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师园引发园林艺术讨论-风景园林师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风景园林师园引发园林艺术讨论
[日期:2008-05-23]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李颖   发表评论(1)打印



  5月6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组织的“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副巡视员曹南燕和部分厦门园博会“风景园林师园”(“设计师花园”)的设计师等参会。与会代表就“中国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研讨,陈蓁蓁和曹南燕代表厦门园博会组委会,向参与“风景园林师园”设计的8位设计师颁发了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特邀风景园林师设计纪念奖证书和奖牌。陈蓁蓁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园林要在对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肯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今后的园博会还会给设计师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
  研讨中,多位代表提到了本报前一段时间刊发的关于“风景园林师园”引发业内争论的文章,认为开了业内园林评论的一个先例。
  在中国花卉网(www.china-flower.com)“‘设计师花园’引发业界观念交锋”专题刊登有此次会议代表的详细发言,发言集萃如下。

  如何认识传承和创新


  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

  传承不能符号化、固定化、模式化


  是否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的最基本原则。因此园林的发展并不用刻意去传承历史,更不应该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今天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多元的,不应该让设计师沿着单一的目标发展。不同的设计师对园林有不同的看法,从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出发,都可以完成园林设计,并且有机会建造出成功的作品。为今天的人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认为的园林发展方向。
  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环节。同时我们不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实际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我的心目中,东西方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要是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从场地上产生的设计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如果因为设计的结果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就将设计说成是西式的,那显然是非常肤浅的,也是将中国的园林符号化、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我们也不必将视野局限于中国历史园林的传承之中,不妨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只不过我们要拓展自然观,自然并不只局限于自然山水,它有多种层面,是大地之上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尊重这些信息产生的设计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传承与形式没有关系,传承与人们是否熟悉也没有关联。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解决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要谈传承与发展,解放思想是根本。首先要批判的认识中国传统园林,它素来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最多是一种过去时。在当代环境危机背景下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是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必须要区别西方和现代两个概念,现代的并不一定是西方的,直线的、几何形状的设计也不一定是西方的。中国的和传统中国的也应该加以区分,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我们恰恰把死去的遗产当作优秀的传统来发扬光大,这是很要命的。现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可以有许多共同的形式和内容。
  世界的学科发展证明,没有一种职业、一门学科能像景观设计那样有能力、有义务来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能最好解决中国人和土地关系问题的,就是最好的、最中国的设计。如果所谓的优秀传统设计不能解决,甚至反过来会恶化已经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问题,就应该被批判和抛弃。如果要谈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那么我们要继承的是五千年的生存艺术,是造就中国大地真实桃花源的科学和艺术,绝不是从汉武帝就开始的造园活动所创造的虚假的桃花源,虽然我不否认少数人可以继续造园并卓有成就。

  朱建宁(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园林要清楚地表明态度


  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一定要局限在中国传统园林,而是应该用这种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园林作品。认为中国园林艺术只能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观点,是很片面的。目前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做得很少,只习惯于从表面形式上看待传统、模仿传统,这实际上可能就是一个障碍,阻碍了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园林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门哲学,反映出人的思想和观念。思想更重要,是园林行业立足社会的根本。风景园林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环境问题,也解决不了人类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并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通过建设园林,可以表达我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等问题的态度,尤其是对自然的态度,怎样利用好自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章俊华(日本千大学教授):

  不应让文化成为设计的负累


  文化很多时候是一种自然流露的东西,不必要刻意追求,如果过于刻意,反倒会给设计制造障碍。我看日本设计师做的新园子,看着就是日式的,但他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那是有自己风格的东西。就像我做的一些设计,自以为是没有什么中国传统形式的,但日本设计师看完后,一定会说有中国特色。我在日本教学时,既有日本学生也有中国留学生,受的教育是一样的,但他们做得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学生之前在中国受教育,做方案完全是很中国化的表现,日本人也感觉怎么做都和他们完全不一样,包括其他国外人来看,都会感觉到中国味道在里面。因此在文化烙印面前,我们也不必给作品过重的使命。

  李树华(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主任):

  园林科技应作为先导


  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多条途径,而科学研究是保证其方向正确的关键。园林的科研包括历史、美学、生态、园林植物、环境心理学、行为科学、公众参与手法、环境容量研究等诸多内容。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园林发展都经历了从精神到文化,又到生态和科学的过程。园林的服务对象从庭院到城市绿化,又到地域规划,其中生态因素和科学因素越来越重要。以前园林是为私人服务的,现在是为民众,未来将不只为民众,而是将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地球环境问题将成为园林的内容,这是发展方向。因此园林绿地的科学性是园林绿地文化或者精神的载体,如果科学性强、生物多样性丰富,园林绿地就有了生命力,园林精神或者文化也就有了载体。

  李春风(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

  简单的园林是一种美


  在美国,设计的使命是使空间有效利用达到最大化,越简单有效的设计越容易被认可。而中国的景观设计往往还要求承载民族和文化的内容。很小的空间里要求什么都包含,就像进了一间世界美食自助餐厅,要求什么美食都有,我认为这并不是健康的发展方向。
  传承和发展是应该的,在美国这些从大学教育就开始培养,如何利用空间、了解视觉艺术、寻找场所精神,都要在实践中体验。但是目前中国的设计普遍对空间构成没有准确的把握,很难让点、线、面、体、色彩和质感与人们心理感知产生共鸣,而这些最简单的要素才是园林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陈蓁蓁(左四)、曹南燕(左五)与部分获奖设计师合影。

风景园林师园是个“T型台”


  曹南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巡视员):

  风景师园引发观念交锋是好事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如何发展?怎样继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的课题,希望今天的研讨能对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有所启示。
  会议的另一个议题是,我们代表厦门园博会组委会向负责设计风景园林师园的八位设计师颁发第六届园博会特邀风景园林师设计纪念奖。这个奖项表达了组委会和老一代风景园林师对青年风景园林师的期待、支持和肯定。目前业内对这个园子有一些议论,说明这个事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看到有很多人在报纸、网站上发表评论,说明对我们是重视的。如果创意园建好了就放在那儿,大家都不去关心反倒不好。因为这些议论,使设计师在思想上产生一些新想法、新感悟,对今后的园林设计有更多启发,是一件好事。

  强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

  风景师园提供了展示平台


  厦门青年风景师园的尝试可以说是园林界的一个“T型台”,两年办一届的园博园盛会中,拿几公顷地搞一个“T型台”绝对值得。既然是“T型台”,就不可能穿着大众服装上去展示,就会有一些很张扬、很个性的东西,既然是“T型台”的展示,就可能会有“奇装异服”。这种尝试非常好,而且也是很成功的。
  前段时间我也注意到媒体上的讨论,我认为这是好事。像这样的“T型台”,在今后的园林花卉博览会上还可以而且应该有,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因为现在确实是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不可能完全统一,应该百花齐放。即便这些园子从完整性和科学性上有一些缺陷和不完善,但也是一种展示。不要过于限定园林,应该让它自然发展,因为园林设计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通过探讨深层次的东西,对将来做一些预测或一些判断是可以的,但这种预测和判断不应该决定今后园林行业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王浩(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

  风景师园是传承创新的体现


  在厦门园博会中设立青年风景园林师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虽然业内对这些园子的设计存在分歧,但作为一种尝试,它已经成功了。园子的设计师在风格、理念、手法和用材上都表现了各自的不同想法,符合园林发展百花齐放的理念。而且这种创新手法很可能在今后的园博会中继承和创新下去。请几个老专家设计几个资深风景园林师园,或者从全国高校中选出设计优秀的学生等方法会不断涌现。
  现在大部分城市参加园博会的模式,就是弄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山水,更像是浓缩景观,这些虽然老百姓喜闻乐见,但是一直做下去的话,几届园博会以后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青年风景园林师园至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为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本组稿件、照片由本报记者李颖提供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luck 发表于 2008-5-29 12:01:39
美女加帅哥。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