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长许崇信: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城市-领导讲话|园林新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淮北市长许崇信: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日期:2009-05-25]  来源:光明网  作者:任生心、李陈续整理   发表评论(1)打印



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安徽省淮北市市长许崇信在在2009(中国·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淮北是全国十三个重点煤炭基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市近50年,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严重挑战。推进城市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淮北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

  把推进城市转型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统一思想,不等不靠,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城市转型的前瞻性研究和实践探索。

  淮北推进城市转型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在规划指导上,2006年淮北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和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着力构建“实力淮北、活力淮北、魅力淮北、和谐淮北”。2008年,市委、市政府立足“三山六湖九河”的资源优势,提出要把淮北打造成为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编制完成了《淮北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六大产业规划。《安徽淮北闸河煤田中心塌陷区生态经济功能评估与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安徽淮北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及《淮北市水资源配置方案与沉陷区沟通工程规划》正在加紧编制。

  在推进战略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上务求新突破;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建设靓丽新城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务求新突破;坚持市县区联动,把发挥各自优势与形成产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上务求新突破;坚持内外资并举,把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上务求新突破。

  在产业发展上,围绕“三个延伸”,即资源型产业由初级产品向复合加工延伸,优势产业由中端向上下游延伸,主导产业由单一资源型向多元化延伸。通过做大做强煤电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矿山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业等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一季度全市煤电、煤化工和非煤产业比重优化为67.6:2.9:29.5。

  在环境保护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2007年6月,大唐淮北发电厂运行了34年的两台5万千瓦机组在安徽省率先关停拆除。淮北东磁电子有限公司与淮北维科印染有限公司开展企业间的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一年节约成本350万元。在临涣煤焦化工业园区,建立了煤—焦—电和煤—焦—化循环经济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尽”。通过实施园林绿化、清洁生产、水污染防治、中水回用、塌陷区治理、湿地保护、农村生态示范等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几年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城市功能等一系列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淮北特点的转型之路。国土资源部把淮北塌陷区综合整治的经验总结为“六种模式”,并向全国推广。烈山区洪庄村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充分肯定。今年3月,淮北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将为我们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提供新的动力。

  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淮北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进入本世纪以来,境内煤炭资源的日益减少,产业接替困难,社会负担沉重,就业压力加大。同时生态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其突出表现:一是土地大面积沉陷。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已造成25万亩土地沉陷;到2020年,新增沉陷面积23.7万亩。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长期以来煤炭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并形成众多的煤矸石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成本巨大。三是资源日趋枯竭。地质勘探结果显示,境内煤炭可采储量按现有开采能力也只有有限的几十年。而水资源的前景更不容乐观。由于没有丰富稳定的地表水资源,淮北市工业和居民用水全部依赖地下水,淮北已成为全国364个重点缺水城市之一。因此,加快淮北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关淮北未来发展的历史抉择,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需具备基础与条件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共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拥有了淮矿集团、皖北煤电、临涣煤焦化、口子集团、华孚纺织等一批规模较大、牵动力较强的企业集团。2008年,全市GDP达到349.1亿元,人均GDP245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9.9:59.9:30.2,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财政收入 4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这将为淮北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功能持续提升。按照“东延、西进、南扩”的发展思路,着力改造老城区,扩大主城区,开发建设新城区。随着东外环路、淮纺路、西山隧道、合徐高速与连霍高速高速公路等路网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三个组团和一个城市“绿心”的布局结构,城市形态结构正由“依山筑城”向“依山傍水”转变,中心城区建设面积扩展到63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山水自然资源独特。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展,一批因采煤而形成的塌陷湖变成了城市的内湖。“三山”、“六湖”、“九河”资源,为我们构建“两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林、城一体化”城市风格提供了前提条件。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我市已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科技工作先进市,三次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行列,还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相山公园风景区荣获国家“3A”级风景区称号;相山主城区被评为省环保模范城区;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湖公园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8年,淮北市城市绿地率达38.52%,绿化覆盖率达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83平方米。目前全市正加大力度,实施“三城同创”,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这都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的目标是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市初步明确了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与措施。我们的总体设想是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城市转型目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新格局,把淮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焦化电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形成“两山环绕、六湖珠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科学编制规划。搞好规划设计,是淮北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我们将立足于城市定位,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建市的理念,应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编制东部新城分区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通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城区加快东进南扩步伐,构建“双山伴湖”的山水城市框架。按照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实施相濉、相杜、相烈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扩张中心城区规模,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的产业集聚功能。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生态型产业是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的经济基础。我市将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构建高端产业结构,加快建立支撑生态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继续做大做强煤电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食品工业、矿山机械制造、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生物质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重点商贸项目和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黄淮海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综合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及生态技术,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现代生态农业。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和技术转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为淮北城市转型拓展更大的空间。

  三是加快生态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城乡安全饮用水工程、城乡新能源建设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清洁家园建设工程,让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安全的水、用上清洁的能源、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积极探索,制定并实施重点污染区域治理新方案。抓住淮北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与建设循环型经济试点市结合起来,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节能降耗,大力推进循环型经济发展。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住淮北被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的有利机遇,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节水制度体系和节水型产业体系,推动节水技术开发与推广,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是实施“五化”工程,打造优美环境。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按照“城区园林化、广场绿地化、城郊生态化、山水城一体化”的思路,积极构筑生态城市绿化体系。坚持以城市植树造林为重点,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绿化,不断扩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继续实施东部荒山绿化工程,三年投资7000万元,绿化荒山3.6万亩。以植物造景为主并注重植物多样性,高标准建设新濉河公园等一批城市绿化工程,形成一批生态景观良好、文化内涵丰富、能有效改善城市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城市文明窗口。加快城市道路绿化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建立城郊生态屏障,强化城市生态还原功能。加强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小区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市容环境。

  五是注重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为保证城市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我市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体系,以确保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落实。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积极主动引进外资,争取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生态城市建设基金的资助,以及国际、国内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项目。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并积极出台新的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业、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推进产业转型与城市功能调整。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坚持统筹发展,完善协调互动机制,实现城乡在经济和生态上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劳动保障,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这次“资源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论坛汇聚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各位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在理论方面有前沿的成果,在政策方面有权威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我们零距离接触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城市前沿搭建了高端平台,为我们引进和吸收先进理念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我们由衷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包括淮北在内的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的步伐,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促进人与人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

 

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23日在安徽淮北举行

全国人大人表、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生态城市”是竞争 共生的生存发展机制

淮北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访谈录

 淮北构建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回眸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09-6-15 8:11:03
各级领导您们好:您们辛苦了!
我是安徽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电一名普通工人,我反映我们矿的情况,我们矿年龄大的全民工还在生产一线工作,在井下生产一线大部分工作有20多年了,他们的身体都常有病,有好多工人找矿长要求调入井下辅助单位,可矿长没给办理,和矿长有关系的人员劳务工都被调入机电科和运输区等单位,可是年龄大的全民工身体常有病还在坚持生产一线工作,矿长准备给技校刚分的劳务工调入辅肋工,可年龄大的干10多年身小力簿有病的劳务工怎么不给调呀?
这个矿区单位领导要求每人每月至少于上24个班,在井下时间大部分都在10多个小时,月上不够班就罚钱、区值班安排完不成当班生产任务就罚钱,安检处人员想办法罚工人的钱,我们采掘工挣来的血汗钱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掘进工有时每月上24个班只开工资1600多元,还开不过井下辅助单位的工资,他们每月上21个班均开2000元左右,辅助单位超过21个班多上一个班加100元,辅助单位和地面单位有效益浮动工资,生产一线没有,有的单位下井费还做分里面。
我们矿生产一线人员人人都愿意调入辅助单位,可没关系年龄大的工人还在采掘干,我们矿生产一线人员现在光想内退就是退不掉。我们矿不搞减人提效一人多岗,还要退过休干部和职能部门反聘,如果反聘人员到采掘干活就没有一个愿意反聘的。我们矿闲杂人员多,区单位领导多,都是和矿上有关系的人员干的,别的矿区领导一个区长、一个书记、一个副区长、一个工会主席、一个技术员,别的区矿单位闲人员只留两人,可我们矿乱用有关系的人员,真正能干的,有责任心强的人员用的少。
请上级领导下来查不正之风!整治人员混乱!
谢谢上级有关领导!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