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处理和不同生根粉浓度对素心腊梅生根的影响
[日期:2007-04-13] 来源:园林科技 作者:静冬梅 赵子贤 王怀顺 毛秀红
发表评论(0)
打印
静冬梅1 赵子贤1 王怀顺2 毛秀红3
(1.济南市植物园 250002 2.山东省农业实业集团 3.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 要:本试验利用双因素三水平两向分组,处理组合用重复观察值的方法测试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素心腊梅插穗生根的影响。采用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素心腊梅通过1%的高锰酸钾浸泡12小时、1%的酒精乙醚混合溶液浸泡12小时、1%的石灰水溶液浸泡12小时;二是用1.8%、1.5%、1.2%的自制生根粉蘸待试腊梅插穗的基部。通过试验,发现预处理间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高锰酸钾浸泡效果为优,石灰水浸泡效果为劣;生根粉间1.8%与1.5%、1.2%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2%与1.5%间差异不显著;预处理与生根粉浓度互作效应显著,优秀组合为高锰酸钾浸泡与1.5%生根粉组合、高锰酸钾浸泡与1.2%生根粉组合、酒精乙醚浸泡与1.2%生根粉浸泡组合。
关键词:素心腊梅扦插
腊梅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花,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由于其扦插繁殖不易生根,生产上一直采用狗牙腊梅实生苗嫁接素心腊梅的做法,这一做法不仅费时费力,同时也提高了腊梅的成本,限制了腊梅的大规模应用。为此,本试验初步尝试了对腊梅进行直接扦插繁殖的方法。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生根粉配方如下:
(1)、1.8%生根粉包含IBA1.7%,2,4-D0.1%,多氯苯甲酸0.3%;
(2)、1.5%生根粉包含IBA1.4%,2,4-D0.1%,多氯苯甲酸0.2%;
(3)、1.2%生根粉包含IBA1.1%,2,4-D0.1%,多氯苯甲酸0.1%;
多氯苯甲酸为进口分析纯,其余为上海医药集团生产的分析纯试剂。
2、试验方法
本试验在济南植物园苗圃基地进行,共设9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m2。扦插基质采用草炭土与炉渣混合,基质的孔隙度调整至30%,基质厚度设定为30cm。在2003年5月15日,对已经配置好的基质喷洒0.1%的“农达”除草剂一次,5月25日,对已经充分晾晒的基质喷洒5‰的高锰酸钾消毒。
扦插时间与插穗处理:于2003年6月15日进行,此时作为插穗的素心腊梅出现顶芽自枯现象,当年生枝条开始呈褐色,接近半木质化。插穗统一采自树龄8年的素心腊梅当年生枝条,插穗长15cm,保留两片成熟叶并各剪去1/2,以180根插穗为1组,共采集3组,分别在盛有1%的高锰酸钾、1%的酒精乙醚混合溶液、1%的石灰水溶液塑料桶中浸泡12小时,浸泡深度统一控制在3cm。翌日扦插前,将浸泡过的插穗沿基部用快刀削去3mm。
扦插与后期管理:2003年6月16日开始扦插,将浸泡过的每组插穗各分成3份,每份60株,完全随机化排列,速蘸不同浓度的生根粉,然后扦插到已经浇透水的基质中。每个小区扦插1份即60株,为了统计方便,将插穗15株1排,作为1个样本,形成4次重复。扦插深度统一定为5cm,扦插完后在基质上方1m处覆盖塑料布保湿和用50%遮荫网遮荫。在日常管理中,保持苗床湿度90%以上,苗床内最高气温不高于32℃,每5天喷一次800倍的菌毒清农药消毒,连喷5次。
二、结果与分析
观察结果如下:
表1腊梅二因素试验区组和处理组合生根结果两相表(详见《园林科技信息》)
理
1、统计结果
2003年8月30日开始测试不同预处理组合的生根数量。每15株作为一个样本,生根数量取平均数。统计方法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R)中的新复极差测验(SSR),统计数据见下表:表2腊梅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差分析表(详见《园林科技信息》)
2、结果分析
1、区组:F实=1.34<F0.05,3/24=3.01P>0.05,区组间效应不显著
2、不同预处理:F实=5.34>F0.05,2/24=3.40p<0.05,不同预处理效应有不等
3、不同生根粉:F实=5.00>F0.05,2/24=3.40p<0.05,不同生根粉效应有不同
4、预处理*生根粉互作:F实=4.17>F0.05,4/24=3.40p<0.05,互做效应存在
表3预处理间比较结果(详见《园林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