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杜春兰:山地城市绿化景观与公共安全-风景园林师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杜春兰:山地城市绿化景观与公共安全
[日期:2008-10-2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杜春兰
 
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杜春兰在会上做报告

  中国风景园林网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2008年10月28日至30日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座谈会和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高层论坛在北京世纪国建宾馆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主办,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承办,第七届(济南)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组委会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镇的近百名市长,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分管厅长,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园林局局长,各地城建、园林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员和国内、国外专家等近600人。

  大会围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杜春兰的发言:

  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山地城市绿化景观与公共安全》,为什么我汇报这个题目呢?我来自咱们中国非常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对山地城市的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和景观设计也进行了很多年的研究,也出了很多的成果。特别是这次5.12地震以后我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是三组数据,全球至少有1/5的陆地表面为山地,至少1/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山地这样一个地区。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山地是提供我们生命的根本之源,世界上1/10的世界人口依赖山地的资源生活,我主要讲对山地的研究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前提下,因为我们以前的研究或者是现在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作为平原城市的理论依据来做的。这个问题在平原城市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山地城市非常的突出。我记得昨天大会上有一位教授讲过,现在在平原城市推山造山造地形,山地城市想办法把山推掉想寻求一个大的平坝,不管从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是真正景观的风貌来说,其实都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很多的隐患。

  我国山地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高原26%、盆地19%,也就是说我们的山地确实是广义的山地,它是指高原、丘陵、盆地,我们把它笼统称之为山地。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建制市有661个,其中山地型城市是231占总数的35%,全国的1900个县城中山地是市是960个,占了49%,可以看到特殊的地质构造或者是特殊的植物配植、特殊的气候我觉得都值得分专篇进行研究。

  随着城市的扩张不少平原城市向周边丘陵山坡地扩展,最终形成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山地城市的数量还是在增长中,我们在05年的时候统计山地城镇是50%多将近60%以后还很难说。我们对山地的研究迫在眉睫,因为今天没有时间,我专门写了几万字的文章,在山地城市当中怎么样忽视山地的地形地貌进行破坏性的建设。山地城市布局形态,由于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非常的复杂多边,城市用地往往被山脉、江河、冲沟、丘谷所分割,它的高差起伏非常大。城市的布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昨天我听到专家讲很希望我们的城市与城市之间不要连起来,而是用绿化。我们山地城市就是用山连接起来的,不可能像平原城市那样采取集中紧凑连片的布局形式。而且必须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

  首先,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不同的建设基底,平原城市在上面通过建筑构成地形。山地城市本身有河流、山谷等等,建筑跟周边的绿化怎么配合这个是我们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它最终形成的二次、三次甚至四次轮廓线,它不是其他的人工来造二次轮廓线。大家看这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的形态,首先在平原城市当中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山当中,好象建筑是围着山腰做的一个腰带。建筑和建筑之间也通过山体进行阻隔,这张图是山地城市非常典型的道路交通形势,在这里很难看出来,在山地讲东南西北是找不到的。我昨天到这里来司机问我宾馆是车公庄哪边,我说别问我南边北边,来自山地的人都不讲东南西北,我们讲上下左右。因为我们的道路是这样的结构,这是很奇怪的方位,跟它的地形地貌有非常强烈的配合意识。到这个地方你很难说坐北朝南,它的地形不完全是坐北朝南,你完全的坐北朝南不是说没有,但是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做,要因地制宜顺应地势。

  对于城市形态的认知,大家看山地城市主要是这样的,组团式布局结构,这是一个城市。你说哪个城市到底是最中心的呢?除了行政管理所在地是中心的,其他都是并列的。带状布局结构和串联式结构布局,在同一个平面上通过几个点进行串联。星座式布局结构很像国外卫星城镇的发展,它有一个中心很多的布点往外发展,这也是根据它的地形地貌做的。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恰恰对我们节约化园林城镇很巧妙的吻合。

  山地城市的特征可以说是有机散、分布集中,它是很难看到往外分散。它是立体竖向绿化,我们根据地貌地形造出这样的层次,我们有一个空间复合,它是有纵深内部的东西,我们要对它进行立体竖向绿化,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东西出来。我们对这些东西在平原城市当中是很难看到的或者看到的都是极少数的。在一般的城市当中相对来说比较少,我们在山地城市当中可以大量的看到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类的东西处理得好这个城市非常有活力,处理得不好这个就是败笔。

  我们在这里想我们怎么把变不利为有利,同时我们对山地城市的绿化和绿地指标,其实跟国家统一的绿地指标也提出了置疑,为什么呢?国家的统一绿地指标不完全适用在山地,它有很多空间上的竖向的东西,你不可能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来做,这是山地城市的。这种绿化完全是用水泥土的工程把它展露出来让它作为一个城市的景观,这个是我们做山地规划当中要考虑的重点也是难点。

  山地城市有存在的弱势,它的弱势是绿地数量非常的有限,为什么呢?因为山地城市它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很多地方虽然是绿化,但是它真正可以用于城市当中的人居可以享受的绿地非常少,它大量是陡峭的山坡,国家规定25%以上不能建设。但是在山地来说25%算什么,50%的我们都轻而易举的随便做建设。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山地城市,如果说用统一的绿地率或者是人均绿色量要求它,他会把中间的山、旁边的山全部算起来,因为人均的绿地率是达不到那样一种要求的,这就是概念上的刻划。

  部分绿地先天不足,为什么呢?山地城市它的地质状况非常不稳定,有砂岩和地下水。很多地方本身就是地质灾害的隐患区,在地质灾害的隐患区或者根本不能建设的地带或者是大量的高压走廊下面现在反而大量的用作绿化用地。在危险的用地用来做绿化,前一段我参加了一个评审,他们居然把废弃地上面的高压走廊,下面的地质不稳定他们要做防灾公园,我说开什么玩笑它本身不具备防灾的先天条件,这点有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性差,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它中间有山和河流分割,它城市绿地系统不可能形成网络化、形同化所谓的绿色基础设施,把它连盖起来形成链的感觉,它的系统性比较差,这几个就导致了山地城市面临很多建设的困难和难点。它们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呢?山地城市绿地结构趋势是网络化,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把它进行网络化的发展。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不仅仅是看在几个山包围着几个城市,我们要把它连起来,我们把它做得更加区域化。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将森林引进山地城市,跟刚才纽约市的总工讲的一样,重庆各个地方都在努力种树希望三年以后有效果。

  山地城市的绿地景观公共安全,山地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随着山地城市地质灾害危害性的日益显现,建设安全的山地城市、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山地城市建设不可回避的内容。如果你的视点提高以后很难看,但是对建筑里面的人采光通风也非常的不利,这个就形成景观灾害。我们想怎么样把经常发生泥石流或者是山洪爆发的地方做成景观,这是我们的一个主题。

  我们研究在城市当中一共有14类灾害:地震灾害、洪水、水害、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音危害、住宅建筑综合症、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及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山地城市主要面临的是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如果城市绿地除有美化社会上的作用以外,它还起到净化作用、调节作用和防护作用,这些都连带的产生灾害这就是城市灾害和绿地的关系。城市灾害的特点首先具有多样性,山地城市中除了山洪和洪水灾害、土壤流失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山地城市的灾害同时具有复杂性,包括泥石流、火灾等等它的损失非常大。这个表是我们来统计的,从1985年到2000年自然灾害和人文灾害爆发的频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人文的灾害非常多。为了避免自然灾害,我们尽量的避免人为的灾害。由于灾害的发生引起另外一种或者几种灾害的现象。山地城市抵御灾害的现象能力非常弱,虽然我们重庆离震区比较远,但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办,完全没有信号。到了5月19号的时候当天还是有地震,第二次陷入同样的恐慌,这样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防御机制是非常差的,抵御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加速灾害的发生。

  城市化改变了地表水的循环过程,现在大量的山区已经把树坎掉了来进行城市化的建设,对地表灾害大大的加剧。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的生境条件,我讲这几点已经到了不克服不行的地步。在这么一个原理震中地区的时候,我们居然有四五个小时通信全部中断,后来上了网以后才知道哪个地区发生了地震。过分注重数量,现在动不动就提人均绿地多少、绿化覆盖率多少。现有的城市绿地避灾和防灾的规划体系,我们是进行一级避灾点和二级避灾点的建设。目前城市防灾规划是把它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所以它的深度不可能做的很深。我们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当然现在5.12地震发生以后,所有的绿色规划都要加上防灾这一节,好像你没有防灾方案都过不了。但是事实上防灾可以做到吗?我个人非常的反动一提公园和绿地就必须要具备防灾的功能,但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防灾功能。

  避灾的通道绿地,我们都是很简单的把道路级别种上树,甚至在江边留宽一边,一般我们是5到30米,这个范围太宽了,所以说这些规范都有必要进行下一步具体的规定,甚至可以针对这个城市的大小或者是城市地貌地形的特征进行重新的修订。滨河防灾减灾带作为山地城市特别要强调,因为山地城市大部分是坡地,只有滨海城市比较平。

  现有城市绿地的防灾、避灾规划体系的模型,现在据我所知很多城市或者很多设计者把防灾工作用在什么地方呢?高压走廊下面,国家有规定多少米以内不可能做建筑,我做防灾通道,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的。还有一个是一级避灾点,这个跟城市居民的居住有关系,二级避灾点相对来说密度要大一点,这是我们以前的防灾避灾规划体系。以前城市绿地防灾减灾体系的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指标还需要量化,虽然现在已经划出来有一级避灾和二级避灾、避灾通道和利用滨海进行避灾。但是避灾的范围是多大没有具体的量化,只有定性没有定量。所以说这点可操作性比较差,为什么呢?这次5.12就检验出来了。

  第二,针对性需要加强。山地城市绿地系统与平原城市不同,它有它自己的特点。现在我们做出来的东西适用于所有的城市,适用于城镇、大城市、小城市。

  第三,配套机制需要完善,光靠规划的设计手段或者是画几张纸分在那里不够,没有对它进行立法或者是进行专项的实施或者是资金投入这不健全,真的到了需要防灾避灾的时候完全恐慌甚至是完全瘫痪。

  山地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的措施,在宏观上我们要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第一,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同时要完成它的管理机制要专门设立一套机制,从平时抓起,这样到时候才不慌所有的文档一定要存全,而且要落到实处。

  第二,建立地区防灾避灾绿地评价与反馈机制,为什么呢?可能闭着眼睛说我们某个地方有一个中心或者哪个地方有一个开放空间,地震完了你们可以去,事实上真正发生地震以后这些人是否跑到你这地方去,我觉得这点需要反馈机制和评估的机制。

  第三,平灾结合发挥各个时期的适宜功能,时间久了以后设备老化、水也供不上,这个也是问题。光顾着平时,也不顾灾害也不行。

  我建议绿地建设要有针对性,这是指山地城市。

  1、应因地制宜制定避灾绿地,各类绿地也应根据山地城市灾害特点、山地城市绿地特别进行规划建设。我们现有的公园里面有很大的水面,他们告诉我这就是防灾公园,我们想想可能吗?容纳量是不够的。

  2、充分发挥滨江地带优势,因为它比较平、比较宽,要充分的抓住这样的有利特点和优势来发挥地带的优势,来进行避灾廊道的建设。

  3、加强分级分期防灾规划措施,以往的避灾防灾绿化专项规划没有明确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作出对应的措施。没有细化不同灾害时期的相应措施,这些分级、分期的措施及指标体系需要完善。

  从微观层次上来说应该有技术的标准化与导则的出台,城市设计现在特别讲究要有导则,我们的景观设计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个地方为什么无序就是因为没有导则的出台。标准化需要贯穿规划建设各个阶段,通过标准化能提升建设实践的效率,降低研究及实施的成本提升可操作性。现在我们全部精力都关注在防灾上,所有的新闻媒体、所有的报纸、报刊都在出专刊防灾,这些东西到底哪些东西是可以真正用于城市呢?哪些是可以参考的呢?现在过了半年我们是否可以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把它梳理一下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标准化的措施,哪些东西作为导则进行研究和推广。

  防灾公园的建设,在5.12的当天在两点五十八分,在三分钟以内由于震感比较强烈,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花卉园涌进了五万人,它只有15公顷,山坡地占五公顷,水面占三公顷,真正的平地只有七公顷,七公顷的用地短短时间内涌入了五万人。从这里看得出来防灾公园特别重要,这恰恰说明一点,我们这个花卉园其实在重庆就是作为防灾公园建设的,这点是比较万幸的。但是它有致命的弱点,比如说有三公顷的大水池,这个不合适。它储存的东西远远不够,根本就没有想到三分钟内跑到五万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又将近几万人冲进来,他储存的水和食物根本没有办法用。这个公园是作为防灾公园用的,它没有广播系统,没有电子系统,连照明都没有。这个时候说我们认为我们有一个防灾公园觉得做的挺好的,但是在这个时候接受了考验。

  第一,防灾公园规划必须确保避灾疏散途中和避灾疏散场所内避灾疏散人员的安全。据说重庆在当天死了几个人,那几个人都是怎么死的呢?都是跳楼死的,他一着急从楼上跳下来摔死了。

  第二,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提出就近疏散、集中疏散和远程疏散的适用原则和要求。前提条件是你能跑出来,跑出来以后就近疏散、集中疏散和远程疏散。

  第三,防灾公园应实施平灾结合的原则,平时由产权单位建设、维护与管理,临灾预报发布后或灾害发生时转换为避灾疏散场所。避灾卫生间的使用平常什么样,灾害的时候怎么样,平常的时候他不需要多卫生间。

  第四,防灾公园规划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防灾公园的规划必须适应城市的人口增长及其对避灾疏散场所的建设。

  它的基本目标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防灾避难场所应该是保障居民生命安全,灾后恢复重建的基地,作为避难场所的防灾公园设计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二,防灾公园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对需要避难人员是必要和充分的。

  第三,防灾公园周边的灾情不会影响到内部安全性,外面的危害不能影响内部。

  第四,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公园内应没有发生灾害的因素或扩大因素,它本身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本身这块地就是不安全的灾难地,你把它作为一个避灾地这个就不合适了。它上面是高压走廊,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更可怕,有火灾你跑到高压走廊下面作为避灾用地也不合适。

  第五,避难者生活所需的饮水、食品等能够提供。

  环境安全性的评价有三大环境,一个是地质环境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平坦的区域,不会出现二次事故,不会出现地面坍塌、变形等。很多人说高发地震是禁建区,我要投资这块风景特别好,这个时候本身就存在隐患。再一个是自然环境,应该开阔避开低洼多水地段。第三个是交通环境,要有便捷的交通,较高的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

  防灾公园的服务半径,我们认为服务半径应该在500米左右,步行大约10分钟可以到达,应该在两三分钟内可以有小点。防灾公园的公共设施配套,它除了满足前面本身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交通环境以外,它应该还有合适的公共设施配套,有哪些呢?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这是必需的,水源不安全很难说你这是地下根源。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是稳定人心的一大举措,人们当时恐慌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5.12的时候我们以为在重庆发生了地震。照明设施、卫星通信、医疗急救,有条件的防灾绿地中最好修建备用水井,发生灾害时可以为灾民提供生活饮用水。在5.12地震的时候我们抗震救灾工作一直在进行,整个暑假我们和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休息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但是我看今天的会场有来自成都的领导专门讲这个,我想他会讲的更生动、具体。所有的城市广场、所有的街道全部作为了应急临时的场所,我们到那边去街心花园支着账篷在睡觉,其实平时做的好话街心花园和景区也不会进去那么多的人和车,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