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病虫害防治|园林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月季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
[日期:2009-04-07]  来源:鄢陵花木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一、症状: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普遍的病害,主要危害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位,被害部位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其上布满白粉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病叶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干枯,其上可形成黑褐色小点(病菌的闭囊壳)。

  二、病原:专性寄生菌,体表寄生,菌丝体附着在植物表面,靠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病原菌菌丝体、闭囊壳、分生孢子,越冬,病枝、叶,温湿度适宜,植物发病,多次再侵染

  三、发生条件:高湿度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1OC,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7%—99%。

  (一)月季白粉病(Chineserosepowderymildew)

  1、症状: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嫩叶皱缩扭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成叶感病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斑。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稍肿大,长出长椭圆形的白斑。花蕾染病时,表面被满白粉,花朵畸型。花蕾不开或仅露出一点花瓣。

  2、病原:病原为毡毛单囊菌和蔷薇单囊壳菌(Sphaerothecapannosa)和(Sphaerothecarosae),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白尘粉孢(Oidiumleucoconium)。病部后期出现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部位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个别于蔷薇单囊壳。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翌年,病菌随芽动而开始活动,浸染细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露地栽培月季以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发生较多,温室栽培可周年发生。夜间温度较低(15-16摄氏度),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23-27摄氏度),湿度较低(40%-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均易感病。

  4、防治方法

  (1)改善种植条件,温室要通过透光,降低温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

  (2)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浸染源。

  (3)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

  (4)硫磺粉常用作温室栽培月季的冬季防治,将硫磺粉在温度为1530OC熏蒸杀菌效果较好。

  (二)其它白粉病

  1、丁香白粉病

  2、紫薇白粉病

  3、秋海棠白粉病

  4、风仙花白粉病

  5、瓜叶菊白粉病

  6、大叶黄杨白粉病

  7、黄栌白粉病

编辑:xuan88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