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通道“上天”还是“入地”?-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人行通道“上天”还是“入地”?
[日期:2009-02-05]  来源:中山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2008年,中山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3550宗,死亡329人,行人怎么过马路更安全,中山政府之窗网和中山网发起了一场大讨论——

  位于悦来路与中山路交叉的人行天桥。

  位于博爱路大东裕商务中心附近的地下通道,完善而富有人性化的通行设计

行人横穿马路发生车祸的风险很大。

  实地调查:分流行人为交通安全把好关

  记者从市建设局了解到,我市第一座人行天桥是1990年建成的西郊天桥,其后也修建了悦来南等处人行天桥,目前已经有很多年未修建过新天桥。第一座人行地下隧道是2002年8月于博爱路和105国道交界处修建,其后又修建了起湾道、东明路等地的人行地下隧道。第一座立交桥则是1993年修建的彩虹桥,此外在2002年又在南外环修了立交桥。

  记者实地调查了我市人行过街设施情况了解到,有市民提出,中山路与华柏路交界处(好又多超市门口),集中了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此同时也设置了许多斑马线、行人过街指示灯等等,但不清楚这里为何不建一个天桥或地下隧道之类的设施。

  就在已经建成的人行过街设施中,使用情况也是有好有坏,还存在着诸如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记者跟着行人走向沙岗墟地下隧道的入口处,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是隧道内的地面、墙身,甚至在楼梯护手上都覆盖了密密麻麻的牛皮癣广告,隧道的隐蔽性造就了分类广告的"集中营"。

  而记者日前在16点赶到沙岗墟地下通道时,驻足在隧道口统计15分钟内过道人数为103人,平均每分钟接纳行人6.9个。相反在人烟稀少的东明路人行地下隧道就不那么热闹了。记者在两个不同时段收集了人流量数据。非繁忙时段15点36分,统计15分钟内过道人数为2人;繁忙时段17点23分,15分钟内过道人数为30人。

  核心提示

  刚过去的2008年中,据相关部门统计,共发生各类事故3675宗,死亡367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虽然实现连续5年下降,但"第一杀手"的称号仍挥之不去,全年发生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3550宗,死亡329人。据市交警部门介绍,事故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人车不守交规造成的。

  该如何避免交通惨剧的一再上演呢?是进一步完善本市的道路设施建设更重要,还是让市民和车主养成更多的自律性更重要呢?

  记者利用网络、电话和书信等民意调查方式,经过两个多月的采访调查,深入了解中山现有的人行通道设施使用状况和市民的评价看法。发现很多市民都提出,避免悲剧首先要解决行人穿越路口的安全问题。

  人行通道"上天"或"入地",究竟谁最受市民的追捧"赏识"?

  网友意见:“一边倒”支持过街天桥

  去年10月,有网友把“中山路口的行人通行问题”抛到中山政府网和中山网等多个交通论坛,讨论地下人行隧道和过街天桥等人行通道哪个更好,引起众多网民共鸣,跟帖不断,帖子一度被置顶。从网民回复中,记者发现,有过半数网友声称比较喜欢过街天桥,对地下人行隧道的接受态度则相对极端,而对使用量较少的立交桥缺乏实际看法。

  网友力挺过街天桥有三大理由:首先,过街天桥够安全够卫生。网友canluwm说出了大家关心的治安问题:“躲藏在天桥上的伺机作案的歹徒,肯定比躲藏在隧道里的歹徒要少得多。”过街天桥拥有全暴露式的优点。其次,对比地下隧道,性价比要高。对交通设施有所了解的网友认为,“从成本角度考虑天桥会好点”。第三,观景一流,大方美观。网友以赞美的口吻写道:“上天桥还能俯视欣赏这城市一角。”网友我悄你更富浪漫地提议说:“过街天桥是很好的方案,假如天桥两侧栽花,就会形成‘空’中一片绿,优美绿化城市。”

  交警说法:违章横过马路易引发事故

  路口如虎口,红绿灯要遵守,是小童每天朗朗上口的交通口诀。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获悉,2008年10月29日,一辆中型普通客车由中山路往博爱路方向行驶,途经东苑南路对开路段时,遇姜某骑自行车由右往左斜穿机动车道,双方避让不及发生碰撞而肇事,事故造成车辆的损坏,姜某受伤经医院抢救后证实死亡。经查明,姜某在有人行横道的马路上,不按规定横过马路,而客车司机驾驶过期未年检且制动不良的机动车上路,双方分担同等责任。

  记者了解到,此前我市非机动车和行人违章引发交通事故好几百宗,在2007年则有170宗,其中行人或非机动车横过马路诱发事故的占较大比例,诱发这类交通事故的起因几乎同出一辙,就是车或人没有按照交通规则通行。交警认为,如果行人按规定使用斑马线、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隧道,就能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市民问卷:市民过路口最担心的是安全

  据了解,中山城区的几个非平交的人行通道分别位于博爱路、博爱六路、沙岗墟、东明路和富华路。为了对已投入使用的人行通道设施作了一次调查,本报记者通过电话、短信和书信等形式收集了市民对人行通道设施的接受程度和意见,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1份,个别资料未完整的为无效,问卷可用率为83%。调查发现:市民对出行的安全需求尤为突出,对人行通道设施管理工作的意见好坏参半,又指出改善人车争路的关键在于树立“车让人”的礼让意识,市民更希望设备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更具人性化。

  在市民对人行通道设施如何选择的调查中发现,有占78%的被访人比较认可人行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的过街方式,相同地,他们也会选择以上两类人行通道设施作为常用的交通设施,占比率的81%。市民对中山现有的人行通道设施的设计和环境比较满意,有近5成人表示中山的人行通道设施干净通明、舒适优美,认为布局不佳和选址不当的分别占32%和18%。在被问及“你认为增加哪些内容更符合市民需求”时,市民对“照明设施”、“保安巡逻”、“卫生保养”、“安装电子监控”等点击率都比较高,分别是24%、23%、21%、20%,另有12%的市民认为应该增添装饰美化外观。

  专家观点:人行过街设施应有统一规划

  市规划设计院工程师田我顺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展示了3种通行方式的优劣。

  田我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行人横穿马路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惰性和后天习惯性的作用。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只要有一个带头的,就不乏后继效仿者,容易形成"众人竞违章"的局面。田我顺说:"从社会公德上来讲,由于管理不善,人们遵守交通规则观念薄弱,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建设配套工程尚欠完善,当人们已经习惯穿越马路后,就会对近在咫尺的天桥或通道视若无睹,因此就会不假思索地选择走近路。"因此,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建成后,还要配套完善的交通管理、交通引导、交通宣传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目前中山人行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都还较少,且利用率都不高。

  田我顺认为,过街人行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的建设应综合考虑道路人行交通流量流向、机动车交通流量、城市景观要求、道路两侧建筑功能性质、道路两侧用地空间、工程地址、地下管线、工程造价等等因素。一般交叉口通过一个路口步行人流量达到5000人次/小时,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1200辆/小时时,就有必要考虑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了。人行横过快速路一般都应建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位置选择要与人行交通流的主流相一致,最大满足行人方便,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人行天桥的设置还要考虑城市景观效果。田我顺说:"人行天桥处理不好会对城市景观造成严重影响,而人行地下通道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小。在决定采用人行地下通道或是人行天桥时,城市景观是很重要的考量。另外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要与道路两侧地下空间、公共建筑结合考虑,构成一体化人行交通,活化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其他工程地质、地下管线以及相关配套管理设施等都是工程实施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最后,需强调的是,人行过街设施应有统一的规划,每处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建设前,应做好交通影响评估,进行充分论证,以提高投资有效性及设施有效使用率。

  ■它山之石

  香港

  "空中连廊"解决繁忙交通

  香港现时拥有几十万辆汽车,却没有患上交通拥堵的"现代都市病",其中天桥连廊的作用功不可没。

  据介绍,香港以前建楼也是各自为政,后来车多人多,把路都堵死了,市民纷纷反映生活不方便,从马路的这边到另一边,都要绕很远的路。于是,香港政府顺从民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步行系统。今天,香港中环、金钟、湾仔和尖沙咀地区所有的过街天桥、大厦中的二层走廊及各种零售店、地铁站、公交站点和其他的活动场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空中步行体系,被香港人称之为"空中连廊"。

  香港专家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商务办公的集聚地,也是休闲、娱乐、购物的汇集场所。以商务和商业活动为核心,将现代化的办公、宾馆、购物休闲娱乐中心、酒店式公寓等多种业态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高密度、高效率集聚,通过"空中连廊"等形式将区域内楼宇有机相联,达到细分和疏导各类人流、车流的效果。

  ■它山之石

  新加坡

  最动感人行天桥

  人行天桥也可以成为城市景观。高36米的哈德森波纹桥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300米长的大桥连接了花柏山公园和直落布兰雅山公园,其波纹状的设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编辑:songgaofeng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