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
[日期:2009-09-0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部长访谈:姜伟新谈60年住房变化和城乡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姜伟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建设的推进,我国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近30平方米。

  亲历房改——“我们房改的方向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

  “安居”是中国百姓自古以来的朴素愿望,如今,住房问题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本届政府将原来的建设部改组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把‘住房’放在最前面,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住房这一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谈及去年新组建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深感责任重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建设的推进,我国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完全按计划分配。所有人都要排队等政府、单位分房,很多人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住房条件改善的过程。”说起60年的住房变化,也勾起了姜伟新对往事的回忆,“我1974年毕业参加工作,当时住单身宿舍,两人住一间。小伙子们谁要是结婚了,同屋的另一个人就得挤到别的宿舍‘打游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的弊端不断显现:财政负担巨大,群众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约有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的设想,我国开始推行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为目标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并于1984年正式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的试点。

  然而,房改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了过去很多年的等靠要,突然要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出来买房,需要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另外,该买多大的房,买了房以后会升值还是会贬值,也让很多人拿不定主意。”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姜伟新本人也经历了这一心理转变的过程,“但这种影响是正常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房必须商品化、市场化,这是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十分惊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近30平方米,不仅面积增加了,住房的功能、环境、质量都有了巨大改善。”姜伟新说,“绝大多数百姓体会到了房改的好处,证明我们房改的方向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

  努力稳定房价——“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的提高,本身就是市场经济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自从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房价的波动也越来越牵动老百姓的神经。尤其是近几年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过快,对姜伟新来说,调控房价职责重大。

  分析房价上涨的原因,姜伟新认为,大量的刚性需求、土地供应的总体紧张和市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房价的不断上涨。“住房商品化以后,客观上很难避免价格波动,这是必然规律。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角度看,希望住房价格保持平稳状态。升,不要升的太猛太快,降,也不要降的太猛太快。政府能够做的,就是通过调控手段,让房价相对平稳。”

  “房价的大起大落,对社会、百姓都不是好事。”姜伟新说。不仅涨价的时候百姓有意见,去年房价下降的时候,一些刚买过房的人资产缩水,也通过许多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时我们努力采取措施稳定市场,同时也在做买房人的工作。一方面讲我们在努力稳定房价,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房价是必然波动的。购房人对价格的涨跌,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姜伟新坦言,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现象都是不可想象的,谁也没有经历过。到今天,却成了非经历不可的。“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的提高,本身就是市场经济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要付出代价,但这个过程来得早一点比来得晚更好。”

  住房保障是首要任务——“‘住有所居’的目标有条件、有能力实现”

  “保障房和商品房是住房制度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在姜伟新看来,针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住房要商品化、市场化,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与此同时,仅仅搞商品化不够。对困难群体,必须要由政府支持保障。”

  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全面推开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对困难家庭住房给予支持。一直到2007年前后,住房保障的对象、范围、标准、方式等才逐步明确。“客观地讲,各级政府对住房保障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毕竟保障房的建设与商品房不一样,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和土地。必须制定若干优惠政策,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也会减少一部分地方财政的收入。现在整个制度逐渐清晰,政府也有能力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当务之急是如何具体化、抓紧落实。”姜伟新说。

  2007年7月,姜伟新从国家发改委调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每年四五次的住房情况调研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几年,到福建、黑龙江、湖南、山东、内蒙古等地,走访了很多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仍然有很多百姓住在破旧的甚至是三四十年代建造的房子里。下雨灌水、没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有的房子连上下水都没有,功能环境极差。”姜伟新表情沉重地说,“这样的情况还很多,每次调研回来,脑子里总是想着那些情景。每看一次,心情就沉重一次,责任和决心也增加一分。”

  从去年底开始推进的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让更多低收入家庭看到了圆住房梦想的希望。“在廉租房3年规划已经发布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制定包括经济适用房、工矿棚户区改造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将会覆盖今后3—5年的时间。按照现在设定的标准,再过三四年,要解决1500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占城镇户数的8%左右。人均建筑面积不足7平方米的,届时能保障到10平方米以上,住房的功能、条件会比原来大大改善。我认为‘住有所居’这一目标是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的。”姜伟新充满信心。

  两大重任在肩——“希望若干年以后,大家对我的评价是这个人为百姓做了点事情”

  自从1952年成立建工部,到现在确定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这个部门的名称已经改了10多次。“从过程看,每一次名字的变更,都顺应了当时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管理的需要。”姜伟新说,“现在我肩上的两个主要责任,一个是住房如何实现住有所居。一个是城乡如何和谐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举世瞩目,姜伟新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必然要走的一条路。“城市化速度快,不仅表现在一些农村变城市这种功能和环境的变化,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现在对城市、城市化本身的认识提高很快。”但姜伟新同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比如如何在这个进程中保护好耕地,如何促进就业,如何保护环境等。“城市化进程太慢不行,太急也不行。”

  1988年4月,姜伟新在国家计委投资司工作期间,曾被派往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学习,担任常务副总经理。“尽管只有短短7个月时间,还是向市场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这一生都有帮助,也是第一次接触房地产。”

  尽管时间短暂,但这段经历却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一时间“开发商当建设部长”的标题见诸许多媒体。“看到这些报道,反而勾起了我对这段短暂经历的回忆。”姜伟新说,“媒体的用意是正面的、积极的,是想表达这个人多少还了解一点房地产市场,因此有理由对他寄予希望。”

  “人的一生,巧合的事情很多。如果我早知道20年后会被派到这个部工作,就应该在房地产公司多干几年,多学习几年。”姜伟新笑着说,“希望若干年以后,大家对我的评价是这个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期间没有‘白吃饭’,还为百姓做了点事情。尤其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做了一点事情。没有给老百姓留下太多的负担。”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