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砍树风波”引发绿化变革-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许昌:“砍树风波”引发绿化变革
[日期:2008-10-30]  来源:许昌晨报  作者:李金遥 王现科   发表评论(0)打印



    烈日酷暑,行走于亭亭如盖的法桐下,如穿越清凉隧道;抬头仰视,枝摇曳,光影斑驳;放眼望去,行人、车辆穿行于浓阴之间;一街两行如仪仗队般的法桐,使城市的绿意多了一些别样的风情。这是生活在市区七一路的人们对法桐的记忆影像。

  而今,当人们行走在七一路上,尽情享受着道路两侧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带来的惬意的同时,不由得回想起当年法桐的身影,也不由得为当年的“砍树风波”带来的绿化变革而感叹……

  ●树冠如盖 让人享受和忍受难取舍

  “原来这里的法桐遮天蔽日,夏天十分阴凉。”9月2日上午,在七一路一树阴下纳凉的田老先生告诉记者,七一路原来的行道树都是法桐,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种植的。记得在原许昌军分区的门口,有两棵很大的法桐,树干的胸径有双臂合抱那么粗,而树冠更是遮天蔽日。夏天,枝叶繁茂的法桐绿阴成片,树冠首尾相接,遮挡住了整条道路,为人们遮阳蔽日,行人在路上行走不用戴遮阳帽就能享受到夏日的阴凉。不过,法桐也有不少缺点:春天发出的新芽带有黄色的茸毛,微风一吹便随风乱飞,飞进眼中或粘在皮肤上,容易引起刺痒,还易刺激人的肺和胃,让人十分难受;秋天结出的毛毛球干裂后,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其茸毛也四处乱飞,污染空气,让人难以忍受。

  陈先生是一位高中老师,每年夏季都要到市教委批改卷子或办事,经常在七一路上穿行。他说,七一路上的法桐没有砍伐时,夏天行走在树阴下让人十分享受,而在春季,却经常受到随风飘扬的茸毛的侵扰,一不小心就会迷住眼睛。他概括说,夏天,法桐带给人们的阴凉是一种享受,春天则是“毛毛雨”骚扰得令人难受。

  市园林绿化处生产科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法桐又叫悬铃,是世界四大行道树种之一。法桐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行道树,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每年的四五月份,法桐的老球果散开后,种毛脱落,随风乱飘,危害人的皮肤、呼吸道。此外,法桐的落叶生长周期长,加大了环卫工人的劳动量。也正因如此,七一路上的法桐才在人们享受与难受的两难抉择中,最终遭受到了被砍伐的结果。

  ●是砍是留 民意调查八成支持更新

  市园林绿化处副主任张保明告诉记者,市区七一路与五一路的法桐都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栽植的,随后,新兴路、文化路、湖滨路、文会街等道路的行道树均选用的是法桐。

  1995年以前,由于法桐生长速度快,而当时作为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七一路两侧没有高层建筑,枝繁叶茂的法桐树遮住了沿街门店及办公楼,使得沿街的门店和办公单位常年难见阳光。另外,法桐每年随风飘扬的茸毛污染空气,刺激人的皮肤和肺部,附近居民对此产生了很大意见。此外,由于补栽的年限不一,七一路上的法桐大小不一,最大的胸径达80厘米,最小的胸径只有10多厘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绿化的美观。当时郑州市率先砍伐法桐更新行道树的行为,在全省掀起了一场更新法桐这一行道树树种的革命。于是,七一路行道树是否更换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1995年10月,市政府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七一路行道树更新问题,并委托市园林绿化处进行民意调查。基于此,市园林绿化处就是否更新七一路行道树问题,向七一路附近的居民发出200份民意调查问卷,收回200份。调查结果显示,80%的居民支持更新,16%的 居民不支持,4%的居民表示无所谓。

  1995年11月,市政府决定对七一路进行改造,更新行道树,拓宽道路,整改管线。市园林绿化处的工人们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加紧施工,利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道路两侧的300多棵法桐全部采伐完毕。看着一棵棵被工人砍伐掉的法桐,部分市民回忆起法桐为人们带来的阴凉,表示出了对此做法的不理解;而支持者则认为更新行道树,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应当支持和理解。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砍树风波”。

  ●“砍树风波” 引发市区园林绿化的变革

  “七一路行道树的更新,可以说是整个市区园林绿化变革的一个缩影。”市园林绿化处副主任张保明说,1995年,七一路改造工程完成后,道路两侧重新栽植了大叶女贞与平头槐相间的行道树。随后又对许扶路(现在的莲城大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并将原市印刷厂门前的坑地填平,投资16万元建成了一个占地3亩的游园,命名为“文许游园”。

  此后的10余年,七一路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造。2001年,再次改造时将快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用行道树隔开;2003年,更新了平头槐,并增加了宽4米的绿化带,在与七一路相连的火车站广场栽植了108棵法桐,将火车站广场建设成为绿阴广场;2004年,为增加绿树,又在七一路两侧增设了用木桶栽植的盆景绿化树,并在火车站广场建设了大花坛,补栽了大量的法桐、红叶李等,从而使七一路与火车站广场首尾相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一次次的变革,市政府也逐年加大了对市区绿化投资的力度,从上世纪90年代每年投资10万—50万元逐年增加,直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前年投入专项资金七八百万元。而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市区道路行道树的树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增加,由过去的法桐、杨树、国槐、女贞、垂柳等10余个品种逐步引进了合欢、黄山栾、楸树、白蜡、元宝柳等20多个品种;而道路绿化也由过去的单纯种植行道树演变为目前的乔木与灌木相间、行道树与绿篱搭配、行道树与地相映、观赏植物点缀的多元化格局。

  ●园林城市 人均绿地九点三平方米的宜居城

  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以政府投资为主体,探索出了“全民义务植树、财政投资、财政贴息、企业投资、冠名开发、民间投资”6种形式。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5.3亿元用于城市的绿化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把清潩河、清泥河、许扶运河、38公里外环路作为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累计义务植树307万株。

  市园林绿化处副主任张保明告诉记者,几年来,针对老城区人口多、建筑面积率高的状况,他们依照“突出乡土树种、保留乔木、整合资源、增建绿带、复层绿化、拆墙透绿”的原则,先后对市区35条主次干道进行了改造;遵循“沿路栽树、建坛种花、攀墙爬绿、立体绿化”的原则,对75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 按照“微地形、全冠苗、小片林、多层次、多色彩”的原则,对东城区的新建道路进行高标准规划,厚重的绿树花草把魏文路、魏武路、前进路、莲城大道等39条新建道路扮成东城区的第一道风景。目前,我市省级绿化达标道路有42条。

  此外,依据我市60万亩花卉基地的优势,建成了沿311国道、107国道许昌至鄢陵、长葛段的花卉长廊,京珠高速公路防护林带,38公里环城景观防护林带,环城1800公顷农田林网,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生态屏障,从而使我市的绿化面积扩大了11220亩。

  2005年,卫星遥感测试图显示,我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2.68%,绿地率为37.89%,人均公共绿地9.3平方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2平方米的标准。2004年9月,我市获得了“河南人居环境奖”,2004年12月荣获“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1月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7年5月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