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蜀之殇:那些伤痕累累的古建筑-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四川地震——蜀之殇:那些伤痕累累的古建筑
[日期:2008-06-12]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朱以师   发表评论(0)打印



  多名川大山,多名人故居,多文化遗迹,巴蜀大地历来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梦。峨眉山、天台山、青莲故居、杜甫堂、武侯祠、三苏祠、青城山、都江堰……无不令人心驰神往。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碎了太多人的梦,昔日的青砖红瓦化作了废墟一片。如今,让我们在悼念震中亡灵、着力灾后重建的同时,也再看一眼这些可能被地震从地面上抹平的,失去再也不会复得的珍贵文物古迹,并从那些未倒的古建筑中寻求一丝希望。

  巴蜀大地,人杰地灵,这里不仅孕育出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荟集了天下罕见的美景。其中,众多文物古建筑堪称中华古文化中的瑰宝。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昔日的众多景观化作了废墟一片。

  值得庆幸的是,从都江堰市地震受损情况来看,一些真正的古建筑受损并不太严重,传统的建筑技术精华正向世人显现其巨大魅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经国家文物局部署,包括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内的6家省外文保研究机构即将入川,对口支援彭州佛塔、领报修院等16处文保单位的灾后修复工作。还将有第二批、第三批省外文保研究机构陆续入川援助四川文化遗产灾后重建。

  震区古迹伤痕累累

  “这次绝对是四川古建筑的一场浩劫。”6月3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因忙碌而无法接受长时间采访,但记者依然能感受到电话另一端的痛心扼腕之情。

  据了解,此次四川地震灾区涉及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处,其中还包括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与村寨。

  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四川全省的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79处遭到破坏,还有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州领报修院;绵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古建筑、理县桃坪羌寨局部垮塌。

  “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损失巨大。”从震区调查回京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也非常焦灼。

  虽然地震没有对震中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造成根本性损害,但是却给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的古建筑群造成了很大破坏。位于岷江右岸山坡上二王庙在地震后已面目全非:庙门残缺不全,牌匾歪歪斜斜挂在梁上,房屋坍塌,满地瓦砾。往日墙上珍贵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图”,已永远地被埋在废墟中。

  同位于都江堰市的伏龙观亦是如此,如今这“流出古今秦汉月”的胜地地面塌陷、开裂,屋脊坍塌、屋面瓦片滑落,遍地残砖断瓦,仅存的建筑也成为了危房。

  而从四川省文物局公布的资料得知,在另一重灾区绵阳市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6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平武报恩寺、江油云岩寺、梓潼七曲山大庙、三台荅江崖墓,损害特别严重。位于江油青莲镇的李白故里也损毁严重。

  此外,除了损失惨重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和绵阳市,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三苏祠、朱德故居、峨眉山古建筑群、郭沫若故居等一批珍贵的古迹和革命遗迹也伤痕累累,有的甚至全面坍塌。

  “假毁真留”的启示

  在人们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遭受严重损毁而扼腕悲叹时,有一条“不幸中的万幸”的消息传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教授在都江堰进行现场考察后,对都江堰景区文物的损毁做出的判断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假毁真留。

  常青教授介绍说,二王庙的两个建于清朝的大殿整体完好,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则是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山门、配殿、护坡、蹬道等。而秦堰楼、伏龙观也没有出现完全塌毁的情况,只是有局部损坏。在风景区,损毁严重的都是近年建造的一些仿古建筑,而原有的一些古建筑整体基本上保存了下来。

  “这些文物建筑得以基本完好,真是多亏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常青教授感叹道。他介绍,中国的结构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在地震面前“墙倒顶陷屋不塌”,就是因为采用了“榫卯的柔性连接方式”。而真正使用这种方式的老建筑在这次地震中大都没有塌毁,只是局部损坏,比如瓦被震了下来,露出木椽,局部出现裂缝等等。

  “有些古建筑能够在地震带上存在几百年、上千年,说明它们能够经受住地震的考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古建筑专家徐怡涛也赞同此观点。他介绍说,这些古代殿宇多采用斗拱、梁柱、檩枋等木构件层叠连属的结构形式,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徐怡涛介绍,古建筑中的斗拱互相拉接形成的铺作层有些类似于现代高层建筑中的结构层,正是由于这些铺作层在地震中的缓冲作用,诸如山西应县木塔、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古建筑才得以历经数次大地震而不倒。“那些同一水平面上连在一起的木头,会随地震波晃动,从而化解掉地震大部分的能量。”

  铺作层其实是木构架最复杂的部分,由拱、昂、枋子、月梁等相互纵横交叠而成。其中斗拱是支承屋盖和外檐的支座,屋顶重量通过斗拱而传之于柱头,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

  “看似脆弱的木结构其实最抗震,我们过去都忽略了这一点。”一位在灾区进行现场考察的四川省文物保护专家表示,那些倒塌的古建筑大多数是砖木和砖混结构,那些都是在民国以后,对古建筑进行不断修复的过程中加入的。

  而这些现代建造的仿古建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建筑,建筑材料、结构与古建筑有本质差别。“再加上可能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经受不住地震考验也就不足为奇了。”徐怡涛表示。

  修复重建仍需时日

  在分析部分古建筑不倒的原因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修复问题。“修复这些受损的古建筑,至少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四川省旅游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首先考虑世界遗产地景区的恢复建设。“古建筑的整体构架保存了下来,为以后的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可能。”徐怡涛表示,保存了测绘图、照片等档案资料,修复和重建古建筑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据了解,此次地震中损毁的古建筑的详细资料,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也均有完整的图纸记载。这些将为未来的修缮和重建工作减少很多难题。“重要的是古建筑材料,比如清砖、门窗、楹匾等等,毕竟古建筑要保持原有的韵味还得靠这些东西。”去过现场的文物保护专家建议。

  “保持古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修缮重建古建筑的根本原则。”徐怡涛指出,古建筑应该“修旧如旧”,根据历史资料,要尽量保证建筑原貌,保持历史信息。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也感叹,“要根据个案研究,要针对每一个个案,因为它都有自己破坏的不同程度。另外,还决定于保护它的哪些方面的价值,保护它的核心价值,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对策。”

  同时,专家们也建议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那些严重损毁,没有很多完整的原材料保存的古建筑,在修复和重建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综合性的策略,就是保持古建筑的震后原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魏青表示,地震本身也是文物建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次地震留下来的痕迹也会是将来保护中的一个历史信息的内容。

  “因为文物修缮本身就是一个难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的工程,特别像这样一次大的震灾,除去文物本体当前的抗震救灾修复,还会有一个很长期的维护过程。”魏青表示,目前修缮重建方案还没有出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次灾区文物的修缮重建的耗时耗资都将非常巨大。具体修缮的费用还涉及到将来修缮策略的制订,不同的策略可能会影响到不同工程的内容,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勘察、评估。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