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心灵的震动-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建筑师心灵的震动
[日期:2009-05-11]  来源:《瞭望》  作者:建筑师   发表评论(0)打印



  抗震是设计最起码的要求,是最低的标准,所有关于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都应在此之上谈论

  文/何蕊

  据统计,汶川地震中约有60%的新建房屋和80%的老区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号称“西南第一大场馆”的绵阳九洲体育馆则在这场灾难中庇护了10余万生命,成为当地最大的避难场所和救灾指挥中心。

  九洲体育馆的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朱小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个体育馆之所以能在这场突如其来、近乎惨烈的灾难面前屹立不倒,是因为建筑师们在该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就清醒地意识到如此大跨度的空间结构,必须要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主动加强抗震构造。尽管当地属于6度地震设防地区,但建筑师们仍决定按照7度抗震要求进行了设防。这绝非建筑师们的突发奇想,而是依靠这所国有大型设计机构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储备作出的理性判断。

  地震发生后,朱小地带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配合灾后临时安置用房的规划设计。谈到他所领导的设计院一年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感受,朱小地说,经过实地探访,建筑师们深刻地感受到灾害随时可能发生,国家和相关设计机构必须加大对建筑抗震、防灾减灾、高新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建筑师们则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方案设计,要把自己的职业优势融入到社会需要中去,这当中,国有企业更要担负起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内情

  在汶川地震倒塌的房屋中,校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致使在校上课的学生伤亡惨重。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5月7日在发布会上说,经过学校和教育部门核对,“5·12”地震中四川省遇难和失踪的学生共计5335名。

  有关部门经过调研指出:一方面地震发生时正值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加大了房屋的承重负荷,导致伤亡过重过大。更重要的是,倒塌的房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当时设计、建设能力的局限,房屋跨度间距较大,楼层较高,防震能力较差。此外,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学校房屋的修建质量和验收标准参差不齐,防震能力也有所不同。

  据了解,我国1987年编制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下称规范)至今已沿用了20多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在诸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变,原有的规范标准已开始显露出一些不适应。2007年该规范的修编工作被正式列入工作日程,仅仅几个月后汶川地震便发生了。

  突如其来的灾难亟待一份新规范作为重建工作的指导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修编工作已进行了十几轮的修正和意见征询,建筑师黄汇是规范修订工作的第一主编,她也曾是1987年首次颁布这一规范时的五位主编之一。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黄汇首先强调的就是“建筑师要在防灾方面领衔”。她说国家编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之所以要请建筑师参与,是因为这其中有1/3的内容是写给建筑师看的。作为一名建筑师必须要在设计过程中提高抗震的意识,因为一旦设计方案不符合结构安全,往往就要花费成倍的资金去弥补。此次修编的规范增加了结构部分的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对防灾、避难、疏散等方面的要求。各个专业的设计师、工程师都应将防灾问题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特别是建筑设计专业,它作为整个建筑的主导专业要对建筑设计进行总体把控。

  据了解,为了给规范的修编工作积累素材,编制组曾分赴国内各省区市选取典型的学校作调研,2008年9月和10月还专门赴日本和我国台湾针对中小学建筑和灾后重建,特别是对抗震避灾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所以选择日本和我国台湾是因为它们近期分别发生过“阪神地震”和“9·21地震”,虽然伤亡率远没有汶川地震高,却分别用了10年和8年进行灾后重建,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和技术措施。

  考察中,建筑师们了解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约有80%的幸存者是因为周围有学校躲避而幸免于难,而汶川地震则因为大批学校的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这两组形成鲜明对比的实例给在场建筑师们的内心带来了巨大冲击,强烈意识到必须把安全放在新规范要求的首位。

  截至2009年4月,规范已经进行到了第十一稿,并在建筑界和教育界广泛征询了意见,编委们希望5月份能把规范在网上进行公示,以获取更多有益的意见,加快工作的进度,因为新规范越早出台就越有利于保证正在建设的那些学校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如果沿用20年前的规范,就将导致刚建完的学校就成为不合格品。

  为避免出现这一问题,规范完成修编之前,已由教育部牵头,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主编单位,并与教育部直属的几所高校共同合作,针对这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黄汇应邀作为评审为该导则的编制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小学建筑的资料和建设性意见。这份率先出台的导则对灾后中小学重建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北川中学方案的诞生

  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的北川中学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8月,中国侨联发起“援建北川中学计划”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短时间内便募集到近两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北川中学建设。

  2009年4月30日,中国侨联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北川中学将于2009年5月12日开工建设,2010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新北川中学规划占地225亩,建筑总面积72000平方米,是一所能容纳5200名学生的完全中学。自2008年8月25日正式承担新北川中学的援建任务后,中国侨联委托怡海教育集团牵头,邀请了香港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组成三个设计团队,先后经过12次集体论证,提出了三个高水准的设计方案,最后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根据北川重建的总体规划,在集合各方案优点的基础上,形成最终建设方案。

  据悉,怡海教育集团是在2009年3月才找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当时方案已经进行到了第十轮,他们感到始终没能在设计理念上找到更好的突破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一家有着辉煌业绩的国有大型设计机构,从上世纪50年代的“国庆十大建筑”到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的总体规划设计,再到北京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总体规划和国家体育馆的设计,这家设计院均表现出强大的综合技术实力。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学校建筑中,这家设计院已承接多所学校的设计,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仅在北京市对口支援四川省什邡市的计划中,这家设计院就先后承接了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什邡市BTV双盛小学、什邡市云西初中、什邡市师古中心小学及幼儿园、什邡市洛水廉租房和什邡市马祖中学等一系列工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灾区的第一个单体项目——四川安县河清博爱小学教学楼也由这家设计院负责设计,现已开工,预计2009年9月竣工。

  谈及新北川中学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朱小地表示,北川中学的重建是温家宝总理关注的项目,同时也是北川第一个落实的项目,具有标志性作用。接到任务后,全院上下都把它作为一项“交钥匙”工程来对待。

  该项目设计师王小工曾于2008年5月下旬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三赴灾区,原北川中学现场满目疮痍的场景使他受到强烈触动。设计院副院长张宇将该设计方案的总体目标概括为“满足硬指标,功能不缺失”,要求设计师们在体现教育建筑的同时,尊重建筑与园林景观城市风貌的结合,这使设计师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了这一项目最主要的脉络,设计团队仅用两天时间就做出了模,一周后便拿出了设计方案,经过两轮讨论和调整,终于在第十二轮方案论证会上得以确定。

  专家们认为,这一方案思路清晰、简洁明确,大到对广场、校舍的朝向布局,小到对厕所、走廊的细节设计,都体现着建筑师的严谨和细腻。北川中学校长听了汇报后对在场的所有建筑师们说:“我们基本看到希望了。”

  王小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能够如此高效地把新北川中学这一项目的设计方案落实,首先得益于新北川中学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能在设计院完善的技术平台上推进,全院上下相关部门和设计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其次,要感谢其他设计同仁单位在前九轮持续的研讨和评审会上各位专家的建议。正是他们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思想,使我们能够迅速捕捉到与项目今后的运转和管理十分贴合的设计思路。”

  多年从事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的王小工,这些年参观调研了中国许多地区的中小学,一个极为深刻的体会是,一个好的校园建设是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工程,而不是单一提高硬件标准就可做到的。建筑师应努力在规划设计操作模式上让软硬件因素取得协调和默契。要重视和保证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周期合理性,特别是设计人员在着手设计之前要重视对所设计学校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了解和挖掘。

  王小工也是《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修编工作编委委员,并且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审定工作。他说,规范的修编不仅面对了灾后中小学建筑重建,还从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硬件设施差异、提高全民族的平等教育水平的角度考虑了未来校园建筑设计与规划,“这次规范的修编工作走在了新北川中学等一批正在设计的灾后重建项目的前面,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实际工作与规范、导则的有效衔接,十分难得。”

  未来中小学建筑的方向

  谈到未来中小学建筑应如何进行设计,接受采访的建筑师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认为,“安全第一”是永恒的职责,面对灾后重建工作,建筑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应只停留在规范里,而应具体落实到实际的设计中,应在保证抗震防灾的前提下使设计符合使用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过去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实是一项非常合理的规范要求,很多结构工程师坚信这种最原始、最核心的概念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台湾一位懂得结构抗震的建筑师告诉前去考察的大陆建筑师们,抗震是设计最起码的要求,是最低的标准,所有关于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都应在此之上谈论。

  此外,学校应保证操场的面积。现在很多学校的操场面积都在缩小,或改作他用,不仅学生没有锻炼空间,当灾害来临的时候连疏散空间也没有。实例证明,当灾害发生时,操场不仅可以搭建帐篷,还可以作为直升飞机的停机坪,及时开展抢救工作。

  建筑师们认为,必须提高学校的抗震设防标准。无论是在受灾地区还是在未发生地震的地方,学校的抗震设防应比当地的标准烈度高一级,因为学校坚固了不仅可以保全学生们的生命,还可以成为城市、乡镇、村庄的避难所。

  对于那些建成时间较长的中小学要及时进行抗震加固。前往日本考察的一位建筑师通过一个实例向《瞭望》新闻周刊说明加固房屋的重要性。2004年10月日本新泻发生6.8级地震,最大烈度为7度,受灾人数10万。2007年7月新泻再次发生6.8级地震,最大烈度超过6度,但仅有1万人受灾。由于两次地震发生在同一地区且级别相当,因此相关的数据统计极有代表性。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的死亡人数为68人,2007年仅为14人;2004年受伤人数为4790人,而2007年则降至2300人;2004年全坏的建筑为3100多座,而2007年只有1244座。究其原因,只因2004年地震后很多人对建筑进行了加固,2007年的地震恰恰验证了这种加固措施是极为有效的。这个鲜活的实例值得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设计部门深思。

  其实,加固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实施,对于采光要求比较高的教室采用的加固方式基本是钢的斜撑,其他的可采用增加剪力墙的方式。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很多地方甚至就地取材,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使一幢建筑变得更结实。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现已开始对一批在安全上存在隐患的学校进行加固和维修,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农村建筑设计与建设的症结

  来自《国家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数据显示,汶川地震造成11028所医疗卫生机构和7444所学校受损,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农村建筑设计长期缺乏系统管理和统一设计标准的问题。

  《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说,在新中国历次地震灾害中,被破坏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村,虽然灾害损失不大,但造成的影响及波及的受灾群众数量都不容忽视。这说明我国虽然有地震设防标准,但中国农村抗震的现状却是建筑“不设防”。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其中特别强调要在广大农村加强居民房屋抗震设防标准的落实。建设部及民政部研究了结合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设计导则。就在汶川地震前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合作于2008年4月30日评选出“红十字博爱卫生站”的6个入选方案,并计划向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使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韦平在那次会上的发言中特别提到:“只有在这些领域将建筑设计‘产业化’,并且使之达到一种标准化之后,才能使建筑维持一种恒定的质量,从而使住房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因此,广大建筑师必须不断探寻如何使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建筑更加安全且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邵韦平的这番话恰恰指出了广大农村建筑设计与建设的症结所在。

  为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地震发生后又立即组织一批建筑师于2008年5月28日对灾后援建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建筑师们能为灾后援建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并承接一些具体项目。考察团前后3次深入灾区,跑遍了6个重灾区,探访并掌握了100多所不同种类的学校的相关资料。一个月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推出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其中包括3类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方案,分别为博爱新居、博爱学校和博爱卫生站,以此作为灾后重建的指导性文件,这本集子发放到灾区后获得良好反响。

  接受采访的建筑师们表示,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只有纳入系统的安全设计观,才会迎来灾后重建的新局面。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应特别关注建设投资的费用,要努力建造有品质保障的、对社会回馈良好的项目。与此同时,法规和建设操作程序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也必不可少。只有从设计、施工、管理和监督四方面综合着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灾后重建的工作做得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