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发展的苏州博物馆-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面向未来发展的苏州博物馆
[日期:2010-04-08]  来源:博宝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苏州博物馆1960年元旦建馆,不知不觉已走完了50年的历程。作为一座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综合性博物馆,50年来,苏州博物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一代代苏博人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一个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2006年中秋,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更是将苏州博物馆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回顾往事,瞻念前途,感慨自是很多。如何管理好、使用好、打造好苏州博物馆,使它朝着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博物馆的方向前进,是苏州博物馆每一位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学习先进理念,建设一座与国际接轨的博物馆

  应该说,苏州博物馆在硬件上是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博物馆,它的功能定位、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展览设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博物馆的新思维、新观念。但是,笔者一直认为,贝聿铭先生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全新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记得贝聿铭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苏州博物馆需要走出去,需要与国外先进的博物馆多进行交流。你们可以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和学习。”贝先生祖籍苏州,生在广东,长在上海,17岁时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成为世界建筑界中一位著名的华人建筑大师,他的话可谓发自肺腑。

  随着近几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业务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要解决这一瓶颈就需要我们开拓眼界、转变观念,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美国早在1773年就由南卡罗来纳州图书馆协会创办了博物馆,200多年来在免于一、二次战火的情况下,博物馆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比如美国博物馆普遍实行的业务主管制度(Curator),它的优点是把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同时又责任明确;再比如建立支持博物馆持续发展的社会基金、义工和会员制度,通过他们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广泛建立联系,既扩大影响又取得了社会支持;又比如强化教育功能和“观众第一”思想,引入市场手段,用营销的方式扩大观众面,吸引潜在的观众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苏州博物馆近几年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理念和做法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对内建立了一支150人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免费开放后,推出了志愿者免费讲解直通车服务,以期使大众受惠;同时创建了苏州博物馆会员制,希望吸引更多的博物馆爱好者。对外正尝试与国外博物馆缔结友好馆,目前已经与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韩国国立全州博物馆缔结为友好博物馆。2009年,派出2名员工赴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研修1个月。设想将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所有博物馆组织起来成立“贝聿铭——博物馆联盟”,并筹建苏州博物馆基金会,依托这一平台使苏州博物馆驶上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曾经与笔者交流学习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当年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来大都会博物馆协助青铜器布展时,学习了很多东西并都用在了上海博物馆新馆上。后来我们去上海博物馆也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做法。这就充分证明,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交流、促进提高的过程。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州博物馆只要持之以恒,善于学习先进的理念,很好吸收先进的做法,就一定会不断发展壮大,赶上世界先进博物馆的发展水平。

  构筑人才高地,夯实业务基础,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业务工作和学术研究是基础。苏州博物馆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结构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博物馆专业管理人员偏少,器物类研究人才不多,特别是高学历研究人才缺乏。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严重制约了苏州博物馆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将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促使人才结构优化,坚持人才引进和自身培养两条腿走路的原则,逐年逐步完善充实人才队伍。

  重视业务基础工作,夯实业务基础工作,是博物馆的立命之本和生存之道。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所有业务基础工作都是围绕着藏品展开的,征集、保管、修复、研究、展示无一不是以藏品为核心。近年来,苏博结合“文物调查项目藏品信息建设”全面开展了馆藏文物的核对、录入工作,结束了没有完整总登记号系统的历史,使得藏品管理更规范,更科学。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做好业务基础工作的目的是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办馆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术研究风气之盛是苏州博物馆的优良传统,在新馆开馆周年之际恢复了《苏州文博》的出版;2009年设立了馆级科研项目;制定鼓励员工进行学术研究的管理办法;加快引进高级研究人才的步伐,有效推动了本馆的学术研究。

  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

  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在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方面可以说做足了文章,想尽了办法,他们把吸引观众、服务观众作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统计,美国全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是全国总人口的3倍,换言之美国人一年中平均要进入博物馆3次。苏州博物馆2009年接待观众110万人次,苏州市总人口为616万,全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只占到17.85%,这个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否认在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博物馆提供的公众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博物馆在各方面工作的综合体现,博物馆是公共开放机构,参观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博物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能离开观众来空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一个博物馆门可罗雀,观众寥寥,那又怎么去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使命呢?因此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观众第一”思想,千方百计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注重培养特色,形成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综合性博物馆,在展现苏州地方历史文化方面一向是明确的,历来都十分重视突出地方特色,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和有所发展。

  苏州古城建于公元前514年,2500多年来深厚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铸就了这座古城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个性。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文化成果。在春秋时先进的吴文化基础上,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臻于成熟,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这时的苏州不仅是江南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达,苏州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和文人文化的天堂。从文人画的代表吴门画派到清新高雅的昆曲,从藏书、刻书中心到集建筑、绘画、园艺、雕刻、书法、文学、工艺美术于一炉的古典园林,无不显示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气息。这种植根于气候湿润、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才人,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文人气和淡雅的书卷气,这应当是苏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苏州博物馆所要着重表现的个性。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秉承了这种传统,它吸取了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风格,采用了古典园林元素,格调淡雅、线条简约,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完美统一,倘佯其中使人舒适地感受到视觉的美。博物馆的展厅设计也沿袭着建筑设计的原则,朴素大方,简洁明快,每个展厅的前言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清幽的翰墨书香。建筑与展览交相辉映,淡雅、恬静、文气、现代,这应当就是苏博追求的个性和风格。当然这个定位需要论证和实践,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探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苏州博物馆每一位同志认真学习苏州的历史,熟悉馆藏文物,把两者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相信一定会取得显着效果。

  (作者系苏州博物馆馆长)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