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大观园的造园理念-学术思想|风景园林师-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造园理念
[日期:2008-02-01]  来源:景观中国   作者:胡悦   发表评论(0)打印



    之所以要写大观园是因为对于《红楼梦》的喜欢,我虽然在过去旅游时曾游览过一些我国的古典园林,但都是走马观花,没有认真留意过,因而现在回想起来大多没什么印象了。只有《红楼梦》,因为是从小熟读的,所以对书中的大观园印象深刻,且书中景点描绘之细致,园林布景之精美,丝毫不亚于游览真实的古典园林。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细细玩味时,不禁惊叹于曹雪芹的“造园”理念与审美情趣。

    大观园不同于其他中国古典园林,它没有特定的实体,而是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既然是想象中的园林,就不会受到空间、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完全按照作者的喜好来构建。然而,大观园的设计又丝毫不显得脱离实际,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曹雪芹在许多细节问题上的安排都是十分合理的。

    当然,大观园一定有它的参照原型,但绝不是仅仅参照一家。曹雪芹是生活在清乾隆年间的人物,在他所处的年代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皇家园林于私家园林的构建艺术已达到顶峰。清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乾隆在位六十年,搞了五十多年的园林建设。在其大力倡导下,王公贵族们竞相模仿,一时间,北京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造园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规模大、质量高的园林,同时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理念与技巧大量传入北方,这对于大观园的创造的影响是极大的。

    但大观园不同于一般的私家园林,它是在城市或是平原地区建造大型园林的一次大胆尝试,是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完美继承和重大创新。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位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便是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大观园很好的利用了山、水、植物的构建,使之虽为人工却融于天然。

  (一)山

    《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第一个场景描写便是山。贾政刚至园门前,只见贾珍带领许多执事人来,一旁侍立.贾政道:“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贾珍听说,命人将门关了.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 ,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第十七回)

    此处的山障主要起的是园内和园外的分割作用,没有此山,进入园中,天上区及中央水池四周之景,均可一览无余,毫无余味。起到分割作用的山还有稻香村外的“青山斜阻”。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十七回)稻香村是大观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景点,依照的是普通农庄的风格,因而与其他的景点分割迥异,虽然按宝玉的说法,此山是“无脉”之山,水是“无脉”之水,不得“天然”,但若无这“无脉”之山,就不能把稻香村与其他景点分开,使之于整个大观园的布局协调。同样,葬花处后的大山也起着与大门分割的作用。

    山除了还可以跟好的营造景点的特色,园后方的大主山便是如此。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第十七回)大主山支脉从蘅芜院中间穿插而过,再加上园外各种奇花异草,形成了蘅芜院独特的风格。

    此外,大观园东边的凸碧山庄建在有一座大山上。此山庄特为赏月而建,以取得“山高越小”的效果。第七十六回,贾母就曾带众人至凸碧山庄赏月。同时它又与山下凹晶馆“近水楼台”的月景形成对比。

  (二)水

    水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有山必有水,“筑山”和“理水”不仅构成造园的专门技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如果说大观园中的山起的主要是分隔景点的作用,那么水则是起了连接各景点的作用。

    园中的重要景点几乎都是用水连接。同时,水又成了构成这些景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除了中央水景外,由水景作为主要构成部分的还有这样一些景点:的还有这样一些景点:

    1 藕香榭

    藕香榭是书中惜春的住所,完全被水包围,很有特色。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桥暗接.(第三十八回)贾母曾在藕香榭中宴请众人,当时正值秋天,山坡下桂花香随着水飘过来,河水碧清敞亮,用凤姐的话说“看看水,眼也清亮。”古时候很多戏台都是临水而建,藕香榭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第四十回中,贾母吩咐十来个唱戏的女孩子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排练,自己则带着众亲眷和刘姥姥在不远处的缀锦阁吃酒,当时唱的应为昆曲,笛声悠扬,曲声“借着水音更好听”。

    2 沁芳溪

    为了克服“宽阔水面”联系景区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中央水池外,作者还设计了一条沁芳溪。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处水景,它是一条可行船的水道,且贯通了大半个园林。溪上改建了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
进入石洞来.只见佳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 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原从那闸(沁芳闸)起,流至那洞口(萝港北面入水口),从东北山坳里(花溆所在地)引到那村庄里(稻香村),又开一条岔道引到西南上,总共流到这里(葬花处),仍旧合在一起,从那墙下出去。”(第十七回)活水越沁芳闸后,经中央水池又流回省亲别墅前,入洞口,出花溆,过花圃区流到稻香村处,然后分为二支,经园前部,在葬花处汇合后流出墙外,先后穿越五个景区。纵有山相隔,水却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中央水池和沁芳溪的双重联系,游人可乘船沿沁芳溪穿行各景区,看着两岸风光的不断变换。至中央水池后,又豁然开朗,园内景色尽收眼底。

    3 凹晶溪观

    凹晶溪馆与凸碧山庄相对,都以月景为主题。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赏月联句,对其有具体描写: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可见,凹晶馆的景观设计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其最大的妙处便在于近水赏月。黛、湘二人的联句中有以下的描写:

秋湍泻石髓,风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其中,“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最为绝妙,形象生动地对水与月作了描绘。

    4其他景点

    大观园中有水景构成的景区很多,其他较有特色的有:紫菱洲、滴翠亭、芦雪厅、蓼汀花溆、暖香坞、荇叶渚、蜂腰桥等。

    大观园中既然多水景,就一定要解决好码头与桥高的问题。曹雪芹对这几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仅书中提到的码头就有以下几处:A.怡红院,潇湘馆----沁芳亭前元妃上船的码头。B.探春院----荇叶渚。C.稻香村,惜春院----柳叶渚。D.迎春院----芭蕉坞。E.蘅芜院----云步码头。可见,在沁芳溪主流靠近园内主要庭院处,都可找到上下船的码头。至于桥梁,大观园中除沁芳闸和沁芳闸桥外,另有:沁芳桥、翠烟桥、蜂腰桥、蜂腰板桥、朱栏折带板桥和藕香榭外竹桥。蜂腰桥和蜂腰板桥是石拱桥,下可行船。竹桥是用于连接河岸与藕香榭的,用于通行,不可行船。朱栏折带板桥是木制桥,只有在两岸较高时,可以行船。书中在桥旁边设有云步码头,可见桥身较高,是可以行船的。从码头和桥梁的规划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大观园的水路设计是十分周全合理的。

  (三)植物

    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不但在园林整体布局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按其形、色、香而进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而且,植物可以随着季节,时间的变化而对景物作出最佳的衬托。

    大观园中利用植物来构景的例子很多,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特色植物。一进院门,便可见一堵翠障,其后的“曲径通幽”处,“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到了潇湘馆,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第十七回)而后的稻香村,竹篱茅舍,又是另一番风味。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十七回)

    稻香村东面是芦雪厅,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第四十九回)过芦雪厅后是秋爽斋。顾名思义,秋爽斋就是以秋景见长,斋中的梧桐和芭蕉都很有名。主人探春的号“蕉下客”便是由芭蕉树而来。

    再往后走,有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其中芍药圃是湘云卧药的所在。过了蓼汀花溆,再穿过柳荫下的折带朱栏板桥,便可通蘅芜院了。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蘅芜院的奇花异草到了秋天又是另一番风味了。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第四十回)

    至衡芜院,大观园西半部分的景点已全都游览了。过了大观楼等省亲的正殿,为东半部分的景区。首先是沁芳闸、沁芳闸桥一带,此处桃花甚好,就是宝黛同读西厢和黛玉葬花的所在。在往东是栊翠庵,冬天梅花盛开,甚是好看。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的就是宝玉前往栊翠庵向妙玉“乞梅”的故事。大观园中花木至栊翠庵处已觉清冷,而到了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便更为衰败。第七十六回,妙玉在联句中写道:“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这一代只是杂树林,然风景大别与其他景区。在往南走,则到了园中又一大景区——怡红院。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第十七回)园内花木再次又黯淡转为鲜艳,与西边的潇湘馆形成呼应。

    此外,大观园里几处水景栽植荷花,即便到秋天荷花苦败,也能得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妙境。

    整个大观园中,花木有明有暗、有盛有败,能够因时因景而变换,不显单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树、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积极的一面,限制消极的一面,甚至把后者转化为前者。

    大观园的建筑便是如此,不但能很好的融合与周遭的自然景物中,还各具特色,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景区的主题。

    大观园中的建筑主要分两部分,即供元妃省亲的宫殿式建筑与供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其他建筑群。其中,供元妃省亲的建筑主要有:省亲别墅牌坊、行宫、大观楼、体仁沐德厅、补仁谕德厅以及缀锦阁、含芳阁等。这些建筑气势宏大: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第十七回)就连贾政和元妃本人也感叹:“太果富丽了”这些建筑本是作者想象中的太虚幻境,是天宫与皇宫的结合,因而既有皇家之富丽,又有仙境之脱俗。

    除此之外的其他建筑可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第二十回,元妃题诗有: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如果说宫殿式建筑是天上景,那么余下各处就是对人间诸景的概括了。体现乡村式建筑的有稻香村,庙宇式建筑由栊翠庵;富贵华丽的有怡红院,清静朴素的有凹晶馆;小巧精致的有潇湘馆,大气开阔的有秋爽斋;奇特巧妙的有蘅芜院,简单雅致的有芦雪厅;临水而建的有藕香榭,依山而筑的有凸碧山庄… …

    除大致的风格外,曹雪芹还十分注重建筑的细节问题。比如,在潇湘馆外特地一石子铺成甬路,以突出其建筑之小巧。怡红院的构建更为别致: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格一格,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格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凌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贾珍笑道:“老爷随我来.从这门出去,便是后院,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说着,又转了两层纱厨锦格,果得一门出去,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青溪前阻。(第十七回)

    对于材料和颜色的搭配,作者同样很讲究。且看书中有关窗户的描写:1稻香村----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2滴翠亭----四面雕镂塥子上糊着纸;编花为牖。3芦雪庵----槿篱竹牖。另外,贾母特地为黛玉换上了“软烟罗”制的银红色的窗纱,自所以不再用原来的绿窗沙是因为:“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第四十回)

    更为难得的事,园中的大多建筑都御助人的性格特征相辅。潇湘馆之小巧配黛玉之心思细腻;蘅芜院之奇异配宝钗之八面玲珑;秋爽斋之开阔配探春之大放爽朗;稻香村之朴素配李纨之槁木死灰;栊翠庵之清静配妙玉之目下无尘… …虽然,在书中,众人是在大观园建成之后才选择自己的居所的,但这也无疑揭示了作者的另一造园理念,即建筑要考虑主人的性格与好恶,而不能墨守成规。

  三、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含蓄

  凡属风景式园林都或多或少的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但绘画艺术对造园的影响之深,两者关系之密切,莫过于中国古典园林。从假山的堆叠章法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的概括,也嫩看到山水画理的表现。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则很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影响。园林建筑的外观则注重体现线条美。

    由于中国的诗、画适逢强调意境,因此造园艺术也不例外。意境往往通过“点题”的方式予以展现,具体有景题、匾、联、刻石等。

    《红楼梦》中符合画境的描写很多,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宝玉与薛宝琴同往龙翠庵折梅一段: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第五十回)此处,薛宝琴站在栊翠庵的上坡上,映以雪景,又有梅花相衬,果然如同画中人一般,事后贾母又让惜春渐此景画如画中。

    另外,秋日河面上的“留得残荷”;凹晶馆中的“寒塘渡鹤影”;沁芳闸边的桃花冢… …都极富诗、画的意境。

    至于对景物的题点,大观园中运用得再恰当不过。其中我最欣赏的诗以下两处:

    1“沁芳”: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 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第十七回)这里,我们虽不能见到溪流的实景,但却能从“沁芳”二字中体会得出此处为涓涓细流,而非一泻千里。“沁芳”二字可谓用得贴切。

    2“凹”、“凸”:“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第七十六回)

    凸碧、凹晶两处景致在大观园中并不能算得上上品,但这样的题点却能使它们显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大观园中景物的题点很多,第十七、十八回等处都有详尽的描述。作者文学造诣之高,使得许多景物仅通过题点,便可清楚地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之中。

  四、创新

  从大观园的构建中,我们不但能看到曹雪芹对于传统造园理念的深刻体悟,也能看到它打破传统造园理念的大胆创新。稻香村与凹晶馆便是很好的例子。

    稻香村按宝玉的话说可谓:“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不的“天然”之味,使大违古典造园理念的,但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大观园中最为经典的景点之一。凹晶馆外的树木种植也是如此,原本杂树丛与怪石根本不可能成为美景,但其与寒塘、月夜联系在一起却激发了黛玉、湘云和秒玉的无限诗情,如此又怎能说杂树、怪石不是大观园中一奇景呢?
由此可见园林艺术不能单纯的模仿天然,在天然之外也要懂得用巧用新。曹雪芹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还可称得上是一位造园家。

  参考书目:
《红楼梦》 曹雪芹
《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从大观园看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曹昌彬 曾庆华 原载《古建园林技术》22-25期(1989)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