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笋公园三古桥重新翻建-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泉州石笋公园三古桥重新翻建
[日期:2009-12-04]  来源:东南早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说到市区江滨路的石笋公园,不少人都会说“我知道在哪里”,但公园内有三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桥,却鲜有人知。而且在几年前,这些桥已被翻建,已披上“新衣”,一座比一座靓丽。

  咱们一起去石笋公园看看吧。

  三座古桥均被重新翻建

  午后的石笋公园,零星的游客漫步于公园,很快就到了甘棠桥,与之相对的是棠荫桥。两座拱桥上的花岗石是崭新的,翠绿的藤蔓爬满桥身。两桥相距不远,一同飞架在一处水塘上方,桥一边是小绿岛,另一边接公园的陆地。

  桥名都有一个“棠”,有何意义,已无可考究,不过有资料表明,“甘棠”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树名;另一种含义是指诗篇名,即“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因赋此诗。”“甘棠”还有“德政”之义。

  往西边一望,尽处的石板桥,便是龟山桥了,全长92米,桥头结合处是一块花岗石牌坊,上面写着“泉郡接官亭”。据记载,眼前的这个接官亭,是古代官员出城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传说是为接宋幼主莅泉而建。经过此地的老人说,龟山桥是以古代石笋所在的龟山为名,长度是三座桥中最长的。

  龟山桥跟前两座一样,已找不到昔日的身影,据说上世纪60年代就已破废了,现在的新桥,都是后人翻建为之披“新衣”的。

  三古桥曾排成一条直线

  据了解,三座桥的历史已有800余年。2001—2002年新防洪堤修成后,这三座桥被重新翻建。据说翻建时建筑师曾利用原来的桥墩和旧石料,想保留最初的样子,附近居民老王却很肯定地说,三座桥都“改头换面”了,龟山桥虽然是在旧址上翻建起来的,可桥墩、桥面已用了崭新的石板,至于甘棠桥和棠荫桥两桥,已偏离了原来的位置。

  五六十年前,家住浮桥的老王在泉州六中上学,每天上学都得经过这三座桥,“以前,三座桥都是排成一条直线,不像现在分开了。”他说起那时上学的路径,从浮桥走到接官亭,也就走到了龟山桥桥头,接着往前走约100米,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名为“三川坛”的小山头,山脚下有一个卖桶的小集市。穿过小集市,双脚便踏上了另一座桥的桥面,“可桥名是啥,我倒忘记了,反正不是甘棠桥就是棠荫桥。”沿直线朝前走,通过最后一座桥,就能进泉州城内了。

  老王记得,当时的桥面跟现在的差不多,也就2至3米宽,行走在上面的是马车、人力花轿、行人。他说,在龟山桥旁的接官亭,是古代官员进泉州城前的驿站,这里是进出泉州城的要道。

  古时僧人四处化缘建桥

  采访中,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杨清江道出了泉州古桥的独特现象:僧人参与建桥。他说,石笋公园原址上的旧龟山桥、棠荫桥和甘棠桥,是僧人了性于1198年在简易古桥上修建的。此外,据《泉州府志》记载,参与造桥的有名人士有100多位,其中41位僧人造桥74座,泉州十大名桥诸如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等8座桥,就是僧人参与修建的。“僧人建桥梁,几乎遍布各县”。

  其实,早在唐代,泉州已开了僧侣造桥的先河,而在宋元时期,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造桥热潮。在众多僧人中,造桥最多的是道询和尚,他一生修造的大小桥梁共有200多座。

  “建此般若桥,达彼菩提岸。”杨清江说,宋元时期很多出家人,把修桥铺路看作是一种无量功德,他们不辞辛苦,奔走四方,虔心化缘,用来造桥方便来往行人。当时,僧人们建完桥,并非就不管理了,有的设立了“监桥”、“掌桥事”,僧人也会兼职管理。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