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都江堰-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编辑: | 阅读:
打造特色都江堰
[日期:2009-05-14]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成都日报   发表评论(0)打印



  汶川大地震中,成都市受灾较重的地区集中在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的龙门山一线,共41个镇乡,涉及7个主要景区,其中就有国际旅游名城、“双遗产”城市都江堰。在灾后重建中,这些受损的镇乡或原址重建、或改建、或迁建,建设方式不同,却无一不牵挂着世人的目光。

  和某一项目的建设相比,一座城市的重建,显得更为复杂,它涉及城市的定位、布局的优化、功能的提升等方方面面。今天,让我们借由漂亮的规划蓝图,透视成都市灾后重建中的城镇体系重建。

  从成都到都江堰,沿路可见已经成型或正在施工的桥墩,这是建设中的成灌铁路,地震灾区重建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10年5月通车,届时从成都起点站出发到青城山不过半小时的车程;驶下高速路,在二环路跨线桥下右拐,路边,是修缮一新的都江堰市中学,隐约可闻读书声,从校门到教学楼,中间是一大块绿地;二环路边,永久性住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不久之后,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将拔地而起……

  记忆中,一年前那个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都江堰正在远去,一个生机勃勃的都江堰、一座更加漂亮的旅游城市正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变化:显山亮水具有“都江堰味”的新城

  在成都生活的人,对都江堰并不陌生,地图上的都江堰,犹如一片绿,点缀在成都上游;然而,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图上的都江堰,却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纵横交错的水系、道路,交织在一片,看过去,蔚为壮观。

  城市架构:变得更大

  与过去相比,规划图上的都江堰变大了。以前,大家看到的都江堰只有老城区一块,而如今,都江堰由老城区和新城区两部分组成。

  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是一座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总体来看,都江堰将形成“三心”、“七片”,即老城旅游服务中心、地铁站交通枢纽中心、新区公共服务中心,和老城片区、环城片区、玉堂片区、天府源公园片区、聚源片区、乡村休闲片区(分北片区和南片区)。“七片”定位各异,比如老城片区是发展商业旅游服务,而环城片区是生活居住,通过绿化、水系、主要道路分割,都江堰形成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比如老城区和聚源新区之间,就是一个大的“生态隔离带”,“隔离带”由农田、农地组成,它们将成为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区,结合川西“林盘”和乡野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和复合型绿色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城市特色:显山亮水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以山、水闻名于世,但以前来到都江堰,却要走到景区,才能见山见水,而以后的都江堰,抬头可见山、俯视能见水,显山亮水的风格尤其突出。

  从规划来看,都江堰的城市整体景观风貌将呈现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效果,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山城共融、五河十岸”的美景。规划图上的都江堰水系呈五指状延伸,规划依托都江堰城内丰富的水系,以水的自然脉络为走向,加大绿化景观的建设,并赋予每条河流不同的文化特色,沿河岸建构起滨河空间上的历史文脉。比如老城区一环至二环之间的河边宽度规划为30米,形成以自然生态与人工景观相结合的风貌特色;二环以外的水系河边宽度规划为40米,将主要依照自然生态景观来打造,体现不同河道、不同区位的河道空间特征,再生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城市场景,再现城市山水品质和景观特征。

  城市住房:川西风情

  灰墙白瓦、斜坡顶,这种川西风情的安居房,在都江堰的重建住房规划图中比较多见。这些安居房多以小高层为主,很多设计方案中,这些漂亮的小洋楼并不是成排成排地排列,而是几幢围在一起,从俯瞰图来看,就犹如围成了一个四合院。

  在安居房周边,有着面积不一的绿地及活动场所,既有小区的主题广场,也有几幢楼共享的“中庭”或“院坝”,即使是楼与楼之间也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地带。这些绿地和活动场所既是居民们休闲、活动的场所,也是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避难场所。

  透视:

  重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在地震前,都江堰就是有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汶川大地震,更提升了都江堰的“知名度”,这座城市的重建用举世瞩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规划是重建的龙头,摆在众多规划专家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旅游城市如此之多,如何重建一个更好、更美的都江堰?

  全球借智征集重建规划

  2008年6月12日,震后一个月,一张特殊的邀请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市规划局、都江堰市政府向全球公开征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概念规划。

  重建伊始,有人曾把丽江和都江堰相提并论,同是旅游城市、同样遭遇过大地震,两者的重建能否一脉相承?这一想法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相对于丽江而言,都江堰的人口更多,城市脉络更为庞大,不能简单复制;而且从一开始,成都市就明确,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要在重建中提升。为多方吸取精华,市规划局、都江堰市政府决定向全球“借智”,征集好的办法、好的思路、好的方案。

  这次征集活动吸引了全球50多家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参加,市规划局、都江堰市政府从其中遴选了10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家或多家单位组成。市规划局详规处处长万晓鹏说,这些工作组各有特长,在交通系统与枢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各有侧重。

  经过一个月的现场勘测、规划设计,7月12日,10套概念规划方案亮相,虽然各有千秋、亮点突出,但它们却有着两个共同点,即遵循自然的方式打造都江堰和借重建之机让都江堰走向国际。“未来都江堰不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而是充盈着田园风光、人与山水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这是概念方案的共同之处,因为都江堰的魅力就是田园、历史、自然。”万晓鹏说,这一想法与我们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凸现亮点完善城市规划

  重建后的都江堰,不是其他旅游城市,而是一个有都江堰特色的都江堰,一个独一无二的都江堰。都江堰的特色是什么?众多规划专家找到了答案:显山亮水。

  由市规划局和同济大学完成的《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反映了10套方案中好的办法和好的思路的方方面面,新的规划对旧城的改造、提升,居民的安置,新区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都进行了优化,甚至重新布局。

  围绕显山亮水的城市形态,新规划对城市的功能进行了优化,明确地提出了“七片”,每个片区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互为补充。为了“显山”,规划对旧城区的建筑物高度进行了控制,老城区、一环路内、滨水社区、临水一侧的建筑物高度都为低层,建筑高低错落、形成变化。为了“亮水”,规划中提出打造“五河十岸”的美景,赋予老城区五条水系浓厚的历史风情,建设具有特色的滨河空间历史文化“走廊”。

  根据地震后的实际情况,局部规划进行了调整。为了尽快安置受灾群众,规划就近选址,在二环路附近修建永久性安居房。规划中,还按服务半径设置了不同等级的避难场所,每名居民就近有人均1.5平方米的紧急避难场所,在住房500米的范围内,有可容纳多人的集中避难场所。还有交通的完善、公共设施的恢复,等等,伴随着《总规》的完善,都江堰市的详细规划、公共设施专项规划、市政专项规划、住房重建规划等一一得到优化和完善,这些规划的及时出炉,为都江堰的整体重建铺设了完整的框架,也为重建中的提升画出了完美的蓝图。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都江堰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