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林盆景-盆景|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论丛林盆景
[日期:2008-06-05]  来源:盆景中国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我们主张动势盆景的发展是在单体造型的基础上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这是因为“独不能成林”,孤峰不能表现“太华千寻”,只有丛林,才能展现“茫茫林海”;只有“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才能同时表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全面表现伟大祖国“群峰竞秀,万木争春”的宏图。因此,丛林盆景最能表现大千世界的自然美;最能创造作品的艺术美和意境美;最具有真实感、时代感和亲近感;最为人民所喜爱、所接受。由于丛林盆景在创作上表达主题的多样性、选材上“不搞大型”的特殊性、造型上纵横交错的协调性和在培育上“分合无常”的复杂性,故研究丛林盆景有利于我们艺术思想的提高,有利于盆景美学的探讨,有利于造型能力的锻炼,有利于栽培、管理技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我们扩大创作视域,全面提高盆景作品艺术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因此,欢迎大家都来研究丛林盆景,创作丛林盆景。

  关于丛林盆景的创作过程

  当前我国丛林盆景制作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幽林曲》(赵庆泉先生作),主题鲜明,选材得体,布局完整,意境幽深,耐人寻味,发人情思,堪称佳作,值得学习。但也出现不少作品———不讲主题思想,选材不究,布局平列,构图杂乱,透视失调,缺少整体美感。其制作工序多数是手中备材不足,因材造景,因景命名,也有人认为丛林盆景的制作“凡不能单独成形之材都可以凑合、搭配而成为佳作”、“也可在短期内完成”、“造型要求也不高”……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用单体盆栽的选材标准和“造型要求”来衡度今天的丛林盆景制作,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  我认为现代丛林盆景的创作过程,应该是在提高作者艺术思想境界的基础上,立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多途培育,方能达到二神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现分述如后:

  一、提高作者艺术思想境界:首先,是对盆景艺术造型的目的、要求进行反复认识和提高,我们在《论盆景艺术造型》中都作了阐述,其中:1.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2.盆景造型应该是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目的;3.一切造型技艺要为“创意”、“达意”服务,这三条最为重要。因此丛林盆景的创作,要求作者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不搞固定模式。艺术加工要以表现自然神韵为己任,但也不主张一味模仿自然、搞摄影翻版,成为“大自然”的“缩影”和“再现”,而要深入自然内部,取其精髓,受其神韵,取其气势,溶以人情,进行提炼、概括和艺术加工,融二神于一体,并反映在“非柳之柳”、“非柏之松柏”中。它们乍看远离自然之表象,而深入自然之本质,如河南柽柳盆景《松柏丛林》,就是对柽柳的艺术再创造,是真正表现自然,对自然的艺术再现。这群柽柳在这里表现的不是那柔情似水的娇态,而是极具松柏本性的雄姿。这就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是可转换的辩证关系,扩大视域,丰富主题思想,以提高创作素养。

  二、立意为先:盆景造型途径有二:一为胸有丘壑,因材制宜,因材造景,因景命名;一为立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造景抒情,以形传神,无论前者、后者,均以“立意为先”。只有作者深入生活,才能胸有丘壑、腹满泉林,才能运用自如地选择题材、确立主题。大自然景象万千,我们立意既可对真实生活、风景名胜作具象的描绘,也可追求神似、高于自然作抽象表达。只要我们深入自然、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就会使我们的激情满怀,如春潮涌现,信手拈来都是好“题”。如欲表现同种树合植,具有特色群体美的有“松岭涛声”、“柳荫清趣”、“枫林晚眺”、“海高风”;表现多种树组合的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以常绿树合植的有“常春之路”,以颂扬改革开放;以枫、榉、黄栌合栽的“万山红遍”用来高歌建国成就。写意题材更为广泛,“触景生情、因情创意”或“有感于衷,寓情于题”皆能借题发挥,立意抒情。如山峦丛林高耸雄劲,可唱“雷锋之歌”;溪涧丛林雅静幽深,可谱“知音”之曲;神农架原始森林,神秘莫测,可作“野人不知何处去”;村落丛林小景,恬美可亲,可作“林荫深处是我家”。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时而作的则有歌颂建国40周年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欢庆香港回归的《海风吹拂五千年》,歌颂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已渡玉门关》,防止荒漠化的《绿色的呼唤》。至若选用诗情  画意、溶以人情之主题,则更不胜枚举。总之,立意为先,明确主题,有的放矢,按意布景———能迅速提高创作质量,是改进丛林盆景制作过程的头道难关,能艰苦过好这一关,其余就迎刃而解了。它与因材造景,因景命题有着根本不同。因景命名是“马后炮”,不能反映创作过程,不能促进选材、布局、造型技艺的提高,不能探求意境美的表达,只能在已成定局的作品上“美化”、“助兴”,如果命题确切、名实相符,尚可“锦上添花”。有的命题,信口开河,张冠李戴,反而丑化盆景题名。难怪有人呼吁“无名胜有名”,有人把立意、意境和命名混为一谈,有人将能表达“力挽狂澜”之树桩题名“借尸还魂”,令人毛骨悚然。若能遵循立意为先的创作道路,有谁会选择这个可怕的主题呢?盆景立意在于真心诚意、朴实无华的反映生活,反对曲扭自然、虚构词藻、名实不符的描绘。若能立意为先,则必小心翼翼依题选材,按意布景……若因景命名,则木已成舟,大势已定,又有何主题可达?有何意境可推敲呢?

  三、依题选材:意是统帅,统帅既定,选材、备材均按计划而行。为了提高创作质量,必须重新探讨选材标准,必须依题选材,才是正道。最能表达主题之材,方为上品,反之即为无用之材。不能拿盆栽单体树桩的标准来衡量盆景创作用材的取舍,我们需要的是达意之材,而不是合乎某种模式要求之材,为了作好选材工作,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大量素材,方能奏效。如果信手拈来,东拼西凑,是难以成功的,如苍松翠柏表现不了“苏堤春晓”,黄杨、冬青也难以表现“林海雪原”。欲作“寒林”,榆、朴、对节、枫树均可入选。欲突破寒林之枯寂,则黄杨、冬青又可入画,以达到“工兼写”的艺术效果。主题虽定,主树选择谈何容易,如《海风吹拂五千年》之主树,既要求在树干上留有满身伤痕,能体现历尽沧桑的苦难岁月,又要选拔它能与恶势力抗争的挺拔英姿,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气概,通过造型更要看到它展望未来、迎风欢舞的新姿新貌。它的从树的选择更是难以合拍,它既不能突出自身而喧宾夺主,又要与主树步调一致、珠联璧合、突出主题。那些“不能单独成型”的树,能担当此任吗?即使单独成型的树,也需“百里挑一”。所选之材要能多方面合格,实属不易,只有慧眼选材,依题权衡,方辨良莠真伪。决不是“好铁不打钉”,而是“最好男儿才当兵”。此外,选材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大量素材,需经长期、多途培育,方能如愿,如育苗培养(小迎春盆景《前程似锦》的培养过程乃为实例)、批量培养(水腊丛林盆景《还我绿洲》是由三十多株成型的动势盆景素材中选出创作而成)和重点培养(包括:1.浅根盘培养;2.主枝平垂的培养;3.分枝由繁到简的培养;4.精炼层次的培养;5.多角度、多方位的培养等),此外还有与同仁间的交换互用。所备之材以健壮之高干为主,少量与高干近似之斜曲干为辅,树形要求健壮而苍劲,古朴而清新,忌用奇特枯朽、老弱病残之树,以免中途死亡衰败散伙。(本文所探讨之“丛林”系指树与树的合栽关系及其效果,不包括一本多干丛林、连根丛林和连干横卧丛林,因此类用材受其自身条件局限和制约,制作时可参考本文造型原理,因树制宜、因材施艺)树以直干为主调,便于整体统一,斜曲干富于变化,用于“平中求奇”。斜曲干极难安排,力求层次简练,树冠一统,以求“乱中求整”。树干要苍古、嫩滑兼备,以显老幼之分;树要高矮、重轻齐全,以表远近之别,所备之材,力求观赏的二重性:“进可攻,退可守”———合栽则“满园春色、桃李争艳”,分开则造型完备,可单独欣赏,独领风骚。决不能成“乌合之众”、“树倒猢狲散”。不能单独成型,则浪费精力。   四、按意布景:丛林盆景的布景造型,一要顺乎自然之理,二要合乎造型之法,三要表达作者之意,三者缺一不可,不合自然之理,则丧失自然神韵,矫揉造作,使景物流于荒诞;不达主题之意,使作品流于形式,死板空洞;不遵造型之法,使作品杂乱无章、低俗平庸,达不到创造艺术美、意境美的高峰。因此必须遵循按意布景的原则才能使所布之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不流于形式,各具个性。如丛林盆景布局忌平板,力求虚实结合,要制造空间,以求虚灵。在创作《秋思》过程中,按原曲主要内容有二:一为“古道西风”,一为“小桥流水”。为了按意布景,则需打破常规制造两组空间,以榆、朴、牡荆和水腊为一组,形成“古道西风”,然后又以此四树与三角枫为一大组,构成“小桥流水”,最后统一在西风动势之中,因其内容丰富,造型也随之多采了(见图十一)。此外,丛林盆景的布景,一要合乎形式结构美法则,二要遵循透视法则,但必需按意所需、按意所用。许多丛林布景不全面理解透视“消失”之理,近大远小,过于夸张,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按意布景,则需力求达意,如在《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创作中,为了表达“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深远”这一主题,若近处宽大、远处窄小而急于消失,这样就没有深远可言,作品的最后布局是把树的消失点引向盆外右侧深远处,造成“景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则画面活泼,意境深远———这就是形随意定,景随情出。

  五、多途培育:丛林盆景的制作过程和培育过程也应以达意为最终目的,一般常规制作工序为其基础,但需灵活运用,应该把丛林盆景视为在单体造型基础上,更高层的创作活动。它的制作培育过程充分表现出盆景创作的连续性、可变性,处理空间的两重性和受时间的制约性,从而构成丛林盆景创作的特殊性。它的布局、艺术加工和培育都是反复进行的,甚至多次反复方能最后定局。决不能一气呵成,一劳永逸。它的布局造型是:1.根据主题运用美学法则,正确安排树与树的各种关系。2.通过摆布、调整、取舍、剪截、捆扎、根盘处理、干与干之间的合拢和升降等系列环节进行艺术加工,以达到初步协调一致的宏观景象,如果是多种树合栽,还要考虑到各树自身的生理特点。生长规律、光照要求、耐温抗寒程度,对肥水干湿浓淡的要求等,将植株科学地部署,合理地调整,让“争势”树冠不要争光大过、“让势”树冠和浓荫下的矮树也能常见天日(各层次之间采光以45度为最佳),从全局着眼,对光照、肥水、空气都要全面照顾和调整,3.大局定夺后常会出现:①所选之树的方位有所变换;②树冠的向背,主枝、配枝、藏枝、下枝的强弱不近人意,都需进一步单独培养;③各层主分枝修剪后,尚需蓄枝丰满,也需分途培养;5还要考虑部分劣势树的根系布置于盆边,同样要得到日光、空气待遇。4.然后采用正常培育措施;5.个别不合理想,不能达意者,仍需多次调整直到合意为止,我们要充分认识丛林盆景多途培养、反复多变的过程,才能培育出宏观、微观都能过硬的精品。

  丛林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

  一切事物无不是对立的统一。一切艺术造型原理无不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有机统一与复杂多样的结合便是多样统一的原理,是审美形式的主导原理,盆景造型的关键在于布局(也称构图),一切构图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均衡,它包含变化、统一,丛林盆景就是研究许多树在一起如何生活?如何相处?如何在单体美的基础上展现群体美?这就是丛林盆景造型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研究树与树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此树与彼树之间的关系,这就极需我们运用变化统一这一法则,使众多树木组合的形态,符合构图上均衡的法则和一切形式结构美的法则。绘画是以纸面作为画面进行构图的,盆景则以树(石)的高度和盆的宽度构成想象中的画面进行布局的,要充分掌握均衡法则,使丛林景物寓变化于统一,使画面构图达到既多样又统一的艺术效果,均衡是指画面上的视觉形象用物体的重量来比拟,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用重量的平衡来比拟画面的均衡,以求得画面不对称的对称、不平衡的平衡。视觉形象的重量是根据面积大小、色彩深浅和人们生活给于思想上潜在意识的影响来衡量的,诸如:人比动物重,动物比植物重,动比静重,斜线比竖线、横线重,离支点(画面中心)距离远比距离近的重等。物态处于平列、对称、平衡状态时则显统一而少变化,若只求变化,不求统一则显杂乱,故既多样又统一是一切优秀构图的基本原则。如三树平列,只统一而少变化,就显呆板;三树乱置,则杂乱无章,故必须二树统一,一树变化,二树聚而一树散,整体上造成既变化又统一的艺术效果(见图一、图二)。这就是均衡和多样统一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个道理,寻求物象在形感上不平衡而在量感上平衡时,就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诸如虚实、轻重、疏密、聚散等等。过去我们研究动势盆景造型的共性规律中提出了32条艺术辩证法则,这些法则大部分适用于单体树木造型,而对指导丛林盆景的造型则全部适用。特别是整体与部分、主与宾、争与让、顾与盼、藏与露、虚与实、重与轻、动与静、平与奇、繁与简等,都是我们全面处理树与树关系的关键所在,都需要我们认真掌握,实地运用。如果丛林盆景不讲“有天有地”,就上不见天日,下无立锥之地;不讲疏密、聚散,就平板单调,无均衡感;不讲藏露、遮掩,则一览无余,空洞无物;不讲大小远近,则满盆乱长,层次不分。没有动静、险稳,则死板、枯寂;没有向背、弛张,则方向不明,动静不分;没有争让、穿插,就不能合乎自然之理;没有顾盼、提携,就难以体现作者之情。不分主宾,则如乌合之众;不突出主体,则各部职责不明。故整体需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要“平中求奇”;局部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要“乱中求整”。以达到整体与部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丛林盆景的组织法

  一切事物无不充满矛盾,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充分理解它们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转换,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一切结论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得出,丛林盆景的组织法,也只有通过典型事物的研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若以二树相比,只能显示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远近、浓淡之分,而不能显示疏密、聚散、藏露、虚实之别。只有三树相较,通过矛盾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才能展现上述效果,故研究丛林盆景的组合变化,至少以三树组合为宜,因为它具有矛盾变化的基本特征,充满多样统一哲理。“三树组合法”既通,则五树、七树乃至多树组合,皆可触类旁通,此所谓举一反三,以少胜多。

  一、三树组合法———丛林盆景的基础组织法:三树组合法是就三株高矮、大小、树龄相近的树相组合而言的,弄清它们相互关系,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则多树组合、多种树组合均可迎刃而解。现就三树的作用、效果、位置安排分述于后:1.主树———为丛树之首,居主帅之位,宜器宇轩昂、神采醒目、树形强健有力。气势冠于全局,位居盆长1/3处,盆面横扣心线1/2偏后(或偏前)处,主树高度为确定诸从树高低之依据,2.副主树———(或称副树、次主树),其形与势皆近似主树而稍逊于主树,位于主树相随,而不能远离。与主树构成统一势态,旨在壮大主树阵容,它在主树与客树矛盾中,是对主树的坚定支持者、拥护者,起举足轻重作用,决不能随意保持中立或站在客树一边与主树抗衡,造成重心变位、喧宾夺主之势。3.客树一(或称宾树),其形与主树相比,可由统一转向变化,其势取“动”。与主树形成“直”与“斜”、“静”与“动”,遥相对比。客树、副主树、衬补树皆属从树,皆具有各尽其职,突出主树之责,但客树绝不能随声附合、擅离职守、随意相从,它对主树而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与主树的位置保持相对距离,形成一定空间,只有如此,方能打破平列局面。主客空间的构成促使画面产生轻重、虚实、动静、疏密、聚散、藏露、争让、顾盼、变化统一、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客树一般位于盆面另一1/3左右处,这样三树位置,形成二树聚、一树散,无论画面树冠,还是盆面位置均形成不等边三角形的构图格局,从根本上打破了平列,避免了杂乱现象。只有不等边三角形,既可避免等边三角形的呆板平列,也可避及直角三角形由等边中线走向另一极端,同样流于重叠,少变化的倾向。它介乎二者之间,既变化又统一,故画面展现二树聚而重,一树散而轻,打破平衡形态,然二树静而轻,人树动而重,又使画面回复到不等形而等量的均衡状态,使构图完美。

  三树位置在突出主树、主客分置的前提下,主树与副主树前后位置可调换,从而副主树与客树的彼此高度,也应相应产生变化(如图一、图二)。  图一中副主树高为主树3/4,客树为主树2/3,图二中副主树高为主树2/3,则客树高为主树3/4。以上数字仅供参考,在实践中要形随意定,因材制宜。  二、多树组织法:三树组合,是为基础,增添补衬,由简到繁。五、七、九株奇数为宜。由近及远,区分老幼。把握全局,贴近生活。“衬树”———(或称补树、添树)是三树组合基础上,多树组织法的基础从树。它为充实内容、烘托气氛、扩大空间,起着决定性作用。衬树选材宜合适而精炼,许多丛林制作皆败于衬树选材之低下,致使全局功亏一篑。衬树之高低比例分为三类:1.以三树组合法为基础,增添之衬树,一般在主树高1/2以下,其余以此类推,如五树、七树皆是(见图三);2.大型多丛林之衬树,则分别靠近其主、副主、客三树之高下,相应成组,形成主树丛、副主树丛和客树丛,以及远树丛(见图五)。要注意相互高低错落和整体美感;3.若作杂木丛林,则衬树既可作近景矮树,也可作远景大树,当按透视原理,严格加以区分,严防大小兼生、老幼兼长、大小远近失调和透视的极度夸张(见图三、图四)。多树组织法,变化多端,但两个“不等边三角形”构图法基本不变,必需依其透视原理适当调整,综合灵活运用,不要过急消失于盆内,或把树冠强行控制在盆内(见图三、图五)。

  三、丛林盆景一般表现形式:

  1.单丛林组织法———以“三树组合法”为基础,逐步加多、加大,加深空间。要求整体画面,浑然一体(见图三、图十、图十一)。

  2.双丛林组织法———将单丛林分主宾之势,逐步增强为双丛林,也可将丛林分为近景和中景,作远近之分,要求主宾呼应,远近相适(见图八、图九)。

  3.三丛林组织法———在主宾式基础上,中心处加设远丛林,使主宾双方气韵相通,形成一气,有开有合,故称开合式。要求三景分明,生态相通(见图五)。

  4.综合丛林组织法———多式组合,三远并用。要求具有自然特色,从有法到无法,形随意定、景随情出,综合运用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