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走出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青海:走出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日期:2009-09-01]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辛勤   发表评论(0)打印



    青海被称为“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横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有着大气之美、磅礴之美、雄奇之美,把青海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无疑是青海对国家、对全球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任。

  近几年来,我省把保护和建设好生态作为重大历史责任摆上了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牺牲环境。以国家投巨资实施三江源生态工程为契机,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有效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为了蓝天碧水 我们重任在肩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长期在牧区工作的母亲,忽有一年春节带孩子回老家。车到贵德后,孩子看见大树,问妈妈:“我们那里的,咋没有这里的草高呀?”

  这个故事,让妈妈心酸,却让人感受到了孩子对绿色的强烈渴望。

  “黄河第一县”玛多县,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三年连冠的首富县,然而到90年代后期,却变成了贫困县。全县4000多个湖泊大半萎缩干涸,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占70%。在黄河上游曾经多次出现枯水期,断流河段增加、时间延长,黄河在扎陵湖、鄂陵湖的入口窄到“刘翔一步可以跨过去”。这让我们心惊,也让我们感觉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化的黄河。

  几千年来,黄河、长江、澜沧江从青海一路奔腾而下,滋润着中华大地。但是,由于滥垦、滥伐、滥采、滥牧,三江源地区的美丽容颜正变得苍白。

  迷人的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一些面积不等的小湖泊正在从青海湖分离出去。由于气候剧变、人类活动频繁,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红灯”频亮,恶化的生态不断侵蚀这颗“高原明珠”,让她“遍体鳞伤”。……

  保护生态迫在眉睫,保护生态责任在肩。

  如果再以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这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生态地位,保护生态,是造福子孙后代、造福全国乃至世界之举。

  为了蓝天碧水 我们迎难而进

  青海各级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独特的生态地位和摆脱贫困的迫切要求,决定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更加注重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建设中提升发展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青海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投入能力低,搞生态,有没有那个能力?有人质疑。

  但青海是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把生态搞好,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即使有再大的难题,我们也要迎难而上。

  省委书记强卫提出:在青海,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是重要责任,民生是当务之急。

  2007年12月,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上,我省首次提出了关于“生态立省”的概念。2008年1月,全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立足青海的基本省情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

  随之,三江源生态圈、青海湖流域生态圈、湟水流域生态圈、柴达盆地生态圈、祁连山生态圈“五大生态圈”相继实施。

  经过十多年综合治理,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玛多再现“千湖景观”。草原上,原生植被开始出现。江河源头风景如画。

  ——2003年至2005年,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度提高了10%,平均亩产量增加了四十多公斤。

  ——青海湖附近牧民发现,湖边草场被淹没的面积正悄悄扩大。

  ——苏鲁乡的牧民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生态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苏鲁乡曾经每亩草场有300个鼠穴,而如今平均每公顷草场鼠穴不到1个,产草量提高了70%。

  ——从唐古拉山镇搬迁到格尔木的卓玛过上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日子。住在砖混结构的房子里,组合音响、沙发、玻璃茶几、电话等现代家具一应俱全,卓玛还通过培训学会了编织藏毯,日子越过越好。

  为了蓝天碧水我们无怨无悔

  历史的车轮转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当责任落在我们肩头,我们义不容辞、我们无怨无悔。国家和青海各级政府认识到,保护生态,是历史赋予青海的重要使命。

  从2001年起,我省实行了“人退湖进”治理方略,先后投入数亿资金,启动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治理、渔业资源恢复等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态。

  自2000年开始,国家投入4亿多元支持三江源生态治理。2005年,正式启动实施了总投资为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共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黑土滩治理、禁牧搬迁、人工增雨、湿地生态保护等22个子项目。

  在三江源保护上,青海理念是:宁愿牺牲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宁愿牺牲青海的局部利益,也要考虑全国的大局利益。

  在这种理念下,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青南三州不再考核GDP,从以国民经济指标考核为主,转到以生态建设指标为主上来。

  在各地均热衷于“区域间竞争”的氛围下,这着实需要勇气。但此做法一实施,国内外好评如潮:“青海不把GDP作为三江源地区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下决心牺牲一些发展机会,一门心思搞好生态保护,这是明智的选择,更体现了可贵的环境大局意识。”

  青海各族人民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牺牲。

  在三江源地区,那里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不能开采,工业项目不能引进,但青海人民无怨无悔地让这三江清流流出省门、流向全国,滋润着中华大地,就像母亲一样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子女。

  2005年,唐古拉山镇的牧民卓玛挥泪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草原,举家搬迁到了格尔木市。对卓玛来说,草场曾经就是她的生命,但是乡上的干部告诉她,故乡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大家必须搬出去让草场休养生息。卓玛知道政府这么做的意义,便响应号召,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故乡,开始新的生活。像卓玛一样,到目前已经有38042名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放弃千百年赖以生存的畜牧业,离开了千百年生息繁衍的草原。

  为了蓝天碧水 我们绿色发展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促进发展,是一对突出的矛盾,而转变发展方式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

  而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彻底从资源的低层次开发转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现实的路径是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生态有效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青海看到了生态既是压力、责任,更是优势、潜力。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从而为我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重大工程推进步伐加快,生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取得进展。“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以青海纯净、天然、无污染经济动植物为原料的“绿色健康食品”正在崛起;冬虫夏草、人参果、乳制品等,以人无我有的唯一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人少我多的稀缺性,在国内外市场上越来越显示出青海绿色的魅力;借助我省生态的优越性,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生态旅游业正如火如荼;青海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文化也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可以说,我省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对青海而言,生态地位的极端重要和资源富集的特殊优势,决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我们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

  在青海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加坚定不移地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使绿色经济成为推动青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的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