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颐和园的风水:万寿山侧鲜为人知的“福寿”
[日期:2010-06-0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如果视角更高一点,是否就能看出来呢?陆元马上找到自己的老朋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夔中羽,请他找一张颐和园的遥感图片。拿到遥感图时,陆元多少有些激动,他清晰地看到占据了画面五分之四的昆明湖外轮廓就像一个桃子,西堤像是桃子的中缝,昆明湖的入水口像是这个桃子的蒂一样,而出水口就像桃子上歪着的尖儿。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呈拱形,就是蝙蝠的头部,两翼伸展就像是蝙蝠的翅膀。陆元甚至还从图中找到了蝙蝠的两个小爪子,即两翼各有的伸出水面的亭子——对鸥坊和鱼藻轩。

    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翻遍几乎所有与颐和园有关的典籍资料,王道成也没能找到相关的印证。不过他认为,这也可能不是巧合,因为颐和园里有很多这种题材的雕刻,比如有扇门上的图案是5只蝙蝠围绕着1个寿桃,寓意五福捧寿。陆元在经过不断调查后,也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他的论据有两点:其一,乾隆疏浚昆明湖时,它的形状和大小根本不受当时地理环境的限制,理论上说,可以挖成任意一种形状,所以不排除有意挖成寿桃型,并将湖泥堆砌成蝙蝠状,以迎合整个园子祝寿的主题;其二,乾隆期间,把福寿这种吉祥的寓意体现在园林艺术造型和建筑形式里面,有很多实例,比如圆明园方外观建筑遗址前方,就有两个石块砌成的寿桃形水池。

    除了陆元,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解读颐和园地貌的秘密,比如有人觉得颐和园的山行水系更像一幅太极图,昆明湖和万寿山分别组成了太极图中的S形的阴阳两部分。如果说这种猜测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那么昆明湖上3座仙岛的设置,则无疑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自秦汉宫苑中模仿海上三山而形成的“一池三山”形制,始终是历代皇家园林中山水布局的主要样式,颐和园中有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3座鸟屿,分别象征了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

    不过王道成指出,与园中少量体现的道教、儒家意味相比,祝寿礼佛才是这个园子的主题。在《万寿山清漪园记》里,乾隆对三山五园的功能有详细的划分:畅春园用来侍奉母亲,圆明园用于处理朝政,一水相连的清漪园和静明园是在工作之余放的场所——散志澄怀。而清漪园中大面积分布的宗教建筑,使祀神礼佛也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景观需要,更是一种政治需要。

    这一观点同样也得到了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王鸿雁的认可,她曾专门研究了清漪园的宗教建筑,在对各殿堂的神佛进行粗略统计后发现,园内佛像多达 15000余尊,而神像只有35尊,这悬殊的数字含义明显:就其宗教性质而论,清漪园建筑体现出以佛教建筑为主的典型特征。这些佛教主体建筑又以特殊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轴线上,并次第抬升,有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罗汉堂、宝云阁、转轮藏、后大庙、云会寺、善现寺等大大小小8 座佛寺,此外周边还分布着昙花阁等其他佛教建筑。

    乾隆以祝寿来报恩,自己也笃信佛教。当时,园内佛寺的活动相当多,万寿山上香火缭绕。乾隆十八年(1753),佛香阁工程尚未完工,乾隆帝便在浴佛节前往大报恩延寿寺礼佛。大报恩延寿寺建成后,即使在新春佳节热闹之际,乾隆帝也会偷闲前往礼佛。在佛教的节日,乾隆帝更是不会忘记大报恩延寿寺的佛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佛诞日,乾隆前往大报恩延寿寺瞻礼后,还特地赋诗一首,重申了自己为母建寺祝寿的意图——“慈寿希如山样崇”。

    1860年,清漪园被毁后,光绪十二年(1886)在废墟上重建。但当时清王朝国力日衰,已拿不出大批的款项进行园林建设,修复清漪园尚且是挪用海军经费秘密开工,所以更谈不上对三山五园的全部修复了。于是重修的颐和园势必要承担起原来多座皇家园林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处理朝政、奉养太后和散志澄怀等,而这些功能对于光绪而言,处理朝政和奉养太后当然要比散志澄怀重要的多。所以,光绪重修的颐和园,实际上已经成为帝后理政、居住、游览、庆典和外交的政治活动场所,成了紫禁城外的第二个权力中心,不再是乾隆极力营造的理想天国,也不再是一座仅供散志澄怀、祀神礼佛的行宫。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建筑“佛香阁”在清漪园时究竟有几层,还引发过不小的争论。有人说这座建筑原本修了9层,但英法联军侵占颐和园时,被炮弹打掉了 6层,仅剩3层;也有人说,9层的塔和佛香阁是两个建筑,同时存在。不过这个历史的谜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王道成解开了。

    由于要重新编写《颐和园》导览的小册子,王道成及耿刘同、捷春组成了一个三人写作小组,四处去查找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这其中就包括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清朝样式房图纸。王道成在这堆从未被人研究过的资料里,发现了一张贴着两个黄签的图纸,正是3层的佛香阁。其中一个黄签上写着“恭呈慈览”,另一个写着“依旧式重建”。“这两个纸条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说明这个图是样式房设计好之后,要送给慈禧审查的。另外‘依旧式重建’这五个字,恰好说明被焚之前的佛香阁是3层。”王道成说。

    可是为什么会有9层说存在呢?难道是空穴来风吗?

    王道成开始在史料中寻找证据。他发现,史料记载乾隆当时确实想要仿照杭州六和塔,在万寿山顶盖一个9层的延寿塔,但施工到第8层时,乾隆却突然下令全部拆掉,改建成3层的佛香阁。什么原因让乾隆不惜成本突然做出这样的改变呢?王道成认为应该不是简单的工程事故,依照乾隆的处事习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肯定要处罚有关官员,但这次却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后来乾隆的一首御制诗,给了王道成提示,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乾隆南巡回来后,为了给他母亲祝寿,要在清漪园修一个9层的延寿塔,并在大西天仿照南京的大报恩寺修一个报恩塔,两者遥相呼应。但是就在延寿塔即将竣工的时候,报恩塔出现火灾,同时延寿塔也出现了严重坍塌的现象,乾隆认为这两件事情绝非偶然,而是上天在向他提出警告,因此立刻下令缩小了两座建筑物的规格,于是就有了由“塔”变“阁”的史实。姚天新从摄影构图的角度,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乾隆是在盖好第8层后,忽然发现9层的塔在万寿山之巅稍显突兀,在艺术上吹毛求疵的乾隆断然决定拆掉,而选择改建较矮的佛香阁。
编辑:renjinghui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