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园林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生物多样性
[日期:2007-08-28]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信息网  作者:王贞   发表评论(0)打印



1 内陆水域物种丰富度
   中国境内江河、湖泊、水库众多,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纯淡水鱼类近800个种和亚种;轮虫有348种;淡水挠足类206种;枝角类约162种,接近已知种数40%。淡水藻类尚未完成全面调查,已知蓝藻门的色球藻纲有253种,占该纲已知种数80%;绿藻门双星藻科有347种,占该科已知种数40%,鞘藻属和毛鞘藻属有301种、81变种和33个变型。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大型藻类有437个种与变种。
    不同河流、湖库生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差别,一般环境优越、发育历史悠久的大河和大湖生物多样性较大。
    (1)河流
    河流生物多样性有从上游向下游递增的趋势。鱼类种类很多,上游以喜流性淡水鱼类为主,中下游还有溯河性和河口鱼类进入。中国河流4大水系中,黑龙江水系是寒温带水系的代表,约有鱼类100种,包括雷氏七鳃鳗 (Campetra reissneri)、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uriensis)等冷水种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ekii)等北方特有种。黄河水系是暖温带水系的代表,约有鱼类190个种与亚种。上游种类少,均属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种类;中游种数增多,包括鸽子鱼(Coreius sepentrionalis)等特有种;下游种类更多,多属江河平原型和一些回游性鱼类。长江水系是北中亚热带水系代表,有鱼类332个种与亚种,纯淡水鱼291种,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鲤科约占一半;鲥(Macrura reevesii)、鳗鲡(Anguilla japonica)等回游性鱼类在下游很多。中国特有珍稀鱼类白鲟(Psephurus gladiu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主要产于长江。珠江水系是南亚热带水系代表,有鱼类313个种与亚种,纯淡水鱼270种,特有种有须鲫(Carassioides cantonensis)、似鱿(Luciocyprinus longsoni)等100种。
    其余10个水系中,辽河水系和海河水系各有鱼100种,区系介于黑龙江和黄河之间。淮河水系有鱼120种,区系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钱塘江水系有鱼157种,纯淡水鱼123种;闽江水系有鱼160种,纯淡水鱼118种,以鲤科和江河习见鱼类为主。台湾岛水系和海南岛水系各有鱼类97种和122种,纯淡水81种和105种,区系与大陆相近,澜沧江、怒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均属高原河流,鱼种数多,待有种也多.区系复杂,以裂腹亚科、鲃亚科等鱼类居多,塔里河水系鱼类仅10余种,包括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丁(Tinca tinca)等多个特有种。
    (2)湖泊
    湖泊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沿岸带丛生挺水植物、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在水生植物茎叶上附生各种周丛植物,这里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种类也很多。在湖心区和深水带水生植物已难见到,底栖动物种类减少,但浮游生物和鱼类仍很丰富。
    中国湖泊众多,根据地理分布分为5个主要湖区:
    a.东部平原湖区,包括长江和淮河中下游湖群和黄河与海河下游的湖泊,多属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浅水湖,生物种类丰富(表1),中国习见淡水生物大多数在这里有分布。如太湖有浮游植物134属,浮游动物122种,底栖动物68种,水66种,鱼类106种;鄱阳湖有浮游植物154属,浮游动物112种,水草102种,贝类65种,鱼类122种。
 
1  5个湖区每个湖中生物种数
湖  区
水草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鱼类
东部平原湖区
几十到100多种
20~100多种
40~120多种
可达100多种
东北平原和山地湖区
<50
<50
30~70多种
<60
云贵高原湖区
 
10~110多种
30~170多种
<30
蒙新高原湖区
十几种以内
<60~70
<60~70
<30
青藏高原湖区
4~5
8~22
12~40
3~8
 
    b.东北平原和山地湖区,以富营养型浅水湖居多,生物种数不及东部湖区丰富,如镜泊湖有浮游植物92属,浮游动物66种,底栖动物22种,水草29种,鱼类53种;扎龙湖有浮游植物50属,浮游动物62种,底栖动物6种,水草26种,鱼类21种。
    本湖区的特有种除冷水性鱼类外,尚有4种贝类(乌苏里圆田螺(Cipangopolusina ussuriensis)、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珠母珍珠贝(Margaritiana daburica)),4种枝角类(突额仙达溞 (Limnosida frontosa)、兴凯秀体溞(Diaphanosoma chankensis)、兴凯裸腹溞(Moina chankensis)、小栉溞(Daphnia cristata))以及12种挠足类。
    c.云贵高原湖区,湖泊类型较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如滇池有浮游植物205个种和变种,浮游动物171种,底栖动物112种,鱼类22种;抚仙湖有浮游植物74属,浮游动物57种,底栖动物30种,鱼类28种。
    特有种有2种水草(云南海菜花(Ottelia vunnansis)、大叶海菜花(O. espuiralii)),4种贝类(螺蛳(Margarya melanoides)、光肋螺蛳(M. mansugi)、阳宗海螺蛳(M. gantsunghaiensi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1种虾类(喻氏沼虾(Macrobrachium yui)),3种枝角类(云南高壳溞(Lurzia yannanensis)、尖吻低额溞(Simocephalus aculirostratus)、翼弧溞(Daphnia lamhdtzi)),11种挠足类和以鲤属和白鱼属为主的一些鱼类。
    d.蒙新高原湖区,多为内陆盐水湖,生物种类贫乏。如博斯腾湖(矿化度1.90g/L)有浮游植物54属,浮游动物39种。底栖动物5种,鱼类21种,水草11种:乌伦古湖(矿化度3.1g/L)有浮游植物23种,浮游动物59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8种。
    特有种有5种枝角类(长柱尾突溞(Bythotrephes longimanus)、新疆平直溞 (Pleuroxus sinkiangensis)、粗刺大尾溞(Leydigia leyaigii)、锯瓜弯尾溞(Camptocercus serratunguis)、蒙古秀体溞(Diaphanosoma mongolianum)),10种挠足类和以雅罗鱼亚科及条鳅亚科为主的一些鱼类。
    e.青藏高原湖区,湖水较深,以贫营养型湖和内陆盐水湖为主,生物种类贫乏。如青海湖为中国第一大湖(盐度12.2%),仅见到浮游植物53属,浮游动物24种,底栖动物8种,鱼类6种;纳木错湖属寡盐湖,有浮游植物49属,浮游动物12种,鱼类3种。
    本湖区有很多新种和特有种,如轮虫有三个新种和新亚种及93个特有种,枝角类3个新种(戎装秀体溞(Diaphanosoma peramatum)、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阿里尖额溞(Alona aliensis))和4个特有种(耳形船卵溞(Scapholeberis aurita),帕米尔溞(Daphnia pamirensis),波纹盘肠溞(Chydorus undulatus),高原角壳溞(Cornuella annandalei))和桡足类2个特有种(新月北镖水溞(Arctodiaptamus stewarfianus),西藏指漂水溞(Acanthodiaptomus tibetanus))。
    (3)水库
    水库一般是在河流上筑坝拦蓄径流而成的人工湖,其生境介于河湖之间,但生物种数较同类型湖泊为少,例如黑龙江水系8个湖泊中有浮游植物143属,浮游动物101种,而11个水库中只有浮游植物93属,浮游动物95种。由于水位变动很大,水库中水草十分贫乏,因而周丛生物和底栖动物也不发达。生物多样性有从上游到下游增加趋势。中国水库鱼类区系大多以人工放养的鲢、鳙等鱼类为主。
2 人类活动对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渔业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鱼产量逐年增长,但在江河和大湖由于酷渔滥捕,特别是强度捕捞产卵亲鱼和幼鱼及未成熟鱼,已导致鱼类资源减退。如80年代长江上游的捕鱼量仅及60年代的20%,经济鱼类从50多种减到20种左右。湖北省洪湖从1959年到1987年约有70种鱼绝迹,渔获物中97%为小杂鱼。有些中国珍稀动物如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鼋(Pelochelys bibroni)等也因捕捞渐趋稀少。此外不合理的放养和引种鱼类也威胁到一些本地特产鱼类资源的生存(另见3.12.3节)。
    (2)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中国为发展经济在江河湖泊上兴建的水工建筑日益增多,这些建筑物影响回游性鱼类和蟹等的产卵和育肥成长,使中国许多重要的水产生物,如中华鲟、白鲟、胭脂鱼和铜鱼 (Corieus heterodun)的数量和生存受到威胁(另见3.12.3节)。
    (3)滥伐森林和围湖造田的影响
    7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滥伐森林、垦殖山地陡坡,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河水浑浊度激增,湖库淤浅,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均减少,黄河中游汛期因含砂量过大甚至出现大群鱼被窒息而漂浮水面顺流而下的“流鱼”现象。几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沿岸植物毁灭,周丛生物和底栖动物大为减少,鱼类产卵场被破坏。有些地方将湖填平造田,使水生生物完全失去栖息场所。
    (4)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影响
    随着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扩大,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流入水域。其中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成分毒死水生生物或影响其生长发育,大量有机质分解时消耗氧气并产生有毒气体,大大恶化了生活条件。
    北方河流水量小,自净能力低,污染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嫩江自1959年起连续多年因制糖、造纸污水大量排入,导致冬季冰下缺氧和周期性大量死鱼现象。黄河中游近年已发现汞、酚、铅等在鱼体内富集。
    城市污水的排入大大促进了水域的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纯化,水草、底栖动物和鱼类激减。武汉东湖近20~30年,由于生活污水流入和发展养鱼业的影响,浮游动物从203种减到171种,底栖动物从113种减到26种,在渔获物中除放养鱼类外,原有60余种鱼已难见到。
    (5)水域盐碱化的影响
    水域盐碱化现象在北方较为广泛,许多不耐盐的淡水生物逐渐消失,少数喜盐或耐盐种数量增长。碳酸钠型湖总碱度和pH值的升高常先于盐度而威胁生物的生存,在同样盐度下物种的丰富度远低于其他类型盐水湖。水草和鱼类对盐碱度的耐性低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在盐碱化过程中种数将首先减少。内蒙古黄旗海50年代是一个淡水湖,以后由于入湖河水被拦截,盐碱化加剧,水草减少,鱼产量下降。1972年盐度7.8g/L,总碱度0.53g/L,pH 8.9,鱼类开始大量死亡,80年代已完全无鱼。
3 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政府从70年代末已注意到内陆水产资源和水域环境的保护。1980年组织了以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水系为主的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研;80年代以来对江河湖库的环境质量进行广泛调查,划分了水源保护区,提出排放标准。1979年以后先后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条例”和“渔业法”,宣传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资源的不良影响,在规划和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时同步研究工程的生态影响,并制订防止不利影响的对策。禁止盲目毁林垦荒,停止湖泊围垦和放水涸田。注意保护珍稀和濒危动物。1981年在长江全江段设站保护中华鲟(Acipensr sinensis),安徽和浙江两省分别建立了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场。水产部门研究和实行按生态学规律开发和管理内陆渔业,提倡根据水域鱼产力和生物群落特点确定湖库放养标准和合理引种;妥善处理增产和水域富营养化的关系;拟定科学的捕捞规格和定额。这些做法同时也起到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