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七七工作团诞生地”-城市建设|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桐柏县--“七七工作团诞生地”
[日期:2009-09-30]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桐柏县"七七工作团诞生地"勘察维修

  报告暨设计说明

  一、概况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的豫鄂交界处,桐柏山腹地北麓,东与信阳、确山搭界,南与湖北随州、枣阳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唐河、泌阳毗邻。全县东西狭长,南北腰窄,素有"宛东咽喉"之称,是南阳地区唯一的苏区县,境内有革命纪念地百余处。

  "七七工作团诞生地"位于桐柏县城关镇新华街53号,北纬32017′,东径1130,原为一处明代建筑群,由于遭受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残损严重。受桐柏县文化局的委托,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规划设计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座建筑群中的大成殿和东西厢房进行了实地勘测,并做出维修加固设计方案。

  二、历史沿革

  此纪念地原为桐柏县文庙,是清代以前供奉孔子和科举时代做为试院之场所。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成化年间,此后又在清乾隆四十二年及公元1992年经过两度维修。据《桐柏县志》记载:桐柏县文庙全部建筑有照壁、牌坊、状元桥、泮池、大成殿及东西厢房,由于在文革中遭受破坏,现仅存大成殿和东西厢房共三座建筑,以及文庙月台前的千年古树"汉峙虬柏"两棵。"七七工作团"于1938年9月16日在该文庙诞生,此工作团是当时我党在国民党七十七军军官训练团担任教育长的朱大鹏同志指挥的革命武装团体。"七七工作团"在桐柏近一年的时间里,曾先后组建了"青训班"、"农训班"等革命组织,队伍发展到1250多人。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这支部队分批开到四星山,交给李先念同志,成为豫鄂挺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我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李先念、王震、陈少敏等同志都在此生活过。

  1942年,桐柏解放后,在该纪念地成立了"桐柏县民众教育馆"、1950年更名为"桐柏县人民文化馆",后又相继被"桐柏县体委"、"县文化局"、"图书馆"、"桐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占用。1994年,经桐柏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此地成立"七七工作团诞生革命纪念地",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们提供一个比较直观、生动又形象的实地教材,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这一纪念地成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阵地。

  三、建筑形式与结构

  1、大成殿:位于"七七工作团诞生地"建筑群中部,据可查历史文献记载,1938年该建筑为七檩前出廊尖山式硬山建筑。1992年维修时改为现存在十一檩前出廊重式歇山建筑。整座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14.64米,明间宽4.5米,次间4.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96米,前廊深0.98米,建于0.81米高的台基上,前有一方形阅台,长15米,宽12.3米,高0.81米,月台前阶条石宽1.5米,厚0.15米,踏步现存2层,垂带部分掩埋,月台地面原铺地部分俟失。据勘测,整座建筑2米以上墙体均为后加,墙厚0.87米,前墀头为后人砖砌。前檐柱径为0.3米,柱高3.55米,柱础为八棱柱状,高0.58米。金柱、前檐柱之间有穿插枋、月梁连接,穿插枋尺寸为0.25×0.22米,月梁尺寸为0.86×0.40米,屋面布瓦及脊兽为后人所加。

  2、东西厢房:为两座对称建筑,分别位于在大成殿东西两侧,现为居民住室,有很大改造,整个建筑长18.米,宽6.4米,面阔5间,原有台基已毁,室内原铺地全部俟失, 现为水泥地面,前檐墙为后人改砌,白灰抹面,所开门窗均为后建。室内柱础全部俟失,檐柱已毁,前廊被后人改砌,室内砌墙4堵,仅存柱头及以上梁架。橼子、飞子全部俟失,正脊吻兽俟失,屋面被改造为小仰瓦。

  四、残损现状勘察

  此次勘察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段:

  1、手工测绘

  主要用于探明各建筑结构特点,构造、原貌的各种数据,作为制订维修方案的依据。

  2、残损勘查

  对暴露出且确认已糟朽的构件,明显的坍塌、劈裂、断裂都进行了探察,对不宜探察的部位,主要采用敲击法和深入观察,综合分析的办法进行了观察。

  对照有关资料,对建筑的现状与原状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对现存建筑的状况进行对照、观察、分析其病害及原貌。

  以上几种勘察方法的综合应用,使本次勘察基本具备科学化、量化的特点,为以后维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七工作团诞生地"维修加固设计

  "七七工作团"位于桐柏县城关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东西厢房是"七七工作团诞生地"建筑群中的三处单体硬山建筑。现为桐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2001年8月受桐柏县文化局委托,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此处建筑的勘察和维修设计工作,在勘察、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以下维修设计方案。

  一、保护设计原则及目的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貌的修缮原则,按照我国有关古建筑修缮管理办法的要求,参照国际文物建筑保护文件和范例,并根据这三处单体建筑的现存特点,对该文物建筑的维修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来进行:

  1、 保持文物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延续性,注重历史环境形象的恢复,建筑环境是建筑艺术构成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拆除违章建筑物,尽量保持该旧址内历史环境氛围。

  2、 慎重对待"复原"问题。凡复原者,必须有足够的依据,对缺少依据者,只要无碍于结构和使用功能,均不做复原。要出于保护目的而必须时,可参照该旧址同类构造,适度考虑重点构件的配置问题,但决不在艺术风格及时代特征方面做任何臆测。

  3、 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除在隐藏部位出于结构方面的需要外,新补配的构件均应注意采用与原材料相同和相近的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维修,以确保更换构件的可辨性。

  4、 尽可能多保留原有构件。凡是能加固使用的原构件应予以保留,确实无法使用,但具备较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构件,应拆除后予以妥善保存,其艺术造型和风格方面决不修补。

  5、 新配构件应用具有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当用原材料、工艺进行维修补配时,应注意使新配部分在材料的色泽、细部、纹路等方面与原件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如有可能,应在所配材料构件的隐藏部位做出时间及修缮情况标记。所有新配材料、构件均应具备可逆性,坚决杜绝鱼目混珠式的"做旧"和不可逆性的加固。

  6、 应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当原结构不合理,确需借助新结构进行加固时,应注意在隐藏部位进行结构处理,当无法利用隐藏部位进行处理时,应加强附加新结构在材质、结构和时代特点等方面的可识别性,以免产生误导作用。

  二、保护措施

  拆除东西厢房后人所加墙体、搬迁居民,拆除现有水泥地面,扩大大成殿周围的空地,治理周边环境。

  三、单体建筑维修方法

  1、大成殿

  经勘测残损的主要原因:人为改造、自然侵害、雨水侵蚀与糟朽,使房屋残损严重。故依据勘测结果,采用局部复原维修的方法,拆除修缮中有损原状的不合理增添部分。

  ⑴清理室外地面至原地基深度,挖补台基基墙,补配月台上俟失的铺地,垂带及踏步。

  ⑵清除室内现有地面后,用青砖重新铺地。

  ⑶拆除后人改砌的墀头及东西墙体,用青砖重新砌筑,后檐墙挖补校正,室内墙体用白灰抹面,室处保持丝缝墙体。

  ⑷拆除后加明间后金柱、前檐柱,用木条环氧树脂嵌补劈裂部位,防止水分渗入,劈裂的后檐柱及后金柱用同样方法修补。

  ⑸拆除后加二层屋顶及构架,复原为七檩前出廊式梁架,梁架基本完好。檐檩、金檩维修时,如发现新残损点,再进行调整、更换。

  ⑹拆除后人所加格扇门,补配俟失的雀替。

  ⑺屋面重新修缮,拆除后人所加脊兽,修复正脊、垂兽、正吻,依时代特点重新设计,更换糟朽折断的飞橼及大小连檐。

  a)东厢房

  经勘测,人为改造现象严重,故采用揭窒瓦顶维修方法。

  ⑴补配俟失的阶条石,清理台基,清除室内现有水泥地面,重新青砖铺地。

  ⑵拆除后加室内墙体,补配俟失的柱础,劈裂金柱,用环氧树脂加木条补缝。

  ⑶拆除后加门窗,补配前檐柱础,补砌墀头,更换现存瓦件,由灰仰瓦改为筒、板瓦,补配飞椽及大小连檐,补配脊兽。

  b)西厢房

  经勘测,现为居民居室,改造现象很严重,采用去除不合理增添、揭顶维修方法。

  ⑴清除门前堆放物,治理周围环境,清理台基部分,补配阶条石。

  ⑵拆除后人所加隔断墙体,清理现有水泥地面,重新青砖铺地,补配前檐柱及俟失的柱础。

  ⑶补砌墀头,拆除后人所加门窗,更换现存瓦件,由灰仰瓦改为筒、板瓦,补配脊兽、飞橼及大小连檐。

  四、其它说明

  古建设计第一手资料是测绘图纸,但由于现存建筑有部分遮挡和人为改造过,可能造成一些误差和图纸有个别不精确。残损勘察中有部分构件嵌入砖墙内和遮挡,因此无法十分准确。这就要求在古建筑保护施工中详细记录构件的残损情况和校对图纸数据,尽可能做到十分精确,避免保护性破坏。

  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规划设计部

  二00年九月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