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巍巍绿色长城 铸起历史丰碑-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巍巍绿色长城 铸起历史丰碑
[日期:2008-11-21]  来源:林业局网站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为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区考察生态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三北工程建设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10年动乱后,我们党决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纪元。在这样一个伟大时刻,三北工程诞生,它以其广阔的历史和深厚的自然背景更彰显出深远的时代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拓展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村镇、村庄,威胁着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年代~80年代初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公里。这里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区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1975年底,三北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87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造林保存面积140万公顷,为大规模治理沙害、水患积累了经验。但在建设过程中,也走了许多弯路。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放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但由于重视工程措施,忽视生物措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水土流失,而且一遇到暴雨,又造成更大的损失。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植树种草是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生态灾难只能用改善生态的办法来治理。

  三北工程开启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新篇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在林业建设上的精彩缩影

  30年来,三北工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始终围绕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两大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充实建设思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精彩缩影。

  建设思路不断充实。三北工程建设之初,提出了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一个符合三北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高生产力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庞大生物群体”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进入二期工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为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实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结合,增强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三期工程后,为推进防护林建设由点向面展开,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进入四期工程后,提出了防护林体系要走全面质量管理的道路。近几年,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

  建设重点不断延伸。三北地区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任务重。建设中,在坚持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三大重点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工程建设主攻方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在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沿线紧密结合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建设,确定了194个重点建设县,通过实施主体工程和区域工程相结合,重点开展了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重点地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在巩固完善已有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了跨越西北东部和内蒙古中部三省区的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跨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吉林西部三省区的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跨越华北和西北六省区的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的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两市三地绿化工程,跨越西北、华北四省区的青少年黄河护岸林工程等5个重点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这些重点地区沙化和水土流失扩展趋势,率先在东北三省和京津两市许多地区建成了跨流域、跨省区、跨山系、集中连片、规模浩大、布局合理的大型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期间,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把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外围等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新治理沙化土地32.68万公顷。

  建设机制持续创新。30年来,始终把创新作为促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一期工程建设期间,试行了经济合同制,由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和各省(区、市)林业厅(局)签订协议,然后各省(区、市)内层层签订合同,实行任务、投资、期限、负责人四落实,用经济手段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把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二期工程期间,在强化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的同时,大力推行工程造林。建设项目,按程序立项、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标准检查验收,做到计划与规划衔接,投资与质量、任务挂钩,验收结果与奖惩兑现。三期工程建设期间,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确定了“五长”(省长、地市长、县市长、乡镇长、村长)工程建设负责制和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坚持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与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抓工程建设的责任与职责,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四期工程建设期间,逐步将现代管理理念与方式引入到三北工程建设中,推行按项目管理试点,建立了目标明确到省、任务分配到省、投资下达到省、责任落实到省的“四到省制度”,显著增强了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设政策不断完善。一期工程上马不久,各地结合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力推行了承包造林、“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促进了造林生产责权利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二期工程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结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全民义务植树等政策的实施,推行“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造林和“四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造林、统一验收、分户经营)的统分结合的造林政策,探索了工程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激励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三北这项劳动密集型工程的劳力问题,促进了按山系、按流域的规模治理,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提高了建设质量。三期工程期间,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建立,生产要素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农村经济情况的大幅度改善,开始推行“四荒”拍卖和股份合作制造林政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四荒”拍卖的政策和办法,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购买者身份的界线,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主体,购买“四荒”植树造林,允许继承、转让,进一步稳定林地所有权、搞活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收益权,并对个体造林、育林大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必要的信贷支持,充分调动了社会团体、个人和农户投身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解放了林地,保证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四期工程期间,随着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把集体林分家到户,国有林家庭承包,明确了林地的使用权,放活了林地经营权,落实了林木的处置权,农民成为山林的主人,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