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案例馆:“残砖烂瓦”营造出别样的美-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宁波案例馆:“残砖烂瓦”营造出别样的美
[日期:2009-12-30]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吴宇   发表评论(0)打印



  瓦爿,是浙江农村对残砖烂瓦的一种俗称,也曾经是当地的一种建筑材料。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感召下,瓦爿这一不起眼的旧物,构筑起宁波案例馆别具特色的外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作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惟一乡村案例的宁波案例馆,日前举行了建筑交工典礼。40多万块明清时代的瓦爿,如书本一样层叠摞起,为长53米、宽20米、高13米的宁波案例馆“披”上了一件纹理清晰、式样别致的外衣。青灰底色中,几缕暗红色瓦爿高高在上,犹如晨曦中的朝霞清新明媚。展馆屋顶,30棵新移栽的树,又为展馆增添了绿色和生态的气息。

  “这些随着旧城旧村改造大量出现的瓦爿,近些年来都被当作废物,无人理睬。实际上,瓦爿里不仅蕴含着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建材,是应该被保护和传承的民族遗产。”负责宁波案例馆瓦爿墙项目的倪良夫说。

  倪良夫今年47岁,十几岁就跟着大人砌墙盖房。而将普普通通的瓦爿从垃圾当成宝贝,还是近几年的事。“这主要是受我师傅的教导影响。”倪良夫所称的“师傅”,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宁波案例馆设计师王澍。他告诉笔者,2003年以来,通过校企联合,对瓦爿加以重新利用的建筑样式,重新出现在宁波、杭州等城市,其中,中国美术学院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校区建筑,大量使用了瓦爿,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一开始,一些人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再有这种传统的建材和建筑样式,甚至在农村,新的民居也很少再采用瓦爿。但千百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不能轻易丢弃,也不应仅放在博物馆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不能把老建筑都推掉;而把城市里的东西和做法简单搬到农村,也不可能持续。”王澍说。

  走进结构完工的宁波案例馆,许多内墙装饰也是整齐美观的瓦爿,其中不少瓦爿上烧造有“福、禄、寿”字样以及美丽的纹饰,让人不由驻足细细观赏;而一些混凝土墙体则被呈现出子的纹理,增添了几分自然和乡土气息。据王澍介绍,由于瓦爿中间的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建材,所以这一瓦爿样式的传统建筑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宁波案例馆相关展示内容以中国著名乡村——滕头村为蓝本,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为主题,展示内容包括乡村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演示、乡村生活体验等。

  滕头村1993年曾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2007年获得联合国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荣誉。但王澍认为,仅就农村现代建筑而言,目前的滕头村还没有找到一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理想模式,而瓦爿营造的宁波案例馆,则是以滕头村为代表的广大中国农村对未来民居发展的一种思考。

  “我觉得瓦爿是可持续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象征,可以成为建筑与装饰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希望明年世博会开幕后,能有更多观众认同和喜爱宁波案例馆,进而对传统建筑产生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倪良夫说。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