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公园能否做到节完园不空-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非遗公园能否做到节完园不空
[日期:2009-06-08]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截至4日,第二届成都非遗节博览会开展4天以来吸引了40多万人游览。这样的数字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来说是个喜讯:有人气、有项目,非遗公园或许将长久成为成都的文化一景。其实,在本届非遗节开幕前,成都市已经有了设想:借非遗之力推动这个公园成为文化产业的又一发力点,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非遗旅游景观

  记者调查时发现,非遗公园对周边经济发展正在起到拉动效应;对各地参展代表来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了“基地”。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担心:非遗节落幕了,参展项目走了,公园如何支撑非遗主题?

  参展代表:

  聚集人气很重要

  “非遗节后公园还有人吗?”这是外地参会代表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今后若在公园安营扎寨,涉及到住宿等诸多成本问题。而非遗公园要打造成为全国的非遗景点,吸引省外非遗项目入川又是绕不开的话题。

  “张小泉剪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展区将持续至13日非遗节闭幕。她说,尽管现在生意不错,但要考虑到非遗节的渲染,以后公园人气如何还需要考察。不过,这次博览会让他们认识了这项非遗在成都的营销潜力,第一次决定在成都设立代理营销部,专门开发四川的市场。

  在河北展馆,连续两次参加非遗节的张光宁说,人气是支撑主题公园的关键。“第一届非遗节开始也很火,后来参观的游客几乎都是周边群众了,再后来我们只有撤展。”张光宁认为,非遗公园的打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年看公园的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好了,难点在于人气的持续性。

  记者采访发现,像张光宁这样的省外项目代表,他们最关心项目在这里的销售前景。“现在大多非遗项目都靠补贴生存,要不远千里在成都扎根,首先要解决我的东西有多少人买。”河南馆一位工作人员说,公园的创意不错,不过它一定需要全国非遗元素的装扮,省外项目在这里如何生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绵年画传承人李方福告诉记者,如果要长期留在这里,需要解决创作、食宿等很多问题;如果市场好就可以考虑在周边租房创作,然后把作品拿到公园来卖。

  游客:

  有参与性才能有人气

  “挂面是空心的?以前都不知道。”在德阳展馆,成都市民罗翠拿起一根刚刚制出的中江挂面仔细瞧了瞧,然后一口气买了8把挂面。罗翠还在“挂面瀑布”前留影,模仿工作人员制作挂面。

  这样的场景让工作人员很开心,3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半个小时就卖了几十把挂面。”工作人员说,因为把挂面制作作坊搬到了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

  “生产+销售”这是本届博览会最大的招牌,现做现卖的景象在公园比比皆是。不过,记者发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最受欢迎。

  在浙江展馆,张小泉剪刀是最火的展区,一个上午就卖出了12种类型30多把剪刀。刚刚买下两把剪刀的张厚才大爷告诉记者,张小泉剪刀既是非遗,又是生活用品,既然来逛博览会就买点回去。不远处,宜宾南溪豆腐干展销台也围了不少人。“这东西商场也买得到,但是现场有制作工序讲解,感觉不一样。”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游客,所有人都对关乎日常生活的非遗最感兴趣,有8位游客购买了豆腐干、瓷器等生活产品。许多游客表示,非遗公园要延续非遗主题,首先要留住项目,让百姓有亲自体验、实践的机会,是游客到此一游最期待的。

  专家:

  “双线”推进,运营互补

  游客与代表,两种声音实际是一个话题:非遗公园要想撑起主题,必须有市场有人气,形成“生产—保护—传承—产业”的连锁效应。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院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认为,这些声音实际折射了非遗如何“商品化”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切入,避免节会落幕公园也落幕。”蔡尚伟说,前期公园可以通过“双线补贴”的方式推进,引入像美食节这样有人气的活动,通过租赁摊位等方式为非遗展示储备人气、聚集资金,形成美食市场与非遗市场的互动。

  同时,非遗项目的聚集效应很重要。“可以是公园,也可以是非遗聚落。”蔡尚伟认为,公园不仅仅要为项目提供展示的场地,还应该成为吸纳人才的基地,形成“前店后场”的格局。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公园周边可以打造“非遗村”,成为非遗的生产基地,前期适当为传承人提供补助,后期通过市场盘活,让村里加工生产的非遗产品直接销往公园或者向全国市场推广。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