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旱灾威胁及其战略对策详解-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我国的旱灾威胁及其战略对策详解
[日期:2010-04-0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喻朝庆 宫鹏   发表评论(0)打印



 “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近三个月来,始自云南的西南旱灾已经导致了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抗旱工作进入十分紧张的状态。半年以前,内蒙古和辽宁西北的伏旱和秋旱导致大面积粮食绝收。一年以前,华北主要省区冬春连旱,国家防总首次发布了旱灾的红色预警。三年以前,川渝大旱导致大幅粮食减产和上千万人畜饮水困难,引起社会对旱灾的广泛关注。其实,与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全国性多年持续旱灾相比,这些都只是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干旱事件,但这已足以暴露旱灾对我国粮食和水源安全的严重威胁和我国现存应急抗旱的体制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未来旱灾的频率和程度势必增加,我国若不及早改变目前的被动应急抗旱局面,未来极端干旱事件产生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会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存与社会的稳定。本文重点针对五个问题,对有关干旱的常识、旱灾对我国的威胁和我国抗旱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干旱和旱灾? 

  与永久性的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域不同,干旱是在一定区域的较短时期内,因降水明显少于正常状态而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一种自然现象。旱灾则是指干旱对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影响,产生了危害,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旱灾的形成过程较其他灾害缓慢,首先出现的是土壤墒情(含水量)降低,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江河湖泊水源减少,正常取水出现困难。若旱情季节性持续发展,则出现大面积粮食减产和人畜饮水困难。若干旱在大范围内多年持续不断,则可能出现大规模粮食绝收,水源急剧短缺,人民失去生存条件,进而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二、为什么我国干旱频繁?

  降水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气流上升容易导致水汽凝结而发生降水过程,空气下沉则天气晴朗。由于海陆季节性热力差显著,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当季风进退时,南北冷暖气团交汇产生锋面,大气垂直对流加剧,形成季节性南北移动的降水带。当季风较弱、南方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北方时,北方则可能出现干旱。季风虽然较有规律,但其途径和强弱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北方经常发生干旱现象。

  但南方为什么还会出现干旱呢?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南方降水多,不太容易发生干旱。如若把我国南方放在全球尺度看,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特殊气候区。与南方纬度相同的其它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荒漠和半荒漠气候,如墨西哥西北、非洲北部、中东、南亚西部等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沙漠带。这主要是由于位于赤道的热带地区常年日照强,空气上升后,在赤道南北半球两侧的亚热带上空形成很稳定的高气压带(一般称为副热带高压),空气下沉,常年干旱无雨。而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受低空的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植被丰茂,但这并不等于南方干旱就不存在了。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挥之不去,若季风途径被阻隔或水汽影响减弱,南方地区必然发生干旱。因此,南方局部的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都会发生。当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发展强盛,与其它区域高气压联成一体,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就会出现。当然,除了这些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影响外,还有很多小尺度的局部因素也容易导致旱灾的发生。例如南方山区多坡度大,植被遭受破坏后土层薄,河谷下切深,岩溶(或称喀斯特)地貌发达,地下暗河交错,地表难于滞留水资源,加之岩层上应急打井难度大,一旦干旱发生,其灾害性就很快显现。由此可见,我国无论南北,干旱都频繁发生,这是自然规律所致。只有充分认识这些规律,才能做到适应环境变化,实现长治久安。


  三、旱灾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危害?

  我国的干旱事件几乎年年出现。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面积3.26亿亩,其中成灾面积1.8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全国农作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公斤上升到90年代的209.4亿公斤,而2000年以来更是高达372.8亿公斤。

  对于规模较小的干旱事件,我国目前的水利及抗灾水平几乎能够消化。但极端的、持续多年的干旱可能会对未来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在二十一世纪,极端的旱灾还会重演吗?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一个较为广泛接受的结论是气候变暖极有可能会导致未来极端气象灾害的范围、程度和频率加大。考虑到我国目前和未来的人口压力和资源制约,如果发生大范围持续多年的极端干旱,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回答如果明末7年连续干旱旱情在2050年以前再次发生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有学者研究表明,很多地区旱期的降水减少量与水资源减少量一般而言有一个概略的倍数关系,即1%的降水减少会导致2%左右的水资源量减少;崇祯大旱期间,北方大部的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5%—47%,黄河出现自然断流。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年降水量减少30%和45%分别为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两个等级;再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的多年降水和水资源量数据建立各地区干旱期降水减少量和水资源减少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计算出受旱区内不同区域的水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区域灌溉的需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差,估算灌溉面积的减少量;最后根据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等多年积累的干旱粮食减产系数估算粮食减产量。考虑到人口增长等因素,我们的估算表明,如果明末7年连续干旱在2050年前发生,至少会造成2.5亿人口在连续三年的时间内人均年总水资源量不足100立方米,另外还有1.5亿人口不足200立方米,这其中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将远低于这个数字。而我国近年城镇的人均生活的实际年用水量在75立方米以上,这不包括农业和工业等生产用水。如果没有储备的灌溉水源,明末7年干旱造成的旱灾可能导致我国的年人均粮食产量由目前的390公斤下降至250公斤以下,与二十世纪60年代初“灾荒年”的粮食水平相当。可以想象,若没有足够的储备水源,如果未来发生类似明朝崇祯年间的大旱,会导致几亿人口持续多年基本生活用水无法保障,粮食大幅减产,生产陷入停顿。

编辑:just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