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地管理八大关键词-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地管理八大关键词
[日期:2008-12-10]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关键词之五:森林植被恢复费

  建设单位征占用林地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林地补偿费、林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四项费用,既标志着我国的林地管理初步实现了依法有偿使用林地,切实维护了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异地恢复森林植被的经费来源,对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物价局(1989)价费字672号文《关于审定部分收费项目的通知》第六条规定:“《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占用林地单位应当向森林经营单位补偿实际损失。’据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林地、林木补偿费。”为了进一步严格执法,《森林法》第二次修正时从法律上新增了必须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有关的使用、监督规定,还明确了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由国务院规定。2002年,国家林业局与财政部两部门联合下发了《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2]73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并大幅度提高了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标准,规范了有关事宜。

  时至今日,开征森林植被恢复费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林地的非法流失,保证森林资源不因占用或者征用林地而减少。众所周知,耕地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相比之下,林地的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耕地的收益除缴纳的税费之外,完全由耕地的使用者享用,而实现林地功能“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效益则主要是社会公众共享。按此差别拷量,林地的价格决不能仅仅体现林地及其承载的附着物的实物量价值,应该讲求林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统一性,应该正确反映林地的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损害成本。否则,林地价值只会被严重低估。当前,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设计使各类费用实现向林地生态价值补偿为主的转变,实行林地资源资产和生态效益评估,大幅度提高林地和林木补偿费标准乃至开征林地占用税,可能是利用经济杠杆遏制不合理的林地流失的有力举措之一。

  关键词之六:破坏林地的刑事责任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林地管理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森林法实施条例》第41条、第43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物权法》第3章规定的物权保护方式,《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344条、第345条、第410条,《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2001年),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15号)等法律、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刑事责任,包括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不争的是,在上述法律手段中,刑法作为惩治最为严厉的法律,人们对其在保护林地方面的期望值是最高的。

  令人担忧的是,最新的全国林业行政案件统计分析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林业行政案件在总数呈下降趋势的同时,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仍然是小幅上升势头,较同期上升了1.29%,其中因地方政府领导行为和企业法人造成的林地破坏案件占到总数的90%以上。然而,另据调查,因破坏林地资源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寥寥无几。事实上,相当多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却没有被追究,过分依赖行政处罚手段而忽视刑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现行刑法本身存在的不完善则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在行政处罚难以震慑林地违法、破坏林地形势始终得不到根本扭转的情形下,加强对林地违法的刑事处罚,重拳打击犯罪行为,以督促地方政府或企业法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到了该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关键词之七:林权制度改革

  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特别是林地经营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对此,中央以《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政策法规体系规定的林地用益物权和林地不动产担保物权等为法律保障,选择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林业发展中的制度建设问题。国发[2005]41号文明确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2006年,国务院还决定继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在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同时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从而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试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了各级党政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期盼的焦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和林业发展新的起点,给林区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深刻变化。

  30年前通过的耕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解放了18亿多亩耕地的生产力,一举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木材需求问题。目前,我国林地的经济产出平均只有20多元,为耕地平均产出680元的1/30。这是差距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如果25亿亩集体林地的产出能提高到耕地的产出水平,其效益将是十分可观。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10号),为我国今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林业发展史和改革开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地管理必须把学习贯彻《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确保用5年时间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为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之八: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

  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完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买卖“青山”从销声匿迹到又复出现再到逐渐转变为大势所趋,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也相继出台。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时隔十年之久的《森林法》第15条在我国第一次确立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推动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和林权制度改革迈出了重大一步,为商品林林地资源的市场化奠定了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3]9号)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物权法》则把《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明确为国家的基本物权法律制度,流转制度得到了深入和细化。同时,各地尤其是南方集体林区,《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和《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规范了林权流转。

  当务之急是,加快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的要素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逐步实现流转信息化、网络化,并尽早出台《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保障林地安全,事关国土生态安全命脉的百年大计,尤其是切实肩负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刚性需求、节能减排以及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适应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划的战略要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不断探索林地管理的长效性机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林地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