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生态型园林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哈尔滨生态型园林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日期:2011-01-10]  来源: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作者:俞滨洋 陈 烨   发表评论(0)打印



  把哈尔滨市建设成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是哈尔滨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民心工程。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是系统工程,既要突出种树绿化主题,又要兼顾其他优化生态。

   一、深入理解生态型园林城市的科学内涵

  建设成生态型园林城市是一项复杂的多门类、多学科的区域性系统工程,具体目标是以市区为中心,扩及城市周边地域,建设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就是实现“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使哈尔滨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楼更亮、环境更好、景观优美、文化内容丰富的生态城市;就是创造绿色的经济、绿色社会、绿色文化、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人居环境、绿色管理。绿色经济是指高新科技产业、环保产业,绿色衣食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绿色社会文化指建立大学城、科研城、体育会展城;绿色基础设施指建立物流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绿色能源;绿色人居环境指有机疏散、适宜人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风貌:建筑与自然和谐、交相辉映的“现代欧式”建筑。既有传统中国园林特色,又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园林风格”。绿色管理指信息化的数字化的科学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

   对生态型园林城市内涵的理解有以下几方面:

   (一)功能上是生态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应牢固树立生态观念,坚持生态优化原则。绿化、美化不等于生态化。要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功能,在种树绿化的同时,兼顾环境治理,消除污染和公害,倡导发展生态产业,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天然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优化人居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绿地具有调节气候、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吸尘减尘、降低噪声、防止生物污染、防灾等功能,是生态效益最高的系统,因而也是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的主题。

   1、改善城市小气候。城市园林绿地能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低风速,增进人体健康。绿化地带,特别是树林,夏季能使气温降低,冬季则可使气温略有升高。有绿地的地面比没有绿地的地面辐射热低4—15倍。园林绿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在1公顷的土地上种2500株白杨树,则夏季每个白天可蒸腾750吨的水分。园林绿地还可以改变减低气流速度,在夏季这种微风使城市居民感到轻凉爽。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

  2、固碳制氧。城市中通过人的呼吸、排泄物的氧化、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繁衍等消耗大量氧气。园林绿地的固碳制氧作用,是通过吸收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还原为糖果有机物,1公顷阔林,1天可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释放730公斤氧气。1公顷森林制造的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
  3、净化空气。由于植物的气体交换,使一定数量的空气污染物质进入植物体内,其结果是除去了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限制了它的散布,降低了它的浓度。城市绿地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化、氮氧化物、臭氧、铅等金属的粉尘、浮游微生物等都有吸收阻挡作用。
  4、吸尘减尘。植物叶面粗糙、多皱,具有阻挡灰尘的功能。城市街道的行道街和灌绿篱,对减少街道行车的扬尘也是有效的。森林具有更大的滞尘作用,1公顷的山毛榉林和槭、栎混交林阻滞灰尘68吨,松树林为36.4吨,云杉林为32吨。
  5、防治生物污染。植物有阻尘、吸尘作用,因而也阻挡与吸收了细菌,从而减少了空气中细菌的传播和含量。绿化较好的街道比绿化差或没有绿化的街道细菌含量少1—2倍。
  6、消减噪声。树木、草坪有很大的隔声和吸声作用,30米宽的林带可减少噪声7分贝;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的绿地,可降低噪声8—12分贝。
  7、震后疏散地及防火灾。公园绿地可成为城市居民的避难所。绿地中的树木因含有大量水分,且又有减弱风速的效应,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防止火势蔓延。

  (二)景观上是美感的
  构成城市景观美感的要素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涉及城市整体布局、山水风景、建筑艺术、植物配置、园林风格、环境气氛、生态平衡、人文历史等等。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它不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美化城市、形成城市整体景观的特色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使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

  1、将绿色有机体同城市建筑群交织成有机的整体,可以使城市景观充满生机。由于现代建筑多是以砖、瓦、水泥、沙石、钢筋等材料建设而成的,这些无机物质可以被人类建成各种各样景观的建筑物。但如果这些建筑物不和绿色的有机物结合在一起,则城市就形不成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就只能象是由这些无机物质堆起来的“沙漠”,人们生活在其中,是不会有任何愉悦美感可言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形成的植被,其本身的形状、线条、气味会使人们得到“美”的感觉。乔木和灌木具有柔化建筑物的线条、统一不同建筑单元的“装框”作用。只有将美丽的建筑群映衬在绿色的林木和五颜六色的花草之中时,人们才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真正形成“花园城市”的整体景观。世界上的景观优美的城市,如新加坡、华沙、波恩、堪培拉等,都是由茂密森林、园林同建筑群有序结合的绿色的城市。
  2、用绿色掩映城市有利于形成协调的色彩美。任何城市的优美的整体景观都必须具备色彩的协调美。而以绿色作为基调来统一整个城市的色彩,使建筑群的色彩同绿色相协调,同城市所处的山、河、湖、泊的自然色彩相统一,就能在浓郁的绿色的衬托下,使城市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如青岛市就形成了绿树、蓝天、碧海、红顶所组成的浑然一体的优美画面,成为青岛市迷人景色的重要特色。苏联的莫斯科由于林网密布,郊区有大片森林公园,形成了该市青蓝色的水、翠绿色的树、雪白色的楼和金色顶的教堂的优美景观。



  此外,树木也会透过玻璃的反射及水中的倒影形成美丽的映象;树木的外观及色调随季节转换而产生丰富的变化;树木也会产生婆娑的舞动与悦耳的声响。绿地景观的美感是园林绿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作用所产生的美学效应。这种美学效应有助于增进人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对社会和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绿化上具有地域特色
  林木花草的品种的选择和绿化系统的空间合理分布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绿化美化城市要体现地域文化。

  1、要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生态条件,选择有乡土景观特色的树、花种类系列。由于绿色植物是随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显明的品种地域分布特性的,所以,选择适于当地生态条件又能丰富城市景观的树花品种系列,能象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一样,成为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内容。如桂林的桂树、福州的榕树、昆明的银桦、洛阳的牡丹花、长春的君子兰花、以及哈尔滨的榆树、丁香等,都对城市景观形成特色起重要作用。哈尔滨作为北方城市要特别重视发展常绿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合理配比,使城市一年四季常青又富有色彩变化。在速生树和慢生树的比例上,着眼于树形美观的慢生树,积极采用快生树配合,以早日达到绿化,又能得到稳定的绿化作用;在乔灌木的配合上,要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2、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要点线面结合,形成有哈尔滨特色的绿化空间分布格局。城市绿化系统的空间分布,是形成城市整体景观特色的重要内容。而任何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都离不开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只是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和布局极不相同。其一,要合理利用原有公园、尽量多辟新公园、小游园和树心绿地等,重点建设反映地域特色的主题公园,搞好城市的绿化“点”。要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实行乔灌草的立体结合,并配有园林建筑、雕塑、假山、喷泉等建筑景观。其二,要充分利用城市的街道两旁、滨江沿岸和伸进城市的山脉等“线”状地带,发展景观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的纵横交叉的绿化带;有建设市郊防护林带。其三,要抓好市区“面”上所有居民区、工厂、学校、机关、医院、体育场等区域的大面积绿化,使城市所有建筑都掩映在绿色之中。要建立和发展市郊的森林公园和苗圃,使其成为全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景观。

  此外,在生态型园林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借鉴经验和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关系、空间形式美与生态和谐美的关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产业文化与园林文化的关系、公共绿地与生产绿地(苗圃)与生态保护绿地的关系、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中心城区与外围市域的关系。

  二、国外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

  从国外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历程看,其指导思想由“单纯观赏”发展到“生态园林”,经历了一段认识和实践的过程。19世纪下半叶,欧美掀起了建设城市 “公园运动”。80年代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新理念,并在许多国家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例如,德国的波恩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在规划市区时,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留出大片绿地。波恩全市有各类公园1200多个,占4910公顷,周围还有大片森林,面积4000公顷,森林和公园面积总和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以上。新加坡把一个岛屿建成“花园城市”,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明确目标和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思想。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于8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公园整治工作,其中单是一个雅拉河谷公园,占地就达1700公顷。加拿大城市绿化覆盖率高,建筑密度小,布局合理,到处是森林草地,由公园、行道树、街头游园、疏林草地等组成的城市绿化系统,与建筑、道路、水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城市大园林的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有充足的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供应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的污染物排放量也不会超过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因此,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处于协调发展的有序状态。城市超过一定规模(例如50万人口)后,如果仍继续按单心圈层式形态向四周发展,就会在城市建成区继续扩大中带来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和市中心拥挤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新使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就必须既控制城市建成区圈层的进一步扩大,又必须利用建成区圈层之外的土地,增加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成要素。英国城市规划专家艾伯克隆比就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大伦敦规划方案:在伦敦四周设置一条绿带,其位置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城镇集聚区的边缘,平均宽度为5英里,构成一个制止城市蔓延的有效的生态屏障,同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在绿带之外,又规划了8个居住和工作能自我平衡的新城,每个规模在5万人左右。这个大伦敦规划方案的实施,就使伦敦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城市经济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互相协调起来,形成了在形态组合上的新的生态经济有序状态。丹麦的哥本哈根于1948年编制了著名的指状规划,使城市沿着选定的几条轴线,建设新型高速交通线,并通过延长手指建设新的城市地段,几条轴线之间的地区,保留着楔形绿野。瑞典斯德哥尔摩也编制了沿几条地铁路线的郊外车站建立新城的规划,尽量使新城市地段被绿色保护区环抱而不相互联片。

  三、哈尔滨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策略

   哈尔滨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应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序理论,制定相应的策略。

  (一)按照有机分散的原则统筹规划城市
  在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尽量控制城市不再无限地按单心圈层式形态发展,而要在城市规划中变单中心圈层式形态布局为有机分散的多心开敞式的形态布局。按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在各个城市中心区之间用人工建造的森林保护带加以分割,或者用其它绿野(农田、草地等)加以隔离和保护,以使各个不同的城市中心区分别成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单位。如果上述疏散过程能够有计划地彻底实现,那么这些绿化保护地带,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带状绿地系统,把整个城市及其各个社区都包括在里面。按照用保护性绿地包围所有有机分散的城市功能区的原则,来统筹规划建设新旧城区,就是要把城市生态系统的合理空间秩序有计划地布局在整个城市空间中,使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在空间布局上有机组合,以为人类创造一个能较方便地与绿色的大自然相互接近的优美的生态环境。
  要充分利用城市留下的河系建立园林和绿地系统,形成生态廊道。要充分利用城市市郊原有的林地苗圃加以完善和扩大。使其成为隔离市区的保护性绿带。通过合理规划,用新建城区同旧城区间保留必要的农田、菜地或果园的方法来形成保护性绿带或楔形绿地。把城市环城路的规划建设同修建环城绿带相结合。用绿化城市的江河两岸及铁路、公路沿线的方法来形成市内和市郊的绿化网络。

  (二)把园林绿化建设融于城市更新之中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仅是种树种草,应融汇于城市的更新之中。城市更新是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新陈代谢的过程。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
  1、通过旧城改造,把城市的旧城区规划建设成为具有综合、高效、经营型的经济功能和密度适度、环境优美、景观秀丽的生态功能的城市核心空间。其一,要通过规划,搬迁旧城区有污染的工厂企业,相应地增加各种第三产业,使旧城区成为具有贸易流通、信托金融、市场住处科技教育、旅游服务等综合经营的高效益经济功能的中心区。其二,要重视保护和扩建城市旧城区原有的文化名胜、园林、湖面和河流,把一切可以绿化的地面都见缝插绿,并在相应的减少旧城区建筑密度的同时增加城区绿色空单间,形成市中心美化净化生态环境的绿化系统。其三,要在拆迁旧城区的低劣建筑的过程中,降低市中心的人口居住密度,减轻人口对市中心的生态压力。其四,要在改造旧城区过程中完善城市的干道、道路交通系统及其它基础设施(供热、供气、排水等),提高市政设施的承受能力。
  2、通过新城建设,既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城市新区,又紧密配合旧城的改造,使搬迁的工厂企业和居民能按科学规划在新区合理布局,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将新城区按照统一规划建设成舒适宽敞、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活单元,才有利于吸引大量旧城区居民迁来居住,从而减轻旧城区的人口压力,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和市容风貌。

  (三)哈尔滨市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哈尔滨生态型园林城市在空间模式上体现为“组团布局、绿色环抱、点面结合、楔形绿地、廊道相连”。在具体形态上体现为“一江、二带、三环、六射、八块”的外围结构与“三横、三纵、八园”的内部结构有机体系。一江,即松花江。二带,即阿什河、运粮河两条水系及其沿岸地带。三环,即城内铁路(规划轻轨)、三环路、外围四环快速路沿线两侧绿带。六射:三电厂至哈西一次变高压走廊、哈大铁路、何家沟、马家沟、滨绥铁路、滨洲铁路沿线绿带。八块:在郊区现有林地、风景区的基础上,在城区外围辟建的大面积生态林地,并从多个角度楔入城区。三横:即城区内滨绥线绿廊、三电厂—哈西一次变高压走廊、松北利民南侧绿廊。三纵:即城区内信义沟绿廊、马家沟绿廊、何家沟绿廊。八园:8处市级大型公园。构筑 “南河(运粮河)、北岛(太阳岛)、西湖(长岭湖)、东山(天恒山)”的生态绿地格局。

  四、城市规划工作为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服务

  城市规划在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工作中发挥龙头的重要作用。要做到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指导建设。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在完成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绿地系统规划、分区规划和项目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规划的内容,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通过采取国内外公开招标的方式,提高规划的水平和质量,增加规划的知识含量、价值含量、美学含量和市场经济含量。推出一批具有世界之最、中国之最、黑龙江之最的特色街区和主题公园。在规划中邀请专家参与,听取市民意见。规划体现前瞻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在规划审批上,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确立“3个三分之一”的原则。既建筑占三分之一、绿地占三分之一、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占三分之一。小区庭院园林绿化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审批,竣工后同步验收。对于因城市建设需要必须进行的建设项目,达不到绿地率要求的,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的成功做法,制定《哈尔滨市绿地率容积率补偿暂行规定》,采取异地补偿或缴纳绿化建设基金的方式等手段,统一平衡调控,以保证城市总体绿化面积的增加。
  三是在规划监察管理上,从以建筑为主向建筑与绿地相结合转变,把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制定出台《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绿线管理办法》,在规划中实施“绿线”管制措施,使绿地管理走上法律轨道。通过立法对确定的生态绿地严格保护,对绿地和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对侵占破坏绿地和把规划绿地改作他用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四是在规划实施上,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采取政府搭台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对近期绿地建设从规划布局、项目确定、乡土树种选择到经济估算进行全面考虑。在中心区,益充分挖掘现有城市公园绿地的潜力,增加绿量和文化特色;对调整规划加大容积率的建设项目和由于周边公共绿地带来经济效益增加的项目,收取一定的绿地建设费;配合保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进行绿化建设;把居民庭院绿化纳入全市绿化一盘棋中。在郊区,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苗圃和防护林带的规划建设力度。
  五是在规划技术手段上,利用遥感、“3S”先进技术,对绿地空间分布及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和跟踪,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超作性。
  此外,规划与城管、建设、林业、土地、环保、房产等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解决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江河综合整治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等要紧密结合,使生态型园林城建设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统筹规划。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