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海岸和沿海岛屿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园林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海洋、海岸和沿海岛屿的生物多样性
[日期:2007-08-28]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信息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中国海已记录的界、门及物种数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399
原核生物界
MONERA
229
动物界
ANIMALIA
12794
 
 
 
海绵动物门
Porifera
106
细菌
Bacteria
79
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
989
放线菌
Actinobacteria
18
栉水母门
Ctenophora
9
蓝菌(藻)
Cyanophyta
131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574
原绿菌(藻)
Prochlorophyta
1
纽形动物门
Nemertea
52
 
 
 
动吻动物门
Kinorhyncha
10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4956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122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1395
棘头虫动物门
Acanthocephala
32
甲藻门
Pyrrophyta
255
轮形动物门
Rotifera
17
金藻门
Chrysophyta
14
曳鳃动物门
Priapulida
2
黄藻门
Xanthophyta
3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979
隐藻门
Cryptophyta
1
星虫动物门
Sipuncula
39
纤毛虫门
Ciliophora
291
螠虫动物门
Echiura
9
肉足鞭毛虫门
Sarcomastigophora
2997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2554
真菌界
FUNGI
188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2971
酵母
Yeast
61
苔藓动物门
Bryozoa
490
其他真菌
Other fungi
127
内肛动物门
Entoprocta
9
Mycophycophyta
1
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8
植物界
PLANTAE
1203
帚虫动物门
Phoronida
4
红藻门
Rhodophyta
443
毛颚动物门
Chaetognatha
37
褐藻门
Phaeophyta
153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471
绿藻门
Chlorophyta
194
半索动物门
Hemichordata
6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11
尾索动物门
Urochordata
125
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3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3181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性暖温种为主。
    浮游动物长江口附近有81种,浙江沿岸有223种。生物量以夏季为最高。主要种类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
    底栖生物已记录342种,其中软体动物77种,多毛类77种,甲壳动物95种,棘皮动物136种,鱼类62种,其他18种。
    游泳生物长江口及浅海区有鱼类167种。浙江浅海区游泳生物有203种,主要种类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带鱼、鳓鱼、银鲳、龙头鱼(Harpodon nekereus)、鮸鱼(Miichthys miiuy)、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蛇鲻(Saurida spp.)、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等。
    (4)南海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面积350万km2。除大陆架区外,有面积约占30%的深海,平均水深1400m。南海北部有沿岸流和南海暖流两大流系。
    浮游植物在南海各不同沿海区有104~260种左右,主要是硅藻和甲藻,优势类群是硅藻中的角毛藻类和根管藻类。
    浮游动物在南海北部沿岸已记录130种左右,南海的南部为250种,主要优势类群为挠足类,多数海区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呈现单周期变化类型。
    底栖生物在广东河口区水域以低盐种类为主,具有种类少而数量大的特点,已记录有319种。粤东中西部和粤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中多数是南亚热带高盐性种类和一些热带性种类,共有820种,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海南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大体上属热带性种类,共有755种,以珊瑚类和海藻类为主,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广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共有832种。优势种以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为主,其次为毛蚶。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底栖生物共135种,其中甲壳动物占30.37%,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游泳生物在南海北部的鱼类已有记录的共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100种,主要有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等。虾类有200多种,如对虾(Penaeus)、赤虾(Metapenaeopsis)、樱虾(Metapenaeus)等,多为热带、亚热带种类。南海的南部有鱼类535种。南海鱼虾类特点是没有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南海北部头足类有58种,其中常见经济种25种,如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夏威夷双柔鱼(Nototodarus hawaiiensis)、乌贼等,南海南部则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优势。
    (5)黑潮流域(局部)生态系统
    黑潮是中国海陆架区毗邻的最大流系,其热量和水量对中国陆架区浅海都有重大影响,也是世界上强海流之一。据1984年至1990年进行黑潮调查及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黑潮流域生物已鉴定的有:浮游植物419种,浮游动物697种,鱼类180余种以及游泳生物约2000种。
    黑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特点多样,如浮游植物有高温高盐种,偏高温低盐种,偏低温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浮游动物包括暖温带近岸类群和热带大洋类群。鱼类可分为上层鱼(Pelagic)、中层鱼(Meso-pelagic)、下层鱼(Demersal或Benthic)等。
    由于黑潮的高温、高盐特性,黑潮有它的指示种,特别是浮游生物指示种。如居于浮游植物的热带戈斯藻(Gossleriella tropica),南方星纹藻(Asterolampra marylandica),达氏角毛藻(Cheatoceros dadayi),双刺角甲藻(Ceratocorys bipes),四齿双管藻(Amphisolenia schauinslandi)等。浮游动物指示种有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芦氏拟真刺水蚤(Pareuchaeta russelli),肥胖箭虫,四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柔巧磷虾(Euphausia tenera)等20余种。
    (6)河口生态系统
    中国沿海有1500多条江河入海。河口及其附近水域,由于大量的淡水和陆源物质的注入,形成了独特的河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一般地说,河口区生物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中国的三大河口区——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现已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分别为64、103、224种;浮游动物为105、66、133种;底栖生物与潮间带生物分别为153、191、456和41、195、189种;游泳生物则为189、144和356种。
    从河口区生物的生态类型看,珠江口是以热带、亚热带种为主,游泳生物以暖水性种为主。长江口和黄河口则是以广布种和温带种为主,游泳生物以暖温性种为主。
    尽管各河口区生物的生态类型不同,但由于河口区生态环境特殊性决定了三大河口区的群落结构有共同特点:它们都可分为三种类型:(1)淡水群落;(2)咸淡水群落;(3)海水群落。以长江口区的鱼类分布为例,该区有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等淡水鱼类,大约占鱼类总数的17.4%;鲻科(Mugilidae)、虾虎鱼科(Gobiidae)等咸淡水鱼类,约占总数的21.6%;而鲱形目(Clupeiformes)、颌针目(Belo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等海水鱼类,占总数的57.2%。
    (7)上升流生态系统
    中国渤海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山东半岛近海,浙江近海,闽南沿海,台湾西南,粤沿海,海南东南部都有上升流区,举例如下:
    闽南近海上升流生态系统:从福建漳浦礼士列岛至粤东甲子海域,以南澎列岛为中心,夏季出现低温、高盐(与外缘水相比,表层温度偏低2~4℃,盐度偏高0.5~1.5);表层水溶解氧的浓度和饱和度分别低于4.4ml/L和90%;营养盐特别高(N13.8μmol/L,P0.4μmol/L),对上升流有指示意义的芦氏拟真刺水蚤,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拟海湾(Dolioletta gegenbauri)在夏季大量出现。细菌生物量碳含量高达66.6mg/m3,并以嗜冷性的明亮发光细菌为优势种,浮游植物高密集(>108个/m3),初级生产力达1.06g/(m2·d)(以碳计),浮游动物总量>250mg/m3。这里的上升流仅出现在夏季近岸水体,是西南方向的离岸风,引起底层水向上涌升补偿所形成的,是风生上升流,也仅在夏季才形成中心渔场。
    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浅滩南部几乎终年存在一个东西走向的低温、高盐、高密的窄长带,夏季温、盐等值线显有朝陡坡急剧上升的趋势,显示一个明显的低pH中心和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饱和度等底层水沿坡的涌升现象。指标生物隆线似哲水蚤(Calanoides cavinatus)终年存在;5000m深海的叶尾丽巾虫(Callinitra emmae)也在此出现。这里终年都有鱼卵、仔稚鱼密集区.其中还有9%深海鱼类仔稚鱼。这里的上升流是因底层海流沿着陡坡朝台湾浅滩爬升和风的作用,以及海流绕台湾浅滩的流动而诱发形成的,主要为地形上升流。因上升流终年存在。所以终年都形成台湾浅滩南部中心渔场。
    总之。上升流这种水文现象,形成了特定的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往往具有生产力高,食物链短,物质循环快,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
3 海岸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沿海潮间带生态系统
据1981~1986年中国海岸潮间带生态调查,共记录了1590种潮间带生物(实际可能的种数是这个数的几倍),种数由北往南增加,渤海仅251种,南海则多达971种(表2)。广温、广盐和广分布种占优势,但也有温带的特有种(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光滑狭口螺、柄海鞘(Styela clava)等)、和热带或亚热带的特有种(白条地藤壶(Euraphia nithersi)、塔结节滨螺(Noailifforina frochoides)、瘤海鞘(Styela plicata)等)。硬相(岩礁、桩柱等)和软相(泥、砂等)潮间带生物的种类截然不同。
 
 
2 中国各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种数(19811986)
 
腔肠
多毛
软体
甲壳
棘皮
其他
总计
渤海
6
45
83
54
8
17
34
4
251
黄海
12
101
180
116
22
12
147
15
605
东海
9
142
296
196
30
35
97
6
811
南海
22
78
335
202
54
40
235
5
971
合计
38
218
513
308
78
61
358
16
1590
 
    中国沿海潮间带生物量(湿重、密度)各海区或不同基底间差别很大,湿重黄海高达2199g/m2,东海仅217g/m2;密度渤海高达1013个/m2,南海仅317个/m2。数量在不同基质之间的差别更大,硬相远远大于软相;岩礁是红树林泥滩的41倍,密度也有类似情况,这是由于有石灰质外壳的藤壶、牡蛎等在硬相基底大量附着和生长的结果。潮间带生物的数量远远大于浅海底栖生物,表明了潮间带是高生产力区的特点。
    潮间带生物群落因潮汐而有明显的垂直分层,呈现出高、中、低三个潮区的生物带。高潮区生物的种类少、数量小,中、低潮区的种类多少和数量大小因地点和底质类型而异,两个潮区的差别不能一慨而论。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层性表现特别清楚,高潮区是滨螺 (Nodilittorina; Littorina)-藤壶(BalanusChthamalus)带,渤海和黄海优势种类似;东海和南海没有东方小藤壶(Chth. challengeri),但却出现了塔结节滨螺(N. trochoides)和龟足(Capitulum mitella)等暖水种。中潮区牡蛎(Saccostrea)-藤壶-藻类带,渤海和黄海类似,东方小藤壶是该海区的特征种;东海和南海则分别出现了大量的棘刺牡蛎(S. echinata)、咬齿牡蛎(S. mordax)、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石莼(Ulva)及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等。低潮区是褐藻、红藻带。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是黄海的特征种;而亨氏马尾藻(S. henslowianum)、铁钉菜(Ishige okamurai)、冻沙菜(Hypnea japonica)和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等暖水种仅在东海以南才有。
    (2)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北方)
    浙江以北的河口和内湾,有许多盐碱沼泽地和滩涂,在其高、中潮区和潮上带,被覆着以本植物为主的植被,这种生境又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构成了沼泽-草地-鸟类生态系统。如鸭绿江口、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滩涂、渤海湾天津滩涂、山东大沽河口、江苏盐城滩涂、长江口崇明滩涂、上海南汇区、杭州湾口两岸滩涂和甬江、瓯江两岸滩涂等。
    在接近淡水的沼泽或河口段的潮上带,芦苇大面积茂密生长,从鸭绿江口到杭州湾都有,少量分布到广东。如辽河三角洲的苇田竟达6.7万hm2。芦苇向海的泥滩高潮区,则有大面积的灰绿碱蓬、盐角草等矮小植被。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高潮滩上则有大片的海三棱藨草等,如杭州湾北岸平湖金丝娘桥的海三棱藨草面积500m×3000m,高20cm,覆盖度85%。
    1963年从英国引进大米草(Spartina angelica)和1979年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至1992年已在全国沿海(辽宁至广西)的高潮滩种植6000多hm2,特别是江浙,已形成人工植被。
    表3列举了北从鸭绿江口,南至杭州湾的8个代表性草本湿地群落及与之相联系的候鸟。
    (3)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植物是指仅生长在大部分时间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的本植物。但有些木本植物既能在潮间带成为红树林群落的优势种,又能在内陆生长,这些称之为半红树植物。在红树林中所有的草本及藤本植物称为红树林的伴生植物。红树植物是初级生产者。在叶、茎和根上都生长附着生物(Balanus spp., Euraphia withersi, Saccostrea spp.etc.)或钻孔生物(Bankia spp., Teredo spp. etc.)。在红树林的泥滩上有大量的蟹类(Uca spp.etc.)和弹涂鱼(Scartelaos spp.)。
中国有真正红树植物26种(表4),占世界60种的43%,半红树林植物11种,伴生种19种。中国是西太平洋红树林植物分布的北部边缘。自海南榆林港(18°09′N)至福建最北的福鼎(27°20′N)和台湾北部都有间断性的自然分布,浙江平阳(28°N)移植秋茄(Kandelia candel)成功。中国的红树植物种数由南往北递减,海南24种,福建北部和台湾北部仅一种;半红树植物的种数分布也有同样规律性。中国现存红树林的面积仅为历史上的1/2(1.3~1.5万hm2)。
 
3 中国北部和中部沿海某些代表性湿地群落及鸟类
滩涂
植  被
芦苇
其他
鸭绿江口
1.1万hm2
灰绿碱蓬,盐角草
记录70多种。大天鹅、黄咀白鹭等
辽河三角洲
6.7万hm2
灰绿碱蓬,盐角草
记录137种。丹顶鹤等
黄河三角洲
大片
灰绿碱蓬,盐角草
鹭、天鹅、雁鸭和鸥等
大沽河口
大片
灰绿碱蓬,盐角草、结缕草、白茅、大米草
记录206种。白尾海雕、红喉潜鸟等
盐城
大片
扁杆藨草、藨草、粗叶苔草、灰绿碱蓬、白茅、獐茅
记录226种,1月份发现53.5万只几种雁、鸭和白骨顶
崇明东滩
成片
海三棱藨草、粗叶苔草、灯心草、藨草、结缕草
记录241种,200万只以上小天鹅、雁鸭、银鸥等
上海南汇
成片,宽300~500m
海三棱藨草占滩面宽200~400m
多种
杭州湾口
成片,庵东有2.0万m2
海三棱藨草、灰绿碱蓬、结缕草、獐茅草
雁鸭、鸥
 
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科  名
种名
分布
海南
香港
澳门
广东
广西
台湾
福建
浙江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柱果木榄
Bruguiera cylindrica
+
 
 
 
 
 
 
 
 
 
木榄
B. gymnorhiza
+
+
 
+
+
+
+
 
 
 
海莲
B. sexangula
+
 
 
 
 
 
 
 
 
 
尖瓣海莲
B. s. var. rhynchopetala
+
 
 
 
 
 
 
 
 
 
角果木
Ceriops tagal
+
+
 
+
+
+
 
 
 
 
秋茄
Kandelia candel
+
+
+
+
+
+
+
+
 
 
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
+
 
 
 
 
 
 
 
 
 
红海榄
R. stylosa
+
+
 
+
+
 
 
 
 
 
红茄冬
R. mucronata
 
 
 
 
 
+
 
 
爵床科
Acanthaceae
小花老鼠勒
Acanthus ebracteatus
+
 
 
+
 
 
 
 
 
 
老鼠勒
A. ilicifolius
+
+
+
+
+
+
+
 
 
 
厦门老鼠勒
A. xiamenensis
 
 
 
 
 
 
+
 
玉蕊科
*Barringtoniaceae
玉蕊
Barringtonia racemosa
+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
红榄李
Lumnitzera littorea
+
 
 
 
 
 
 
 
 
 
榄李
L. racemosa
+
+
 
+
+
+
 
 
海漆科
Euphorbiaceae
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
+
+
 
+
+
+
+
 
楝科
Meliaceae
木果楝
Nylocarpus granatum
+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
+
+
+
+
+
+
 
棕榈科
Palmaceae
水椰
Nypa fruticans
+
 
 
 
 
 
 
 
茜草科
Rubiaceae
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
+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杯萼海桑
Sonneratia alba
+
 
 
 
 
 
 
 
 
 
海桑
S. caseolaris
+
 
 
 
 
 
 
 
 
 
海南海桑
S. hainanensis
+
 
 
 
 
 
 
 
 
 
大叶海桑
S. ovata
+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
+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
+
+
+
+
+
+
 
种数合计
 
26
 
24
9
4
10
9
9
7
1
 *台湾还报道一种滨玉蕊(B. asiatica)
 
4 岛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中国管辖海域有6500多个岛(礁),沿海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岛上生物区系独特。南海许多岛(礁)是珊瑚岛(礁),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特色。海岛周围海域因岛屿效应,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以下就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1)海岛
    以西沙东岛、海南大洲岛、大连蛇岛为例,说明沿海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a.西沙东岛  是西沙群岛27个岛礁的第二大岛(面积1.55km2)和仅有的两个礁岛之一,海拔高4~5m,由上升礁和珊瑚贝壳砂复合而成。岛的中部有鸟粪堆积,厚1.5~2m,最厚2.5m。岛上有典型的热带珊瑚岛常绿雨林,树高16m,以麻疯桐(Pisonia grandis)、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为优势种。林间栖息着大量的鲣鸟(Sula rubripes, S. leucogaster)等。
    本岛四周由阶梯式的礁平台构成(三个阶分别是3~5m、15~25m、40~50m)。在礁平台上的生物分带极为明显。不同坐向又有差别,栖息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也很大。如东北向礁平台发育好,500m浅水台地分橙黄滨珊瑚带(大量藻类聚生),苍珊瑚带和碎珊瑚带(海藻贫乏)。西南方礁平台发育不好,海藻也较贫乏,150m的浅水台地分珊瑚砾带和菊花一蜂巢珊瑚带。
    在这么小的岛及其邻近海域已记录高等植物200多种,底栖藻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1800种,鱼类500余种及60种鸟。
    b.海南大洲岛  位于海南南岸万宁县海面,面积仅7000hm2。岛的南边悬崖耸立,南罗洞是国内仅有的金丝燕筑巢地,出产名贵补品大洲燕窝。
    热带地区印尼等有多种金丝燕,是名贵补品燕窝主产地。其中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a)每年春天到南罗洞繁殖,表明这种热带候鸟最北的繁殖地就在海南南岸。
    c.蛇岛  蛇岛是世界奇岛,具有奇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蛇毒资源。位于旅顺口,离大陆最近距离7海里,面积0.73km2。栖息单一蛇种干山蝮蛇蛇岛亚种(Agkistrodon qian-shanensis shedaoensis),目前仅这个小岛有记录,共有1.4万条,体长73~102cm。以飞经岛上空的小型候鸟为食,形成仰首张口的觅食习性,其活动规律和候鸟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蝮蛇是名贵药材,已建成蛇毒工厂、蛇岛医院和博物馆。蛇岛及附近每年有283种、200余万只候乌飞过,小型鸟是蝮蛇天然食料,大猛禽如雀鹰则捕食蝮蛇。岛上记录昆虫122种,植物210种,其中粉葛藤的旺盛生长对蝮蛇生长发育有影响。空中、陆上和海滨生物是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示意如下:
    海滨生物→小型候鸟→蝮蛇→猛禽(雀鹰等)
    (2)珊瑚及岛礁生态系统
中国海的造礁珊瑚有200多种(表5),占世界造礁珊瑚的1/3。中国海珊瑚礁面积所占的比例很大。中国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海南岛和台湾岛沿岸(主要是岸礁)。东沙、西沙和南沙诸岛(礁和暗沙)基本上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环礁。广东、广西、香港、台湾北部和福建南部也有造礁石珊瑚分布,但不成礁或礁的发育差。
 
 
 
5中国已经记录的造礁石珊瑚种数
地点
南沙群岛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黄岩岛
台湾
海南
香港
广东广西
福建
33
27
38
19
58
34
21
21
 
44
70
127
46
230
110
50
45
>10
 
       珊瑚礁结构独特,物种丰富多彩,可与陆上的热带雨林媲美。南沙珊瑚礁的造礁生物要是珊瑚(南沙已记录11科、33属、94种)。南沙的珊瑚礁虽未见海藻脊存在,但是珊瑚(Corallina officinalis)、仙掌藻(Halimedo opuntia)和苔藓虫等成礁生物还是普遍在的。
珊瑚礁是立体生境,珊瑚本身、礁体表面和缝隙间、礁体内以及邻近水域都有大量生物栖息。在南沙珊瑚礁区已经记录了3372种生物。鲜艳美丽的色泽,大多具石灰质外壳是珊瑚礁生物最主要的表征。
    (3)海岛海域生物多样性
    中国沿海海岛星罗棋布,总数超过6500个,大多数为基岩岛,部分为泥沙岛和珊瑚礁。除南海诸岛外,中国海域的岛屿紧靠大陆海岸,位于沿岸水团和外海水团互相影响较为强烈的海区,岛屿四周及附近海区营养盐丰富,形成有利于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潮间带和潮下带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较大。
    根据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共记录浮游植物633种,物种多样性程度自中国北方海域向南方增加。西沙、南沙群岛海域最为丰富;但优势种及个体数量则相反,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优势种不明显。北方海域优势种较明显,且个体数量较大。
    浮游动物有615种。在北方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多属于温带和暖温带近岸种,而南方则以暖水性和高温高盐外海种为主,一些河口附近岛屿周围海域的浮游动物则主要由低盐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组成。
    海岛的潮间带虽一般较窄、较陡峭,但潮间带生物和浅海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在海
岛调查中共发现潮间带生物2377种,底栖生物1872种,其中种类数目最多的是软体动物,约占30%左右。
    海岛周围海域中的游泳生物共记录有鱼类1126种,大型无脊椎动物291种。
5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量威胁
    (1)过度捕捞
  近20年来,随着捕捞船只和马力数不断增大,使中国沿岸和近海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被称为中国海洋四大渔业的大黄色、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受威胁最大,它们的产量大幅度下降。
    (2)污染
    污染使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的发生。中国沿海80年代曾发生赤潮221次,记录的赤潮生物达127种。赤潮发生时,鱼、虾、贝类大量死亡。严重污染的地段,如某些排污口的潮间带,有时甚至导致物种绝迹。
  (3)生境破坏
    许多海洋工程的兴建也破坏了生物生境和生态系统。40多年来中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涂总面积超过66万hm2,使原有野生物种丧失了大面积生境。
    (4)外来物种的引入(包括人为引种和船只携带)
  外来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境,排挤本地物种。如引进多种藤壶、海鞘、多毛类、沙饰贝(Mytilopsis sallei)以及部分海岸的大米草等都不同程度地排斥本地物种。
6 中国对海洋、海岸和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巳进行的工作
    建立保护区(1963年以来已建立了59个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9.2万hm2),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禁止底拖网,以及制定各种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条例等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保护海洋、海岸和海岛的生物多样性已采取的主要措施。
, 24>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杯萼海桑
Sonneratia alba
+
 
 
 
 
 
 
 
 
 
海桑
S. caseolaris
+
 
 
 
 
 
 
 
 
 
海南海桑
S. hainanensis
+
 
 
 
 
 
 
 
 
 
大叶海桑
S. ovata
+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
+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
+
+
+
+
+
+
 
种数合计
 
26
 
24
9
4
10
9
9
7
1
 *台湾还报道一种滨玉蕊(B. asiatica)
 
4 岛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中国管辖海域有6500多个岛(礁),沿海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岛上生物区系独特。南海许多岛(礁)是珊瑚岛(礁),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特色。海岛周围海域因岛屿效应,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以下就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1)海岛
    以西沙东岛、海南大洲岛、大连蛇岛为例,说明沿海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a.西沙东岛  是西沙群岛27个岛礁的第二大岛(面积1.55km2)和仅有的两个礁岛之一,海拔高4~5m,由上升礁和珊瑚贝壳砂复合而成。岛的中部有鸟粪堆积,厚1.5~2m,最厚2.5m。岛上有典型的热带珊瑚岛常绿雨林,树高16m,以麻疯桐(Pisonia grandis)、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为优势种。林间栖息着大量的鲣鸟(Sula rubripes, S. leucogaster)等。
    本岛四周由阶梯式的礁平台构成(三个阶分别是3~5m、15~25m、40~50m)。在礁平台上的生物分带极为明显。不同坐向又有差别,栖息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也很大。如东北向礁平台发育好,500m浅水台地分橙黄滨珊瑚带(大量藻类聚生),苍珊瑚带和碎珊瑚带(海藻贫乏)。西南方礁平台发育不好,海藻也较贫乏,150m的浅水台地分珊瑚砾带和菊花一蜂巢珊瑚带。
    在这么小的岛及其邻近海域已记录高等植物200多种,底栖藻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1800种,鱼类500余种及60种鸟。
    b.海南大洲岛  位于海南南岸万宁县海面,面积仅7000hm2。岛的南边悬崖耸立,南罗洞是国内仅有的金丝燕筑巢地,出产名贵补品大洲燕窝。
    热带地区印尼等有多种金丝燕,是名贵补品燕窝主产地。其中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a)每年春天到南罗洞繁殖,表明这种热带候鸟最北的繁殖地就在海南南岸。
    c.蛇岛  蛇岛是世界奇岛,具有奇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蛇毒资源。位于旅顺口,离大陆最近距离7海里,面积0.73km2。栖息单一蛇种干山蝮蛇蛇岛亚种(Agkistrodon qian-shanensis shedaoensis),目前仅这个小岛有记录,共有1.4万条,体长73~102cm。以飞经岛上空的小型候鸟为食,形成仰首张口的觅食习性,其活动规律和候鸟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蝮蛇是名贵药材,已建成蛇毒工厂、蛇岛医院和博物馆。蛇岛及附近每年有283种、200余万只候乌飞过,小型鸟是蝮蛇天然食料,大猛禽如雀鹰则捕食蝮蛇。岛上记录昆虫122种,植物210种,其中粉葛藤的旺盛生长对蝮蛇生长发育有影响。空中、陆上和海滨生物是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示意如下:
    海滨生物→小型候鸟→蝮蛇→猛禽(雀鹰等)
    (2)珊瑚及岛礁生态系统
中国海的造礁珊瑚有200多种(表5),占世界造礁珊瑚的1/3。中国海珊瑚礁面积所占的比例很大。中国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海南岛和台湾岛沿岸(主要是岸礁)。东沙、西沙和南沙诸岛(礁和暗沙)基本上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环礁。广东、广西、香港、台湾北部和福建南部也有造礁石珊瑚分布,但不成礁或礁的发育差。
 
 
 
5中国已经记录的造礁石珊瑚种数
地点
南沙群岛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黄岩岛
台湾
海南
香港
广东广西
福建
33
27
38
19
58
34
21
21
 
44
70
127
46
230
110
50
45
>10
 
       珊瑚礁结构独特,物种丰富多彩,可与陆上的热带雨林媲美。南沙珊瑚礁的造礁生物要是珊瑚(南沙已记录11科、33属、94种)。南沙的珊瑚礁虽未见海藻脊存在,但是珊瑚(Corallina officinalis)、仙掌藻(Halimedo opuntia)和苔藓虫等成礁生物还是普遍在的。
珊瑚礁是立体生境,珊瑚本身、礁体表面和缝隙间、礁体内以及邻近水域都有大量生物栖息。在南沙珊瑚礁区已经记录了3372种生物。鲜艳美丽的色泽,大多具石灰质外壳是珊瑚礁生物最主要的表征。
    (3)海岛海域生物多样性
    中国沿海海岛星罗棋布,总数超过6500个,大多数为基岩岛,部分为泥沙岛和珊瑚礁。除南海诸岛外,中国海域的岛屿紧靠大陆海岸,位于沿岸水团和外海水团互相影响较为强烈的海区,岛屿四周及附近海区营养盐丰富,形成有利于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潮间带和潮下带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较大。
    根据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共记录浮游植物633种,物种多样性程度自中国北方海域向南方增加。西沙、南沙群岛海域最为丰富;但优势种及个体数量则相反,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优势种不明显。北方海域优势种较明显,且个体数量较大。
    浮游动物有615种。在北方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多属于温带和暖温带近岸种,而南方则以暖水性和高温高盐外海种为主,一些河口附近岛屿周围海域的浮游动物则主要由低盐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组成。
    海岛的潮间带虽一般较窄、较陡峭,但潮间带生物和浅海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在海
岛调查中共发现潮间带生物2377种,底栖生物1872种,其中种类数目最多的是软体动物,约占30%左右。
    海岛周围海域中的游泳生物共记录有鱼类1126种,大型无脊椎动物291种。
5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量威胁
    (1)过度捕捞
  近20年来,随着捕捞船只和马力数不断增大,使中国沿岸和近海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被称为中国海洋四大渔业的大黄色、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受威胁最大,它们的产量大幅度下降。
    (2)污染
    污染使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的发生。中国沿海80年代曾发生赤潮221次,记录的赤潮生物达127种。赤潮发生时,鱼、虾、贝类大量死亡。严重污染的地段,如某些排污口的潮间带,有时甚至导致物种绝迹。
  (3)生境破坏
    许多海洋工程的兴建也破坏了生物生境和生态系统。40多年来中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涂总面积超过66万hm2,使原有野生物种丧失了大面积生境。
    (4)外来物种的引入(包括人为引种和船只携带)
  外来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境,排挤本地物种。如引进多种藤壶、海鞘、多毛类、沙饰贝(Mytilopsis sallei)以及部分海岸的大米草等都不同程度地排斥本地物种。
6 中国对海洋、海岸和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巳进行的工作
    建立保护区(1963年以来已建立了59个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9.2万hm2),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禁止底拖网,以及制定各种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条例等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保护海洋、海岸和海岛的生物多样性已采取的主要措施。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