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皇家园林的“3D自传”-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世界最大皇家园林的“3D自传”
[日期:2011-02-15]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梁昆   发表评论(0)打印



 
长江文艺出版社 赵微主编 2011年1月

  《颐和园》是一本专门为历史古迹撰写的“传记”。该书责编称,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历史读物,你可以把它当研究专著读,也可以把它当有益有趣的历史枕边书,如果去颐和园游玩,不妨带上这本书做导游手册。对于本书,他用五个字概括:书中自有颐和园。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别出心裁的传记《颐和园》。这是一本专门为历史古迹撰写的“传记”,由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作序。

  据该书主编赵微介绍,这本书的同名电视纪录片,已由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卧薪三年完成,已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首播,并于2011年1月至3月,在央视新开辟的纪录片频道,及新闻频道、高清频道复播。和本书一样,纪录片的拍摄角度也力求推陈出新,从人性化的视角讲述颐和园的前世今生。

  Q&A

  晚清皇家园林承载丰富历史内涵

  海南周刊:作为《颐和园》的主编,您怎么看待这部别出心裁的“传记”?

  赵微:颐和园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不管是它所代表的中国园林文化,还是作为晚清皇家园林所承载的历史内涵都不亚于故宫。

  颐和园是作为清朝皇帝的夏宫而建立的,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除了故宫以外,颐和园所代表的皇家园林传达出相当多的中国文化信息,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园林规划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上,中国文化都无所不在。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每个组成部分和设计细节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是空穴来风,比如颐和园长廊的四个亭子分别代表一年四季,比如昆明湖东西两边用铜牛和耕织图来对应男耕女织,用龙王庙和凤凰墩来寓意龙凤,有很多这样的讲究要通过《颐和园》展现出来。

  因为许多人对古人留下的很多历史遗产和文明都不甚了解,所以我们就有这种责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用镜头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这也是《颐和园》的创作初衷所在。

  海南周刊:这部著作被称作是颐和园的“3D”自传,为什么这么说?

  赵微:主要是电视纪录片+图书的形式,可以从多方面呈现颐和园的面貌。对此,阎崇年在本书序言中有比较充分的解读;二十世纪后半出现的影视史学,以影视加文字,解读历史,再现历史,在读者或观众面前的这种“3D”新形式,就是利用传统的文字形式,用现代的影视手段,通过强势的媒体电视展现出来,并可制作成DVD光盘,传播到千家万户;同时,又配之以图书。对已到过或未到过颐和园的的人,可以通过精美的画面、简明的文字、生动的解说,可信的史实,不受时空局限,随时随地观赏颐和园。影视与图书联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乾隆帝与颐和园关系密切

  海南周刊:提起颐和园,大家一般会想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但从书中来看,与颐和园关系更早的,似乎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赵微:提起颐和园,的确大家一般会想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其实,与颐和园关系更早的,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历时15年,耗资近500万两白银,于1764年建成的清漪园。清漪园与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一起,在北京西北郊连成了一片庞大的园林区,史称“三山五园”。

  在历史上,一个帝王要证明自己的伟大,有两种方法,一是发动战争,一是大兴土。在帝国四海升平之际,帝王们都会大兴土木来展现自己的雄才伟略。乾隆也不例外,这位精通中国文化的皇帝,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理念都融入清漪园的修建中。他南巡时带上宫廷画师,描摹江南美景与园林,对照《西湖全景图》寻找灵感,就是为了建造一座完全体现自己意志,实现万世一家梦想的“理想国”。

  这本颐和园的“自传”里写道:昆明湖的几个闸口,何时灌溉水田,何时放水给京城,何时开闸泄洪,乾隆都会过问。北京西山一带发现煤矿后,乾隆不让人挖掘,就是为了保护好这片自然山水。在乾隆的精心呵护下,西山一代形成了一个可以被视为环保典范的小气候区。

  揭开诸多未解谜团

  海南周刊:《颐和园》里讲述了关于清漪园的很多故事、传说,它还揭开了哪些谜团?

  赵微:《颐和园》里讲述了关于清漪园的很多故事、传说,及至今未解的谜团。

  例如,乾隆皇帝在清漪园建成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写了一份“检讨”,规定自己永远不能在清漪园中过夜。此后三十多年里,直到去世,乾隆都严格信守诺言,每次游幸清漪园,都过午即返。没有亲眼观赏过清漪园的夕阳美景,成为乾隆一生的遗憾。

  现今颐和园佛香阁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层的延寿塔,这个专为乾隆母亲祝寿而设计的建筑,却在接近完工时被“强拆”,并改建为佛香阁。从建塔到拆塔,乾隆一共花掉了修园总费用的1/10。乾隆此举,究竟有何难言之隐?

  此外,颐和园里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与众不同的听鹂馆小戏台、颐和园里的“后现代”建筑“扬仁风”,以及皇太后的“御用步行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清漪园的山水建筑,又如何体现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本书都会一一道来。

  晚清中国安定与否的晴雨表

  海南周刊:书中为何说颐和园这座本当用来盛放逍遥与享乐的皇家后花园,后来几年却成了晚清中国安定与否的晴雨表?

  赵微: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举办生日庆典的神圣之地,成为老佛爷游湖赏景作画听戏的闲适之所,同时也成为光绪皇帝的囚笼。


  颐和园如同晚清中国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见证了皇帝与太后的权力之争,改革与保守的政见之争带来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园林历史上的又一次浩劫。

  八国联军的入侵,使颐和园再遭劫难。在国力渐衰,国防渐弱的情况下,清廷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转国家的命运。从1902年开始,在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慈禧太后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例如,一名叫卡尔的美国女画家,曾为了给慈禧画像,在颐和园里流连了九个多月,与慈禧太后,与颐和园,都有了史无前例的密切接触。而她所画的慈禧朝服像,在第二届世博会上引起了轰动。然而,中国代表团在世博会上的高调亮相,却成为清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编辑:jad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