援难度,严重延缓救援进度。
 

 

(2)通讯线路,造成灾区通讯中断,影响救援工作开展。 (3)破坏建筑物,危害群众人身安全。
(4)破坏水利、水电设施 (5)破坏农田
(6)严重威胁灾民临时安置点和救援人员驻扎场所安全。


  遥感图片:震后绵竹市绵远河上游河道严重受阻

  根据16日上午10时航空遥感图像,经科技人员解译分析得知,在地震重灾区绵市天池乡的绵远河上游河道严重受阻。从北(N31°31′22″,E104°06′39″)到南(N31°28′13″,E104°09′11″)长为9.5公里的河道上,由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16处河道阻塞,如图1所示;有5处大的滑坡泥石流阻断了河道,其中最严重的两处分别位于(N31°30′10″,E104°07′35″)、(N31°28′58″,E104°09′02″),图2、3所示。随着雨季的到来,将会形成多个堰塞湖,存在极大的洪水隐患。
 

图1 绵竹市天池乡绵远河上游震后滑坡泥石流河道阻塞监测图 图2 位于(N31°30′10″,E104°07′35″)的滑坡、泥石流阻断河道遥感影像图
图3 位于(N31°28′58″,E104°09′02″)的滑坡阻断河道遥感影像图

  灾后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减灾五大措施

  1.次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强烈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将持续20-至30年,特别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将特别活跃,必须加强灾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监测和预警工作,减轻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特别是避免重大人员伤亡。
 

 2.风险评估与场址选择

   从本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看,人类的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太渺小。在灾区城镇和村庄恢复重建中,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尽量避开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这是减少灾害、规避风险的最佳方法。

  3.道路灾害治理与预防

  对道路地质灾害进行充分的地质灾害评估;对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点和隐患点重新进行选线,采取绕避方案。在道路重建选线中尽量采用半幅路半幅桥的方案通过峡谷区,尽量避免大量开挖边坡,诱发大规模滑坡。
 

  4. 进行灾害综合治理

   根据流域灾害发育规律和运动特征,提出小流域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

   5. 提高山区城镇防洪标准

  山区城镇不仅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危害的风险,同时还遭受堰塞湖溃决洪水的风险,山区城镇恢复重建时,应提高山区城镇防洪标准,防止超常洪水,特别是堰塞湖溃决洪水对城镇的危害。
 
  加强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

   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由强降水诱发,建议加降水(特别是局地强降水)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同时,对具有重要危害对象的滑坡和泥石流点进行监测和预警。

   注重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场所和恢复重建场址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评估

   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场所和抢险救援人员居住场所应立即进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评估,避免这些场所设置在泥石流和滑坡危险区。对确实无法避开危险区的临时场所,必须严密监测滑坡和泥石流活动,制定相应的临灾预案。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应加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
 

 

  图片科普

 

  感谢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崔鹏研究员对本策划的贡献。献。

  感谢中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对队对本次策划的大力支持。

  点击查看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直播回放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赵竹青)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