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 浙江湖州-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文化名城 浙江湖州
[日期:2010-08-12]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数千年来,湖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越先民就在湖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湖州地域文化,成为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对湖州境内的钱山漾遗、邱城遗址等的考古显示,湖州是世界上丝绸文化、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钱山漾遗址中发掘出了丝带、绢片等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这些文物距今约4700年,说明早在良渚文化时期,湖地先民就掌握了较为先进的丝绸加工工艺。秦汉时期,湖州的蚕丝已作为御丝上贡,史书上就有“湖州开元贡丝布”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湖州的丝绸文化迅猛发展,农桑已成为湖地农民的主要农事活动。陌上桑林成片,“舍南舍北皆栽桑,千株万株绕屋旁”。隋唐时期,湖州的丝绸文化进一步发展,丝织品日趋精巧,“玄鹅”、“天马”等都是有名的贡品。湖丝的发展,促进了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湖州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宋朝,湖州同苏州、杭州一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织业城市之一。明代,湖丝声誉鹊起,赢得了“湖丝甲天下”的美称。其中“辑里丝”最有盛名,随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享誉海外。“无丝不成镇”,丝绸业的兴盛,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南浔、菱湖、双林等集镇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发展成“烟火十万人家”的江南雄镇。湖州成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湖州的蚕桑业、缫丝业和丝织业均十分发达。双林的“倪绫”是明代朝廷大臣“奏本”时的专用绫。当时的湖绉,有花素之别,大行于时。“辑里丝”名声与日俱增,以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为特色,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国货展览会上频频获奖。连清室的龙袍、凤衣也指定用“辑里丝”织造的丝织品裁制。

  新中国成立后,湖州的丝绸文化翻开了崭新的一章。全市已形成一个植桑、养蚕、缫丝、织造、练染、印花、成衣等完整的丝绸业体系。湖州的蚕茧、白厂丝产量均列全国前茅,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丝绸文化作为湖州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早已从物质层面渗透进精神层面,湖地的民歌民谣、民风风俗、工艺美术,都深深地打上了丝绸文化的烙印。如清明时节的“轧蚕花”是湖地特有的民俗事象,近年来经政府的引导,已发展成为规模盛大的“含山蚕花节”。

  早在良渚文化时期,湖地先民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穿上丝麻织物,过上了“饭稻羹鱼”的文明生活。在属于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粳米和籼米,可见当时的湖地先民就学会 了栽种早稻和晚稻。这便是湖州稻作文化的滥觞。相传春秋战国时,湖州就有乌壳糯、香粳米等,加上以独特工艺制成的蒸谷米,其色、香、味及营养价值,至今仍为国内外所推崇。湖地民间一直流传着防风氏治水的神话和传说。不过湖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为西晋时由乌程县修筑的获塘,可灌溉农田一千多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唐代,湖州相继修起了不少水利工程,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五代十国时,湖州属吴越国。太湖流域土地肥沃,但由于地势低洼,降雨量充沛,历史上水患频繁。吴越国派驻8千士兵,屯兵太湖流域,负责修治、疏浚水利工程。湖地军民同心协力,挖深河道,用淤泥筑起堤坝,形成了少则几十亩、多则上百亩的圩田。挖深的河道便于排洪、引水,加高的圩埂又能护田,大大加强了太湖流域的防洪抗洪能力。从宋代开始,湖州一直是全国高产粮区之一,被称为“江南粮仓”。南宋时,都城临安的粮食全靠湖、苏、常、秀4州供给,其中又以湖州供应最多。“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谣,就是当时湖州粮食生产状况的写照。

  明清之际,湖州的稻作文化更为发达。明末练市人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湖州一直是重要的商口粮生产基地,粮食亩产不断创出新高。改革开放后,湖州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湖州又不失时机地推行了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涌现了一批种食大户。目前又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农业园区。机械化和科学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生产力,加上新型生产方式的出现,湖州的稻作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湖州作为江南水乡泽国,河溪成网,湖泊星罗棋布。湖地先民就开始捕捉野生鱼虾。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送西施去吴时途经湖州,认为此地适合养殖淡水鱼虾,于是留意观察,熟记在心。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向越王献策说,“畜鱼三千亩,其利可致千万,越王当盈。”范蠡弃官后,便和西施一起在长兴、德清一带隐居养鱼。作为湖地养鱼的鼻祖,至今仍流传着范蠡当年养鱼的传说。约在汉代,有人以范蠡的养鱼经验为基础,写出了《陶朱公养鱼经》,成为我国第一部养鱼专著。东汉光武帝时,习郁在湖州岘山南,依《养鱼经》的方法,开池养鱼,并在民间推广。唐代,菱湖已有“水市”之称,成为淡水鱼虾的集散地。当时饲养的鱼种已有青、、鲢、鳙四大家鱼。湖地的野生鱼虾也很丰富,且有不少名贵品种。“烟波钓徒”张志和泛舟湖州西塞山前垂钓,留下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千古名句;杜牧《吴兴诗》中的“苕溪紫蟹肥”;宋苏东坡在湖州任太守时,答谢友人赠蟹诗曰:“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明清之际,湖州的鱼文化十分发达。养鱼业不仅在采捕鱼苗、培育鱼种、饲养成鱼方面,而且在防治鱼病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鱼市也更加兴旺。清诗人厉鹗在《菱湖诗》中写道:“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菱湖渔人还把鸡鸭卵黄和大豆混合在一起喂养鱼苗,并在塘堤上“播谷种蔬,树植蚕巢”,较早地提出了把农、牧、渔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副产品和废弃物为饲料的综合生态养鱼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鱼与桑形成良性的食物链,即桑喂蚕,蚕沙(蚕屎)喂鱼,鱼塘淤泥作为桑林肥料,这便是特有的“桑基鱼塘”。善于多种经营的湖州人,因地制宜,“浅处种稻深处菱,不深不浅种荷花”。

  新中国成立后,菱湖的养鱼业步入了科学化的轨道。菱湖发展成为全国四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改革开放后,养鱼人走出湖州,到外面承包鱼塘,凭着自己丰富的养鱼经济,勤劳致富。有的菱湖人甚至漂洋过海,到国外经营淡水养殖业。近年来,传统的四大家鱼价格持续低迷,湖州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改养价格一直坚挺的甲鱼、青虾、罗氏沼虾、加州鲈鱼等,特种养殖经营得红红火火。湖州人正按照市场经济新的“游戏规则”,谱写鱼文化新的篇章。

  湖州的文化也同样历史悠久。湖州先民筚路篮篓,以启山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认识和利用竹子。钱山漾遗址还出土了一批竹筐、竹篮等竹编制品,由此可见,良渚文化时期,湖地先民就会加工利用竹子。唐代白居易在《食笋诗》中盛赞湖州:“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北宋僧人赞宁所著《笋谱》中载:“天目山笋,五月生,尽六月,其色黄,端午后采鬻,旱岁则无。”这里的天目山笋便是石竹笋,至今仍是加工安吉天目笋干的主要竹笋。

  明清时期,吴兴的埭溪、安吉的梅溪和德清的武康已成为竹笋及竹制品的重要集散地,商业繁荣,跻身江南雄镇之列。

  新中国成立后,湖州的竹文化揭开了新的篇章。安吉毛竹林面积居全国第二,毛竹总立竹量及年产商品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安吉被林业部定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近年来,德清、安吉广大竹农,通过科学培育,成让春笋在严冬季节破土而出。春节前上市的早园笋味美价昂,大大增加了其附加值。德清的莫干山,有“清凉世界”的美称,为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陈毅元帅赋词赞道:“莫干好,避地是修篁。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小窗排队长。”安吉的茫茫竹海,为亚热带散生竹林的特有景观。获去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周润发扮演的李慕白和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在竹林斗剑的场面,就是在安吉的竹海里拍的。刚柔相济的翠竹与同样柔中有刚的中国功夫相映成趣,使得“竹林斗剑”成为经典镜头。茫茫竹海已成为安吉生态旅游最有号召力的卖点。观赏中国竹种最为丰富的竹种园,品味“天下第一素食”竹笋,买购竹制工艺品,将使安吉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魅力无穷。

  湖州的绿水青山还孕育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湖州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陆羽在《茶经》中盛赞湖州长兴的紫笋茶与金沙泉。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茶,早春叶芽如紫笋,芳香扑鼻,甘冽醇厚,品后齿颊留香。早在唐代,紫笋茶就被列为贡品,大历年间,湖州刺史在顾渚山中,金沙泉旁专设“贡茶院”,专为皇家特制贡茶。加上在此之前已被列为贡品的温山御荈,湖州名茶可谓历史悠久。

  一千多年来,饮茶习俗已成为湖地重要的民俗事象。临河水榭的茶楼,别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湖州人请客则有镬糍糖茶、青豆茶和茶叶茶等三道茶。湖州不仅有名茶、名泉,还有长兴紫砂茶具等有名的茶具。

  近年来,湖州的长兴紫笋茶、莫干黄芽、安吉白片等已创出了名茶品牌。安吉白茶,原先只有一棵茶树,所产茶叶十分名贵。经过科技工作者的精心培育,白茶林已颇具规模,白茶也已批量生产。如今,日本、韩国等茶文化专家喜欢来湖州来追寻茶文化的历史,与湖州同行切磋茶艺。茶文化旅游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湖州物产丰富,加上湖州人吃得特别考究,故湖州的美食文化十分发达,赢得了“吃在湖州”的美称。浙菜以善于烹饪河鲜和竹笋等著称。湖州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湖城一批烹饪高手创出的“百鱼宴”和安吉的“百笋宴”为湖州美食文化中的精品。德清新市的张一品酱羊肉,名震江南,远销港澳。诸老大粽子、丁莲芳千张包、周生记大馄饨和震远同茶食三珍为湖州的四大名点。

  湖州地灵人杰,历史上人才辈出。三国时佛画家曹不兴是史书上有传的第一个画家。 “二十四史”中有三部是“吴兴武康人”编著的:梁沈约编撰的《宋书》,六世纪五十年代到七世纪三十年代期间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的《陈书》、《梁书》。南朝时有文学家丘迟和创 “吴均体”的文学家吴均。南朝陈武帝霸光出生在长兴下箬寺,为其洗身的“圣井”今尚在。唐时有诗人钱起、写《游子吟》的“苦吟诗人”孟郊、诗僧皎然等。宋时著名词人张先有 “张三影”的美称,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梦溪笔谈》是著名的学术著作,著名散文家、词人周密著有《齐东野语》等。元初,“开一代画风”的书画家赵孟頫和他的妻子书画家管道升,“元四家”之一的名画家王蒙,使中国文人画走向成熟。明代有治理黄河杰出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明朝小说家凌蒙初为《拍案惊奇》的编著者,国子监博士、著名文人、臧懋循编撰《元曲选一百卷》,明代文学家徐中行、姚一元、丁元荐都是长兴人。明中叶著名文人编著经史、科技、文艺六百卷的吴琉,生老在长兴李家巷石泉村,其故居遗迹尚存。明末清初小说家陈忱著有《水浒后传》)。清代有被日本誉为“舶来第一画家”的沈铨,章太炎的老师朴学大师俞樾。近代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是《清史稿》中记载的最后一位画家。辛亥革命时著名革命家陈英士烈士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现当代更是名人辈出:“五·四”时期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的语言学家钱玄同(1887一1939)及其儿子、当代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优秀电影艺术家沈西苓。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书画家沈迈士。“五·四”时期著名诗人、作家、当代“红学家”俞平伯,当代书画家费新我,当代著名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徐迟……

  湖州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钱山漾、邱城、毗山等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下菰城为春申君黄歇所筑,是战国时代的文化遗址。湖州市区园林建筑方面,南宋时列为“江南第一”,而苏杭尚在其次。赵孟頫的别业莲花庄和南浔的小莲庄堪称湖州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北宋天圣三年承鉴真法师因原观音院屡焚于火,宿愿铸成铁观音像,明洪武二年移于现铁佛寺内。铁观音铸像上承盛唐丰腴遗风,下开宋代俊丽先声,是一尊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飞英塔,始建于唐,南宋重建,塔身七层八角,气势雄伟,塔分内外两层,号称“塔里塔”,刻有灵山像和众多的佛像。南浔古镇,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一起,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在安吉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已成为新的人文景观……

  迈入21世纪,文化积淀深厚的湖州,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文化  历史  湖州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