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首个矿井游景点迁址 游客少折射转型难-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大同首个矿井游景点迁址 游客少折射转型难
[日期:2010-11-11]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肖欢欢   发表评论(0)打印



游客在地面下300多米的地方进行“地心之旅”。

矿井下还建有休闲屋。

游客在地下300多米的休息室等待乘坐矿车。

利用地下的矿石制作成的旅游纪念品。

  大同首推“矿井游”但游客寥寥 景点明年迁址

  政府支持的煤矿转型背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对未来的思考

  山西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储存地和产地,而大同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煤挖完了200多万大同人靠什么吃饭?早在5年前,这个问题就困扰着大同人。但时至今日,焦虑仍未消除。

  大同最大的煤矿企业之一——大同煤矿集团旗下的晋华宫矿早在9年前便开始了探路——关掉年产400万吨煤炭的“摇钱树”矿山,斥资2000万元开发了中国首个“煤都地下探秘游”。然而,转型之路却异常艰辛。景点开放7年来,游客寥寥。

  痛定思痛,晋华宫矿正酝酿新一轮革命。斥资2亿元,在明年9月前将“地心游”搬迁到大同云冈石窟对面,将游客的“钻地”深度从300多米降低到140米,并将建成中国首个煤文化旅游区。等待它的将是危险还是机遇?2亿元会不会又“打水漂”?一切都还未知。

  晋华宫矿的命运,是中国众多煤炭即将枯竭的矿场艰难转型的样本,它也折射出中国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身影。

  对于晋华宫矿的转型之痛,大同市发改委的态度也十分坚决:转型有代价,但“煤经济”没有出路必须转,支持企业大胆尝试。

  将一座煤矿变成一个景点?游客钻到300多米深的矿井下旅游?这些看起来荒诞不经的点子,如今在大同已经成了现实。

  突发奇想:

  2000万开发“地心游”景点

  大同晋华宫矿这一“吃螃蟹”的举动源于9年前。眼见煤越挖越少,时任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晋华宫矿矿长的吴永平和党委书记刘珂坐不住了:9000多名煤炭工人的出路在哪里?当时,晋华宫矿已经开采了近50年,煤炭储量仅剩下6000万吨,按照年采400万吨的速度,顶多还能开采15年。煤挖完了怎么办?工人们吃什么?两人提出一个大胆想法——能不能将煤矿建成一个旅游景点?让游客钻到地底下进行“地心旅游”?

  晋华宫矿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志坦言,在当时,“工业旅游”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两人的这个决定其实有些“冒险”。

  为了能让一座深埋地下300多米深的矿井成为一个景点,晋华宫矿将原本壁立千仞的煤层用掘进机挖开,然后将断面切开、磨平,然后将几吨重的石雕从地上搬到井下,呈现从建国初期到现代中国采煤技术的演变过程。 一同建设的还有井下的游客休息室和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各项累计投资达到2000万元。

  “当时煤炭行业面临的困境是‘煤难卖,款难回,价难保’,主动停掉一座矿山,就等于砍掉了一棵摇钱树,还要往里面砸钱。”马志回忆说。

  将一座煤矿开发成一个景点,游客全程都在地下300米深处,游客安全就成了最头疼的问题。这在国内还是头一遭,主管部门也格外谨慎,不敢轻易批准。直到拿到景点可以开张迎客的批文,整整用了一年半时间。

  晋华宫矿“地下探秘游”位于大同市西12.5公里处,位于大同煤田的东北边缘,总面积达到41万平方公里,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之间仅隔着一条十里河,直线距离只有200米。马志告诉记者,它是大同煤矿集团唯一的一个多井口现代化矿井,非常有利于开发煤矿旅游区。

  他表示,晋华宫矿当时就是要探索一条煤炭枯竭后矿场如何发展的新路子,对整个山西乃至国内煤炭枯竭型城市转型都具有借鉴意义。“大同有上百座煤矿,很多煤矿煤挖完了就烂尾在那里,存在塌方的危险不说,煤渣、煤灰都堆在原地,对土壤、水污染都很大,晋华宫矿就是要告诉大家,煤矿除了挖煤,还能搞旅游。”

  艰难摸索:

  首个井下探秘游惨淡经营

  2003年8月,“煤都井下探秘游”趋于成熟,正式向游客开放。2005年,晋华宫矿井下探秘游荣获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全国煤炭系统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参观时盛赞:“井下探秘游属中国第一,亚洲唯一,开创了全国工业旅游的先河。”

  然而,“中国第一,亚洲唯一”的名号并未给晋华宫矿带来多少实惠。大同晋华宫矿旅游公司副经理张发告诉记者,开业7年来,“地下探秘游”一共接待了约7万名游客,即便按照每名游客100元的门票价格折算,收入也才700万元。相比当初的投入和这么多年的运营成本,实在是少得可怜。

  记者近日在该景点采访时也发现,游客寥寥。当天,记者是该景区唯一一名游客。

  对于7年7万人的数字,张发坦承,不是很满意。并且这7万名游客中,多数是来视察、参观的上级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前来进行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真正出于兴趣爱好,自掏腰包前来旅游观光的并不多。

  受挫背后:

  游客少项目苦苦支撑

  对于游客数量偏少的原因,张发分析说,一方面是游客担心不安全。“井下游整个旅游过程都是在地下300多米的矿井下进行。现在国内煤矿塌方的事故频发,很多游客心存恐惧,觉得不安全。实际上,我们的安全保护措施有三重保障。”张发无奈地说。

  另一方面,则是地下旅游成本偏高。张发说,光乘坐罐笼(一种矿井中上下的电梯)上下一次的电费就需要60元。游客进入矿井前还需穿上特制的矿工服、戴矿灯、胶鞋、棉袜,还要有专门的懂得地质结构的专业人员解说,一名游客地下游玩一次的成本就达五六百元。

  “由于游客数量不多,有时候罐笼和井下矿车就一两个人坐,实在是浪费,亏得很。”张发感慨地说。而“井下探秘游”的票价又不能定得太高,否则把游客给吓跑了。100元的票价,远远低于成本价。公司一度想停止这个项目的旅游,但考虑到它已经作为国内煤矿领域的一张名片推出,一旦夭折,实在可惜,近年来,公司一直苦苦支撑。

  即便如此,不少游客还是有些“不过瘾”,觉得井下除了参观煤炭开采发展史外,可以游玩的趣味性项目几乎没有。在地下提心吊胆地玩,还要掏100元,实在有些不划算。

  孤独求变:

  “煤文化旅游区”明年迁址

  “我们是个样本,折射出资源枯竭型煤矿转型之难。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没有成功套路,全凭摸着石头过河。”马志说,晋华宫矿将再度谋求转型。

  目前,晋华宫矿准备把“煤都井下探秘游”搬迁至距离现址约300米,云冈石窟对面的南山井,实现旅游面与煤矿生产区的剥离。搬迁工作将在明年9月前完成。“旅游区和生产区连在一起,游客在井下参观,对矿区安全生产有一定影响,导致安全生产和成本费用很高。”

  2005年,晋华宫矿还依托“井下探秘游”项目成功取得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在矿山公园主景区建设煤炭博物馆,预计投入资金3160万元,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11个展厅;在工业旧址上建设展示工业遗迹的工业景区;在居民区建设煤矿特色民俗文化村。

  “整个景区投资约2亿元,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煤炭旅游文化大区,和云冈石窟旅游区实现资源整合。今后大同旅游将形成云冈石窟为中心的佛文化游和以晋华宫矿为代表的煤文化游。”

  为了减少游客对“地心游”的“恐惧症”,新的“地下探秘游”将不会钻到地底那么深,大概在地下140米处。“到时游客还可以在地底下喝咖啡,品美食,游客下井也没必要换衣服,整个井下游过程将会简洁很多,价格估计也会降低不少。”张发说。

  大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同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城市,因其煤炭储量大被誉为“煤都”,煤炭工业一直是全市的支柱产业。2005年,大同经济总量37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占GDP的28.9%;加上煤炭间接拉动大同市其他行业增加值占同年大同GDP的63.2%。可以说,大同的经济命脉被煤炭牢牢掌握。

  相关部门:

  转型有代价,但没有退路

  然而,成也煤,败也煤。如今,大同面临着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威胁,甚至到了“矿竭城衰”的境地。目前,大同优质侏罗纪煤炭储量仅20多亿吨,按各类煤矿平均不到50%的回采率,以目前的年均近1亿吨的开采量计算,侏罗纪煤开采期也就10年。目前,大同煤矿相继转入石炭二叠纪煤层的开采,但这种危机更加令人担忧。煤矸石积存对大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造成破坏。“煤炭依存症”致使国内煤炭价格稍有波动,大同就会“感冒”。

  据统计,截至2007年,大同每年渗漏地下水2000万吨,全市市区地下水开采已达2亿立方米,超采面积398平方公里,市区完全位于超采区,地下水降落漏斗总面积94.4平方公里……

  “如果不尽快培育接替产业,就会发生‘矿竭城衰’的灾难性后果。尽管转型过程中有阵痛,有代价,但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推动经济转型。晋华宫矿的探索很有意义。我们支持一些企业大胆尝试转型,也为整个大同的城市转型进行探索。”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体验“地心游”:

  钻入360米地下

  3小时漆黑之旅

  在300多米深的矿井下旅游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是否真的不安全?记者近日实地体验了一番“地心之旅”。

  在更衣室,工作人员给记者拿出一套工作服。记者俨然一副矿工装扮: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蓝色工作服,腰间挂着自救器,手提矿灯,脚着水靴。“必须穿我们的工作服,化纤衣服不能进入地下,容易发生摩擦导致燃烧”,导游解释说:“自救器里面有活性炭,可以保证30~60分钟的新鲜空气,为逃生和呼救赢得时间。”

  随后,记者进入罐笼,直“钻”地下。只感觉周围黑魆魆的一片,只有手持的矿灯发出微弱的黄光。约1分半钟后,记者便已进入360米深的煤矿地下。在井下入口处,记者看到一个煤矿工作面,几名采煤工人正操作着机器忙碌地采煤,黝黑的煤粉在他们脸上放着光。约莫等了10分钟,记者坐上了矿车。只见矿车行驶的轨道有两车道,整个煤矿的巷道约宽5米,巷道内一片漆黑,两侧都是黝黑的煤层。15分钟后,前方传来一道亮光,记者到达了供游客参观的采煤工作面。

  进入工作面,记者明显感到冷风嗖嗖。“为了防止瓦斯聚集,我们每个工作面都安装了瓦斯抽风机。”张发说。继续前行约200米,监测瓦斯的电子监控屏幕上醒目地显示出最新的瓦斯浓度:0.1%。“空气中瓦斯浓度达到12%以上才会发生爆炸”,随行的导游告诉记者。大约又走了100米,记者发现,头顶上的煤井突然多出不少橘黄色热水袋一样的装置。“你头顶的水袋叫隔爆袋,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冲击波就会击破水袋,防止煤层爆炸。”导游说。

  井下探秘游最精华的地方在煤炭开采史演示。一组皮肤黝黑的挖煤工人肩挑背扛煤块的雕塑拉开了展示区的帷幕。全长1000多米的展示区,将过去炮采、普采、高档普采、综采和今天最先进的综合掘进六种不同采煤方法展现出来。经采煤职工现场演示,重现了不同采煤时期不同设备的采煤过程,让人清楚地了解到各时期的采煤方法及煤炭开采史。

  “你看,上世纪60年代的普采,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顶层的煤层很容易塌方。当时矿工们就是在拿命冒险。现在采煤已经有了液压支架,安全得很。”导游说。

  “地心之旅”的另外一大看点是看侏罗纪煤系陷落柱、断层等罕见的煤炭地质奇观。借着矿灯的灯光,导游指着井下一处黑、黄、灰多种颜色的煤层交错的断层告诉记者:“晋华宫矿是距今1.4亿年之久的侏罗纪煤系,这在国内都是少见的,在这里还能看到昆虫化石。”

  “我们现在的生产工作面就是以前矿工们挖煤的地方。他们每天要先下到300米深的井下,再乘1个多小时的电车,爬上150米的斜井,还要走2000米以上的盘区巷道和1700多米的生产工作面巷道才能到达生产工作面,每天光来回就需要几个小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导游说,地下探秘游的另一作用是让游客体验煤矿工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3个小时后,记者终于从360米的地下回到地上。告别黑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矿井游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