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159年脉络:从机器崇拜到人文自然关怀-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博159年脉络:从机器崇拜到人文自然关怀
[日期:2010-03-05]  来源:21世纪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1851年,英国骄傲站立在世界权力的巅峰,甚至是骄傲的拿破仑·波拿巴也无法阻挡“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北美和俄国是我们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提供白银,南非提供黄金,印度和中国人为不列颠种茶,而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进入鼎盛时期的英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视野来向世界展示甚至炫耀自己作为工业革命领跑者的实力。

  “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决议拉开了世界博览会的序幕。

  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50多万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等待进入通体透明、庞大雄伟的世博展馆“水晶宫”。水晶宫里展示各种机器发明: 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 、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腾飞让所有来自25个不同国家的参观者由衷地赞叹。

  首届世博会的亮相就取得非凡的成功,紧随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国纷纷效法,世博会是他们展现工业文明最高成就的华丽舞台。

  从机器到人性

  虽然当时的世博会并没有设定主题的要求,可是在那个世纪里的历届世博会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

  1855年,巴黎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博览会,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1862年的伦敦世博会,缝纫机、印刷机和火车亮相。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将新的动力机献给了世界。

  “1933年之前的世博会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科技成果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们惊讶于科技带来的繁荣,对科技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告诉记者。

  那个时期,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代,人们对进步的信仰伴随着世博会进程。人们相信科技发展可以让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生产力水平可以无限提高,可以无限地创造财富。

  1893年,世博会诞生不过42年,欧美各国还在继续乐此不疲地展示着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寄希望用最实在的科技实力傲视群国。但美国史密森学会秘书长乔治·古德就已经预言:在将来,博览会将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古德的预言在战争的炮火里得到了验证,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让人类无法不去重新审视技术的意义:技术的发展却同时迅速地提升了战争的破坏力。

  1933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痛苦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散去,人们还必须忍受经济大萧条的阴霾。但是刚刚过完一百岁生日的年轻城市芝加哥还是在世博会上试图给人们一线希望的曙光。“一个世纪的进步”,芝加哥在世博会上用一个明确主题来为自己标注,从此世博会开始有了灵魂。

  密歇根河畔的公园区内矗立着色彩大胆的建筑设计前卫的展馆,通用汽车等工商业巨头忙不迭地运用电影、立体布景、露天表演等各种方式吸引目光。也许这场挑战人类想象底线的世博盛宴让当时的参观者暂时忘却现实的窘困和无力。谁也不会料想,另一场毁灭性的战争正在暗涌生成。人类原本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可是这些骄傲正慢慢地变成对发展前景的深深忧虑。

  “不同时代人类强调科技的立场是不一样的,一战之前人们总是用赞扬崇拜的口气来谈论科学,可是战争让人们意识到科学必须要有文明和人性来束缚它。”季路德告诉记者。

  人类对科学的反思很快体现在了世博会的主题里。战争之后的四、五十年里,人与人的交流、人类文明和艺术的交流成了历届世博会所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时候人们对科技带来的成就已经不感到很惊讶了,当时人们最大的关切就是战争,大家讨论的都是怎样才能避免战争。比如说1958年科学文明人性,就是在反思世界大战的教训。”季路德说。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是探讨人类与太空的关系。因为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之后美国也加快了宇宙的开发,那届世博会想要探讨的就是宇宙时代人类应该怎么相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这样的主题看似在讨论太空,但实质上也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

  自此一直到1970年, 世博会将目光聚焦在人与人的和谐上。世界大战让地球满目疮痍,迫使人们反思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怎样相处。那一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从人类到自然

  1972年6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讨论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

  “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今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神圣职责。”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庄严地宣誓。

  这为两年后在美国斯波坎举行的世博会主题奠定了基础,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当时的斯波坎和大多数美国城市一起经历着城市化的危机,巨大的人流涌动、拥堵的交通状况、污浊的空气质量逼迫着斯波坎世博会的筹办者把环境问题放进了世博会的议程里。在斯波坎,流水、森林、废电器等等都第一次成为世博会上的展品。

  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的诸大建教授告诉记者。自此世博会的主题进入第三阶段,世博会开始转向关注环境问题。 从1974年到2000年,世博会讨论的主题都是与环境相关,例如1975年日本冲绳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水、资源、生态等领域来探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始,又一个新的词条进入了世博主题的词典中──可持续发展。

  在很长的时间里,经济增长和环境都被认为是一堆矛盾体,要保护环境就得以牺牲进步作为代价。但是经过漫长的反思,1992年联合国第一次把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提出在可持续发展中追求无污染的观念。8年后,汉诺威世博会第一次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人类-自然-科技-发展”的主题。

  “汉诺威世博会不仅是整个世博会进程的转折点,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届世博会。虽然汉诺威的城市规模比不上伦敦巴黎,但是它提出的主题则更加深刻。”

  诸大建告诉记者,“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中蕴含了精彩的文化观念,这是以往世博会当中不存在的,这种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展品本身,使从世博会从技术的展示跳跃到理念传播的高度。”

  上海世博会之问

  汉诺威世博会的精神还在延续,从汉诺威到日本爱知再到中国上海,每一个不一样的主题都在围绕着可持续性发展展开。

  “人类社会进步一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发明,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居住空间。可以看到在探讨可持续之路时,汉诺威关注的是前者,而上海则关注城市,这个我们大多数人所居住的空间。”诸大建说。

  城市与生命、城市与星球的关系,帮助人们展开更为深远的思考: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观念和实践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规模让地球家园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将把这些思考带给所有的参观者。

  “当今社会,住在城市里的人超过了50%,而且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住在城市里的人的需求和现实发生了矛盾。本来希望在城市生活好一点,但是却发现在城市生活的不好,退回去又不可能,就只能往前走。但是怎么做?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探讨的是这个全世界都关心的话题。”季路德在采访中说。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