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获1915世博金牌-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中国刺绣获1915世博金牌
[日期:2010-01-2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华璂偕夫上海创业

在锡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

1869年,荡口古镇中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便是中国刺绣艺术史上的奇女子华璂。

华璂(1869-1939),字图珊,号迦陵馆主,出生于荡口书香门第,父亲是近代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另有一说称华蘅芳是华璂的伯父)。她自幼聪颖过人,喜爱书画和刺绣。由于出生于开明之家,华璂既有机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接触西方文化艺术,因而思想先进,视野广阔。

少女时代的华璂便是能诗善画的才女,并表现出极高的刺绣天分,尤以刺绣山水风景和飞鸟走兽见长。之后,她嫁给安徽籍金石家张尉,但仍住在荡口娘家。其夫亦善画山水,对华璂帮助颇多。

1906年,华璂迈出了她事业途中重要的一步,应聘担任荡口鹅湖女子学校刺绣教师,与她一起应聘任教刺绣课的还有其堂妹华玙,她俩自幼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华璂与堂妹华玙合作的《山水绣件》荣获金牌奖。《南洋劝业会研究会报告书》在刺绣专论中曾指出:华璂、华玙的绣品,名誉素著……乃研究有年,于经验上得绝大之进步,且善画,故其作尤超出寻常之上,实比湘绣、苏绣为优。这个评价给予了锡绣艺术极大的肯定,华璂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刺绣造诣,也为锡绣争得了荣誉。

1912年,华璂夫妇闯入上海创业,开办了一家刺绣传习所,进一步将锡绣艺术带进全国各地。1915年,华璂的刺绣作品《蹲在稻堆的公鸡》被选送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并一举荣获金牌奖。

今天,华璂留传下来的刺绣作品都已成为了中国刺绣的珍品,被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作为珍贵文物收藏。

三绣娘为锡绣锦上添花 中国绣获1915世博金牌

无锡刺绣大师赵红育作品《古运河秀色》

世博历史之谜

无锡刺绣的文献记载始于何时?

锡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对于它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话的意思是: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来吴国访问,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在船的两舷,各有100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绣服装,有的穿着锦缎和毛皮的服装。

晋平公在位时限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吴王阖闾徙都苏州为公元前469年,由此可知,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周太王之长子泰伯南来无锡梅村建都时就已经流传着刺绣技艺。

之后的史料记载中,也对无锡刺绣艺术的蓬勃发展有所描述。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余氏)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原文如此,即堆沙刺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可见当时无锡一带的人们已对锡绣颇为喜爱,锡绣艺术也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另外,“回文彩绣锦(俗称戳纱绣)”也是当时极有名的工艺品。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圆、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有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花样。由于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因此绣品的品种多为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

【 世博会荣誉榜 】·锡绣

无锡地区的刺绣称为锡绣。在明朝中期它已成为上供朝廷的贡品,在清末民初锡绣享誉海内外,在191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博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锡绣都曾获奖。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