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殡葬难敌传统习俗-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绿色殡葬难敌传统习俗
[日期:2010-04-05]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程慧 王佳柯   发表评论(0)打印




    又到了清明时节。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西安市推广了近10年的“绿色殡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至今仅仅“安顿”了不足400位亡灵。一边是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一边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厚葬”观念,徘徊在传统习俗与环保节地理念之间的“绿色殡葬”亟待突围。

    惊心

    传统墓葬每年占用大量土地

    据了解,西安市有经营性公墓17个,每个占地都在100亩以上,再加上一些农村的公益性墓地,紧张的土地资源已不允许“逝者”再与“生者”争地。

    目前,西安市大多数人还是以传统墓地殡葬为主。由于墓地一经售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再循环使用,传统殡葬将带来公墓土地饱和的尴尬。“而树葬不仅能减轻生者的经济负担,还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绿化荒山瘠地,保护生态环境。”西安市殡仪馆公墓管理部副主任罗树宁表示,按照传统立碑建墓方式,一个墓穴占地需1.5平方米,连带停车场、道路等,占地则更多;而采取树葬、花葬等,占地仅不到1平方米,可以大大节约土地。

    据了解,西安市现有人口800多万,每年死亡人口约4.48万,加上流动人口约5万,平均1亩地只能安放280至300名逝者。如果全部选择传统立碑建墓方式,每年至少要占用150多亩土地。数年后城区周围的青山绿水也势必越来越少。

    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殡仪馆之一,西安市殡仪馆每年火化遗体1.5万具,骨灰处理1.3万具。随着城市骨架不断拉大,以及曲江新区的快速发展,周边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市殡仪馆迁建长安也是因为这一因素。“新增公墓面积,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不是长久之计。推行环保葬、节地葬,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市殡仪馆工作人员表示。

    尴尬

    生态葬推广近10年应者寥寥

    “地面上不留坟头,树下建墓,以墓养树,以树保墓,墓地葬满,留下的将是一片园林,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人曾这样形容树葬的好处。

    为节约土地,早在2001年,西安市就有一些公墓推出了树葬和坪葬等生态葬,倡导殡葬新观念。但令人遗憾的是,近10年里,选择这两种方式安葬的亡灵尚不足400位。

    位于阎良区的汉皇树葬园是西安市2001年建成的园林式骨灰树葬墓园。汉皇树葬园负责人王能文表示,近10年间园区树葬的仅有300多人,而园区2006年推出的传统墓葬方式,4年间已安葬400多人。“树葬花费一般在5000元以下,但动辄上万元的墓葬依然是市民首选。”王能文说。

    不单是汉皇树葬园面临应者寥寥的尴尬,位于白鹿原上的霸陵墓园,2008年推出了能容纳400~500人的树葬区,至今无一人在此安葬。和万碑林立的墓穴葬区相比,安葬了80余位亡灵的草坪葬区也显得有些冷清。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选择树葬和草坪葬的多为知识分子,从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出发,他们的亲属和朋友大多能接受生态葬。

    探因

    “厚葬”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是公墓资源用地日益紧张,面对动辄成千上万的殡葬花费有人大声疾呼“死不起”,另一方面,更加节约环保的绿色殡葬却乏人问津,应者寥寥。这一尴尬处境缘何出现?

    4月3日,记者在骊山墓园随机采访了10余位前来祭扫的市民,大部分市民对树葬等方式不大接受。58岁的张广民老人认为,树葬过于简陋,令人感觉对故去亲人“不敬”,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还有市民表示,“心理上能接受,但面子上过不去”。


    而接受采访的人群中,倒是年轻人对生态殡葬方式表现出开放姿态,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保意识:“顺其自然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留不留骨灰无所谓”;“树葬挺好的,看到那棵树不断生长,就好像亲人的生命还在延续。”

    “主要还是根深蒂固的厚葬传统在起作用。”西安市民政局殡葬处处长李国军表示,尽管近年来西安市文明祭祀的风尚渐浓,但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入土为安”等殡葬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一时难以改变。“中国的厚葬传统,无形之中将殡葬的消费与孝心联系在了一起,似乎花费越多,孝心越大。” 李国军说。

    记者程慧 实习生王佳柯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