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生科研发现能吃“脏石油”的花卉-科技动态|园林科技-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南开学生科研发现能吃“脏石油”的花卉
[日期:2010-05-12]  来源:科技频道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美丽的花朵也能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南开大学本科学生进行的一项科研成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经过近两年的实验,发现紫茉莉、凤仙花、矮牵牛适合生长在高达1%石油污染土壤上,并对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这一成果目前已申报了3项专利,并有望应用于山东胜利油田污染土壤的修复。

    项目组成员、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张志能介绍说,目前国际上石油污染土壤大多采用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高效降解微生物法进行治理和修复,但这些方法具有一大弊端——有副效应,且成本太高。而植物修复方法则具有处理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自然美观等优点。

    张志能说,项目组把这项研究称为“绿色的力量”。因为植物修复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面积、污染不十分严重的区域,如使用得当,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可以通过修复污染土壤来保护水、土资源,缓解因污染所引起的各种矛盾的发生,减少石油开采所引起的污染赔偿,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们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问题,以胜利油田为研究基地,重点筛选、研究适合其原位修复的土生植物、花卉植物及其相关工艺参数。

    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教授的指导下,张志能与同学蔡章、李科男、王芃、吴达平在大二一开学就进入了实验室,踏上了创新科研之路。他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盆栽实验,用蔡章的话说,就是“种花”。他们享受着“第一颗种子发芽时的快乐”,品尝着“深夜单独做实验的孤独”,同时也感悟着“团队合作的力量”。

    蔡章说:“实验的种花跟普通的种花有很大的差别,实验用的土壤必须要保证均匀性,因此在种花之前需要对实验土壤进行磨碎和过筛处理。”

    他回忆道:“一天下午,我们几个人上完课后就赶到实验地点,虽然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筛土,而且还十分脏,但却没有一个人以任何理由推脱不来。大家分工合作,不到3个小时就筛好了几大堆土。最后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满身汗渍,但却非常快乐。”

    张志能说,项目最初的设想是筛选出胜利油田本土生长的适合土壤修复的植物,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胜利油田当地的本土植物普遍以类、蕨类为主,生物量较小,在当地盐碱化很严重的土壤中根系不发达,并且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其长势不如在当地好,因此修复效果很有限,不适合当作石油污染土壤高效修复植物。而筛选出来的3种花卉却让众人“眼前一亮”,它们的修复效果及耐受性都比较好。

    “但是本土植物的筛选依然可以作为以后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本土植物对当地特定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对石油污染和盐碱化的耐性依然是我们在筛选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施肥强化以及螯合剂强化来促进其根系发展以增大其生物量,促进其修复效果。”蔡章补充道。

    “污染土壤的修复是当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目前,在国内外该领域已有研究中,能够高效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植物种类很少。而我国关于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物的植物还几乎没有。”周启星教授说:“此项研究用绿色与原生态的方法,尤其是采用花卉植物作为修复材料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在国内尚属首创。”

    胜利油田有关负责人表示,南开大学学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据了解,目前此项成果已经在胜利油田进行了一定面积的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项目组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还将继续扩大应用面积。据周启星教授介绍,如果成效显著,此成果还可应用于天津大港油田和滨海新区石油污染土壤、沉积物、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修复。

    以本科生张志能为首的“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原位植物修复的基础研究”项目组,成功申请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在南开大学的大学生创新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他们不仅在本领域内知名国际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还被第二届国家大学生创新论坛选中,在论坛上做学术报告。

    凭借优秀的成绩和在大学期间做科研积累的经验,项目组5人分别被国内外名校录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对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项目组成员念念不忘周启星教授的指导。“周老师对我们的整个实验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他为我们把准了研究的方向。在周老师的不断提醒教导下,我们才能把握植物修复的国际先进理念及科研方向,实验才具有创新性。”张志能说。

    蔡章认为:“周老师对科研严谨的态度、对我们一丝不苟的教导都为我们示范了一条科研之路。”而吴达平则说出了大家在科研中的收获:“我们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与快乐,学会合作与分享的幸福,同时,也知道了知识源自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我们经过了一场历练,收获了一种对科研虔诚而又孜孜不倦的心态。”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