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新葬式 改革“入土为安”传统习俗大势所趋-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倡导新葬式 改革“入土为安”传统习俗大势所趋
[日期:2009-04-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韩胜宝   发表评论(0)打印



  清明节前,在苏州高新区新民公墓的树葬墓区里,三百名家属选择用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和现代文明的祭奠形式送别自己逝去的亲人。此次树葬活动为苏州市第十五次骨灰树葬活动,目前已有六千余位逝者安息在绿树下,这反映出树葬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树葬是生态葬的一种,它是在原荒山坡上统一规划整理,种上常绿树,将逝者骨灰撒葬在树下,不做坟头不立碑,只建一块编号标记。树葬尽管尚未摆脱“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但毕竟迈出了一大步,对节约国土资源,增加绿化面积,美化荒山大有益处。

  目前,“死人占地”的情况相当严重。以古城苏州苏州为例,几乎成为上海等周边城市安葬“亡故者”的后花园。经苏州市民政局登记的经营性公墓(墓区)、经营性骨灰堂有三十处,占地面积为二千多亩,已经使用了一千六百多亩,还不包括未登记的散落在各处的小公墓。苏州每年将有四万多人死亡,加上周边城市纷纷到苏州“挤对”,导致苏州八成以上的公墓土地存量普遍不足,公墓用地十分紧张。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苏州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市民仍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骨灰墓葬作为最佳选择,苏州将面临“无地可葬”严峻局面。公墓面临“缺地”、“满员”、“超额”的困境,上海等人多地少的城市尤为突出。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年死亡人口大概在八百万左右,每年有近七千万平方米土地变为公墓及坟场。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大形势下,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控制制度,公墓土地供给更是严重不足。

  在中华文化中,“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习俗约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普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土葬的出现与人类灵魂观念的萌发有关,早在几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两个世界的观念,懂得把活人与死人分开,把生与死分开,认为人死后会到另外的世界生活,土葬所象征的阴间世界。

  然而,时代越走越前,文明越走越近。不与活人争夺生存空间,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开始将寻觅墓地的眼光投向墙葬、树葬、花葬、苗圃葬等环保新型殡葬方式,进而投向海洋。上海自一九九一年举办首次骨灰撒海活动,现已经成为中国海葬人数最多的城市。

  如今,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一座鲜花围绕的坟茔便魔术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祭祀者可以献歌、献花、祭酒,也可以填写纪念文章、照片,尽情道出对亲人的思念。

  苏州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市政府早就发布关于公墓整治的通告,明令关闭非法公墓,停止新建墓地。从乱埋乱葬到公墓安葬是一种进步,从建立白色墓碑的公墓到施行各种节地的新葬式又是一种进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更自然、‘节地’乃至‘零地’的葬式,改革“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已大势所趋。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