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植物诺亚方舟-科技动态|园林科技-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中国建成植物诺亚方舟
[日期:2009-12-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荔   发表评论(0)打印



    “中国的特有物种、稀有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都将在这里得到长期有效保存。”

  正在热映的灾难大片《2012》讲述了一个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主人公挣扎求生,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登上秘密研制的可以躲避这场灾难的“诺亚方舟”,得以生存的故事。

  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科学家已经建立了植物“诺亚方舟”,用来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

  ■“诺亚方舟”拯救中国濒危植物

  11月底,我国第一座规模达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目前,种质资源库已经按照国际标准建成了680立方米的冷库、570立方米的干燥间和6个培养间等设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主管杨湘云博士对《北京科技报》表示,现在,种质资源库的干燥系统达到了国际公认保存种子的“双15”(温度是15℃和相对湿度是15%)标准, 他们存放种子的密封容器的保藏温度也严格控制在-20℃。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不用担心种子发霉或者遭受病虫害,并且种子能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里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和发芽能力。”杨湘云说:“有了这个‘诺亚方舟’,中国的很多濒危植物就可以在这里得到长期保存,一旦某个物种在自然环境下灭绝了,还能够通过存放在种质资源库中的种子使其重生,从而可以避免彻底灭绝的命运。”

  ■中国每年有300多种自然物种趋于濒危乃至消失

  近些年来,中国的很多生物物种面临灭绝的边缘,这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云龙告诉《北京科技报》,由于人们对有价值的物种进行大规模地毁灭性开发以及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在每年有300多种自然物种趋于濒危乃至消失。尤为严重的是,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尤为重要。

  周云龙表示,过去,中国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但是效果有限。近年来,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少量保存种子的工作库,但规模较小,无法长期有效地保存种子。此次在云南建立的这个大规模的种质资源库属于迁地保护方式,这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当那里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种子长期有效保存的技术之后,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建立起种质资源保护联盟,从而保护国内珍贵、濒危的物种,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杨湘云告诉记者,英国很早就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早在1759年,英国就开始筹建皇家植物园邱园,到目前,该植物园已经成为规模巨大的世界级植物园,收集了全世界超过5万种植物,活的树便有25万棵之多。另外,邱园植物标本馆收集了500万份标本,图书馆还收藏了75万份世界植物文献和图书。1974年,邱园就开始筹备建设千年种子库,现在已有30多年的种质资源保存经验。

  目前,英国邱园正在实施的千年种子库计划,到2010年能储藏2.42万种野生植物的种子,而这一数字约占世界野生植物群的10%。

  ■在云南建造植物诺亚方舟“得天独厚”

  “英国的种质资源库建设给我国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杨湘云透露,我国此次所建成的种质资源库最早是由植物学界泰斗、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提出的。1999年8月,吴征镒致信朱镕基总理,建议我国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库。这一建议得到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他很快批示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的主要领导,要求尽快开展可行性研究。

  杨湘云说,云南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微生物王国”,仅高等植物就有15000多种,约占全国的50%,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因此,在这里建立种质资源库不仅获取物种容易,而且对物种进行研究以及野外培养都很方便。

  2004年3月9日,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决定依托昆明植物所进行建设,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参加相关建设。并且,该项目还被列入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

  杨湘云说:“种质资源库的总体科学目标就是要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物种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分别批复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五年和十五年目标。”

  2004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时,中英双方签署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合作协议,英国方面同意对中国建立种质资源库给予种源、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支持。这大大加快了中国种质资源库建设的进程。在2005年3月22日,种质资源库就得以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五年的努力,如今该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并与英国的千年种子库一起成为世界上两个按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

  此前的2007年12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世界混农林业中心在昆明共同签署了树种种质资源的国际保护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这个种质资源库已经成为世界上除挪威诺亚方舟种子库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之外的第三个保存世界重要树种种质资源的机构。

  ■资源库将会保存19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目前种质资源库已为世界混农林中心备存了386份林木种子,这些种子采自墨西哥、巴拿马、奥地利、纳米比亚、以色列等19个国家。” 杨湘云说,“根据规定,中国的特有物种、稀有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都将在这里得到长期有效保存,因此很多人也将其称之为超级‘生物种质银行’。”

  据杨湘云透露,他们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五年建设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目标。

  “当时国家发改委所制定的五年目标是,收集6450多种野生生物资源。但是目前,种质资源库已收集并保存了8444种74641份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杨湘云说,为了采集这些种子,项目采集人员的足迹从云南逐渐扩大到西南,并且目前通过项目合作和采集技术培训方式建立的采集网络还覆盖了西南、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华中、华东以及东北地区,达到22个省/市/自治区的范围。另外,全国58所大学、研究机构和13个自然保护区的600多名研究人员也都先后参与了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存工作。

  “在十五年目标完成时,该资源库将会保存19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杨湘云表示, 种质资源库的核心工作是保存种子,另外的工作内容还包括保存试管苗、鳞茎、花粉及其他微繁殖体或培养物等可供繁殖使用的非种子材料,以及动物细胞、菌株、DNA等多种类型的种质资源。

  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杨湘云正奔赴在云南一处种质资源采集目的地的途中。“我现在在汽车上,得坐一天的车,晚上才能到达收集物种的目的地。我这里手机信号不太好,有可能一会儿就自动挂断了。”电话那头的杨湘云说。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