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栽菊|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菊花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日期:2007-10-06]  来源:中国养殖技术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菊花白粉病是花卉中常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分布。菊花白粉病使植株生长不良,片枯死,甚至不开花,严重影响绿化美化效果和花卉生产;还为害瓜叶菊、金盏菊、果菊、非洲菊、波斯菊、翠菊、大丽菊、百日菊、玫瑰、月季、凤仙花、美女樱、秋葵、一品红、蜀葵、福禄考、秋海棠、紫藤等。

  危害症状   菊花白粉病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更易感染。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化,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病原及发生规律   引起白粉病的病原属白粉菌真菌,为菊粉孢霉菌,有性段为二孢白粉菌。在我国南方露地栽培和北方温室内可常年发病。病菌在病株残体内或土中越冬,翌年春季温湿适宜,子囊果开裂,散出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扩散,并可多次侵染。5—11月均可发病,8—10月多发病,以20—25 ℃时易侵染发病。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和昼夜温差在10℃以上最易发生。以9—10月发病严重,主要在秋季多雨、露、雾的潮湿环境下多次侵染发病。在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再次诱发,在浇水多、植株太密或干旱影响,栽培管理不善,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时,发生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

  1、清园处理在栽培上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株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少病原物的传染来源。

  2、加强生产管理栽植不要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或温湿度大,侵入寄主,造成再次侵染发病。

  3、药物防治盆土或苗床、土壤药物杀菌,可用50%甲基硫菌灵与50%福美双(1:1)混合药剂600—700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可达杀菌效果。发病初期可喷施农抗120或抗菌B0—10 乳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粉剂或75%十三吗啉乳剂1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尤其是用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毫升加水100公斤喷雾,间隔10—15 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较好。另外,在发病期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32—48 克,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剂45—67.5 克,加水70公斤,搅匀喷洒,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15%粉锈宁乳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800—1000倍液,50%多硫悬浮液300倍液,或20%百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退菌特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可起良好防治效果。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