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博场馆使用后应该拆除?-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为什么世博场馆使用后应该拆除?
[日期:2010-05-24]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从英国馆说起——上海世博的建筑想象

  这篇文章的题目源自北大张颐武教授的一篇博文《从鸟巢说起——后奥运的空间想象》。张教授博文的大意是,鸟巢和水立方肩负了巨大的历史使命,“这些建筑其实不仅仅是体育场馆,而是一个社会自己的梦想的投射,所以我们才会让这样惊世骇俗的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有热情将这些建筑变成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的社会对于自身的想象的展开。”而且,它们在十六天的时间里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

  但是,奥运过后,“我们会面临它们如何被具体地、世俗地使用的困惑。它们标定了我们的梦想的高度,而城市的日常生活其实往往还是平淡无奇的,城市的底色还是具体而微的。而这样的象征物如何和一个城市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平和安适地相处就变成了一个不易处理的现实课题。”因此,张教授的建议是做“减法”:将建筑融入城市生活,尽可能地多容纳娱乐功能,“像这样宏伟的空间,一个演出,或者一个表演当然撑不满,还是觉得空。那么何妨把它零散化,把它分成一些区域,一些多样化的表演的空间。比如用马戏表演式的大棚将它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整个鸟巢就活起来了,这里可以有话剧的表演,可以有马戏和时装展示等等,也可以有其他的有趣演出。”

  看到此处,我有些困惑。能够感受到的是,作为学者的张教授对鸟巢和水立方的感情,吾等国人又何尝不是。但是,张教授所支的招,细想起来,在逻辑上还是有问题。

  回想以往历届奥运会,能留下的著名建筑其实并不多。有印象的无外乎东京代代体育场、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目前的状况都不是很好)等等,而大部分的奥体建筑,大多无名,甚至颇有一批建筑在赛后就拆除了。以前不明白,怎么好好的房子就给拆了?现在知道了,养这些大体育场馆是需要花大钱的!搞不好就给当地政府背上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奥运经济也不是个轻的词汇。

  话扯远了,回头再说上海世博。其实,我跟上海世博还是有过些接触的。2007年我们代表院里投过世博一个方案的标,名叫“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水上舞台及庆典舟桥造型方案设计”。没有中,后来这个项目也取消了。虽说如此,这个设计当时做得很过瘾,即便现在想来也是个很棒的创意!而且,跟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精神层面上颇为契合。

  作为旁观者,感受到各路建筑名家对上海世博建筑的关注度之高,热情之甚,绝不亚于08北京奥运会。因此,就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中国馆和其它世博建筑(特指永久展馆)。

  看着这些想流芳百世的房子,我不禁疑惑,世博之后它们又会是什么命运呢?能自然地融入城市生活吗?还是必须得给它们设计一些世俗的功能,好延缓它们折旧的速度?

  我个人评出的本届世博会最佳建筑创意奖获得者是英国馆。

  乍看到英国馆效果图的时候,想必大多数建筑师都很难接受,这怪模怪样、长得跟刺猬似的东西也叫建筑?既不负担历史重任,也没有入时的参数化设计的痕迹,英国人玩笑开大了。但是,随着建筑的落成,媒体的宣传,看着这个透明枝条象蒲公英般随风晃动的白色绒球,不禁反问自己,这样难道不好吗?

  事实证明,这样真的挺好。现在,英国馆已成为世博会里最受欢迎的建筑之一。这座被称为“种子圣殿”(The Seed Cathedral)的建筑由英国一家很小的设计事务所Heatherwick Studio设计。这家事务所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大建筑,作品都是一些小房子、家具和产品设计等等,但无一例外的前卫、有创意。英国馆想必是他们迄今最有知名度的设计了,在他们自己的网站上也是大肆渲染,显然很是满意。

  关于英国馆设计,在网上有详细的介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在60000根透明亚克力杆里容纳了全世界25%植物种子的展馆,在世博会结束后,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这些蕴含着潜在生命的亚克力杆作为英国馆的特别遗产会被分发到中国和英国的上千所学校。

  精彩的开始和诗意的谢幕,一座以这样方式完成自己使命的建筑是何等潇洒!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