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文化特质-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文化特质
[日期:2010-08-17]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王育济   发表评论(0)打印



  大明湖也是因为《水经注》而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那时大明湖是在今天的五龙潭一带。当时这里建有大明寺,《水经注》中对紧邻趵突泉正北的大明湖有一段特别珍贵的记载:“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西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也就是说大明湖是大明寺的配套设施“净池”,所以俗名“大明湖”。“净池”不是“清净”的意思,也不是“净手”的意思,这应该是与佛教的“净土”相对应的一个专有概念。

  与郦道元同时代的史学家魏收曾在济南任职。某年的七月七日,他登上舜山,即千佛山,“徘徊顾眺”后慨叹:“吾所经多矣,至于山川沃壤,衿带形胜,天下名州不能过此。”魏收的这段话,主要是就济南的山水、沃壤等自然形胜立论的,所以“天下名州不能过此”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济南因山水秀美而成为“天下名州”之首;另一种解释是:济南虽非“天下名州”,但山水的秀美却是任何“天下名州”都无法超越的。无论是哪一种解读,有一点是公认的:当时的济南是全国山水最为美丽的州府。

  唐宋时期,是济南的湖山林泉由孤立的自然存在物到人文审美的整体定型时期,并最终形成“城即园林”这一重大文化特质。

  唐代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天宝年间结伴游泉城,是济南文化史上的华彩乐章。作为唐诗的三大领袖,他们分别为济南的湖山林泉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李)、“云从四岳起,水向百城流”(高)的千古绝唱。杜诗仅10个字,却贯穿古今(“此亭古”),笼罩了整个地域与人文(“济南”、“名士多”),第一次深邃、完整地概括了泉城的历史人文;李白的“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第一次深邃、完整地概括了泉城的山水景观;高适的“水向百城流”也自有一种阔大的整体气势。如果说此前更多的是描写一泉、一湖、一水、一景、一座园林,那么自李杜之后,对济南湖山林泉的整体俯视,便成为人文审美的主要趋向,直至清代的“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人文审美趋向也会对济南的园林修建和城市面貌产生影响。

  就济南的城市建设而言,北宋和明代是两个重要时期。北宋主要是“修园”,明代主要是“修墙”。前者奠定了济南湖山林泉的园林格局和风格,后者通过城墙的建筑奠定了济南城区的格局和风格。北宋“修园”并非像苏州那样,建造私家园林,也不是一泉一景的修饰,而是依据“城即园林”的思路,对湖山林泉予以整体规划和修整。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曾巩。他在任期间,从趵突泉到大明湖(当时称西湖)到北部华鹊一带的水景、湖景、山景得到全面修整。趵突泉经过开渠引泉,泉溪相连,穿城绕郭,整个城市因泉溪的环绕而变成一座泉水的城市,变成一座大园林:“来见芙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

  趵突泉以东数十公里的百脉泉也在文化空间上与济南的泉群连为一体:“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此时虽然尚未出现“七十二名泉”的说法,但曾巩的“为魁”、“为冠”表明,当时不但是名泉成群,而且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审美的考量和人文的排比,“泉水之都”的风貌,从自然存在到人文审美,已经定型。稍后金代《名泉碑》开列出的“七十二名泉”,正是北宋以来系统的审美考量和人文排比的具体结果。

  济南作为湖山林泉综合一体的城市格局,在北宋时期,即900年前就基本定型。当时的济南,不仅有湖、有山、有泉、有林,而且湖山泉林构架了城市的基本风貌,其整个城市就是一座风光优美的园林。因而“城即园林”就成为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济南园林最重大的文化特质。

  曾巩的诗文中,反映宋代济南“城即园林”的特点最明显,无论是“大亭孤起压城颠”的整体气势,还是“绕舍泉水不受尘”的细线连缀,都可以体认到无处不在的园林美景;尤其是“杨柳巧含烟景色,芙蓉争带露华开,城头山色相围出,檐底绿波四面来”四句,更是把济南处处烟柳、处处露莲的柳绿莲红,把“山色、湖光、泉水”一体的“大湖山气象”整体托出。不难看出,后来清人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是由此诗脱胎而出的。

  苏辙的“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既写出了“连山带郭”的宏大的“湖山气象”,也写出了“溪泉满城”的亲切和俏丽。李清照的“湖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同样是济南湖光山水与人居生活相融相亲的生动写照。

  济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家园林或官衙园林,它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园林:城即湖山,城即溪泉,城即柳荷,城即溪亭,城即藕花……也正因为如此,北宋的黄庭坚才有综括整个区域的审美考量:“山光扫黛水挼蓝,济南潇洒似江南”、“济南似江南,旧见今不疑。”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对济南“城即园林”的描绘又有着地理学家的角度:“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有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所以,他又有“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的说法。济南的山水不可能“天下无”,而只能说济南山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就是“他郡有泉一二数”,而济南则遍地名泉,溪泉满城,真正是“山水即城市”。从“山水即城市”的角度说,济南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独一无二性,在清代任弘远的《明湖杂诗》中得到更突出的阐释:

  “济南景色异他郡,城外青山城内湖。

  细雨濛濛烟漠漠,凭谁写出辋川图。

  山色四周明月里,人家半住柳荫中。”

  细绎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柳荫”、“山色”、“烟笼”等等,均非济南独有,“辋川图”云云,更是他乡风光。那么,“济南景色异他郡”的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城即园林”,即诗中所说“城外青山”与“城内湖”连为一体,“人家”与“柳阴”浑然天成,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园林。

  所有有关济南湖山林泉的描述,最传神、最到位的还应该是清代刘凤诰撰文、铁保书写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它说到了济南“美”的核心和本质:“城即园林”,而不是“城有园林”。

  相映成趣的是,苏州拙政园也有一副文字相近的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这最典型地显示出济南与苏州的差别,虽然二者都是园林城市,甚至苏州的影响也远远超过济南。

  其他城市,大致也都与苏州一样,“城有园林”的特色非常明显,故有关这些城市的描写无非是“荷花十里”、“一庭情景”、“十里平湖”等等,都显示着“城有园林”的特征,与济南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显然有别。至于“荷花香里坐诗人”、“桂树丛中招隐士”之类的江南园林景致,与济南“人家半住柳阴中”的大园林风格,二者的迥异也是不言而喻的。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