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景区环境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园林绿化工程动态|园林工程-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加强景区环境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日期:2007-09-13]  来源: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纪实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主峰金顶,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景区范围为东径103°10'30"—103°37'10",北纬29°43'42"—29°16'30"。核心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域面积262平方公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四大佛教名山之一,1996年12月,峨眉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遗存以及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赏价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得到全世界永久性保护。这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针对峨眉山遗产地资源具有独特型、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为保护好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000年峨眉山管委会在全国风景区中首家导入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以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起点,合理开发和保护性利用自然文化资源,有效实施污染预防和努力维护生态平衡,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开拓旅游服务事业。”为环境方针,并结合景区实际,成立了以环保处为主,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权威管理机构。全委动员,人人参与,层层分解环境保护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将国际成熟的管理标准、经验与景区实际相结合,使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同年,峨眉山立足高起点,以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为目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围绕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议题,管委会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发动、广泛动员、明确责任,从加强景区环境建设,规范景区环境行为,改善景区环境质量入手,数年如一日地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是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六年来,峨眉山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景区环境建设,紧扣时代主题,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和深化创建活动,使“保护环境是前提、预防污染是重点、环境管理是保障、生态安全是根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景区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景区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硬件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峨眉山特色的创建之路。
一、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持续改进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简称《总规》)是风景区和遗产地的法律大纲,是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主要依据。早在1980年,峨眉山就开全国风景区之先河,率先编制了第一个风景区“总规”。之后,又根据景区形势发展,适时对规划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着“为后人着想,对祖先负责”的态度。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文明开发”的原则,几年来先后搬离核心景区农民1000多户,改造与环境不协调的旅店300余家,改造面积1万多平方米,拆除景区内有碍观瞻建筑物10余万平方米,对5处山体滑坡进行了有效治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几十年里,峨眉山金顶修建了一批与旅游接待和景观无关的电视转播台、气象站等,并占据了金顶中心位置。1986年,政府拨款修复的华藏寺、金殿,也仅是砖混仿古建筑。在设计、选址、建筑用材和功能配套等方面,没有继承历史原貌,从整体上破坏了金顶的景观环境,使金顶失去了它原有的风貌。
   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要求,根据《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金顶详细规划》,峨眉山管委会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经专家反复论证,并按国家法律规定履行相关报批程序的基础上制定了恢复金顶历史风貌的实施计划。拆除了703电视转播台、气象站等影响景观的各类建筑物;按照“山上游,山下住”的原则,拆除云海楼等7家宾馆、旅饭店,缩小部分接待设施规模和管理用房面积,使金顶原建筑面积减少18448平方米,床位由1119张减少到100张。同时重建十方普贤,恢复金顶原有的金殿、银殿(卧云庵)、铜殿(华藏寺),使金顶历史原貌再现,体现了佛教名山特色,扩大了游人活动空间、观景区域,有效改善金顶生态环境。
二、以污染防治为前提,合理开发
(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
    峨眉山风景区始终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同时管理制度》和我委制定的《污染物年排放量逐年递减计划》、严格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使景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
(二)水环境综合治理
1、建设全山污水集中处理系统。2000年至2003年间,我委共计投资17245万元建设高、中、低片区污化池和沼气池800立方米,使旅游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2004年至今,我委相继投入3500多万元资金建设全山污水集中深度处理系统及排污管网,采用先进的MBR膜处理工艺对全山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现已建成清音阁片区污水处理站4座,金顶、万年、龙洞片区污水处理站及报国景区日处理量l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将在2007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届时景区的污水深度处理率将达到100%。
2、逐步改造全山公厕为环保、节能、节水型公厕。2005年止我委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将全山17座公厕改造成为环保、节能、节水型公厕,今年我委在清音阁水体敏感区域采用生物技术将公厕改造为零排放厕所,进一步减少地表水污染,改善风景区地表水质量。
3、综合整治虎溪河。规整虎溪河景区段所有宾馆、旅馆、饭店、寺庙、单位和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并对沿河两岸环境秩序进行整治,对河堤河道进行维修清理及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报国景区的一大亮点。
(三)大气污染防治
1、2002年推行以电、气代煤、代油工程。我委投资315万元用于景区禁煤工程的实施和电、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在我委和各驻山单位、寺庙、个体经营户的共同努力下,禁煤工程获得圆满成功,淘汰燃煤锅炉206台,拆除燃煤灶485个。
2、2003年改造景区客运车辆。投资1500万元,购入环保车170辆,改造尾气排放不达标车50辆,有力保护了景区的大气质量。
3、控制饮食业油烟排放。2005年,景区红珠山宾馆、峨眉山大酒店、峨眉山饭店等多家星级宾馆厨房安装运水烟罩控制装置,实现油烟的净化处理排放,减少饮食油烟对景区大气的污染。
4、2005年,我委投资100多万元购进环境监测车、汽车尾气测试仪、负氧离子测试仪、建立健全了环境大气监测数据传输处理系统,实现了景区大气的自动监测。
(四)规范固废管理
    对景区内的固体废物实行可降解、不可降解和危险固废分类收集,日产日清制度,并与峨眉山市垃圾处理厂、峨眉山市人民医院、成都市危险固废处置中心分别签订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危险固废处置协议,使景区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在全山各大景点,宾馆、旅饭店、照相集中点设置了5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箱,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固废的控制。
(五)加强噪声治理
    各车场设立禁止鸣笛的标示牌,一切车辆进入各大车场禁止鸣笛。景区内重要景点,车场不得使用大功率的广播喇叭。建筑工地噪音不得高于60分贝。

[分页-landscape]
三、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永续利用
    峨眉山有5000多种植物、2300多种野生动物,多样性丰富,特产种类较多,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谱,是迄今古老和原始种类保存得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植物种类占四川省物种种类的1/3,占中国物种种类的1/10,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极具魅力,这些都决定了生态保护在峨眉山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把生态保护工作作为了景区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与要求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把生物多样性理念融入到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措施上。
    第一、划定生态功能区域保护。根据不同的生态特点,核心景区分为生态保护区、珍稀动物群落保护区等5部分。其中生态保护区、珍稀动物群落保护区、植物景观区不允许游客进入,只有管理人员和经过批准的科研人员才能进入,以保持其自然的原生状态。核心景区外2至7公里的环形地带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3至8公里的环形地带为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都按其功能制定了保护原则和措施。
    第二、严格实施退耕还林。为保持峨眉山生物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我委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契机,一次性将区内的20000多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树种200多万株,使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825%提高到了现在的96%以上,绿化率达到100%。
    第三、建立珍稀植物特别保护区。根据植物的自然分布及生物学特征,对遗产地内原生的、稀有物种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实施特别保护。建立五大特别保护区:金顶冷杉、独、延龄草保护区,高山杜鹃保护区,九老洞珙桐、水青树、连香树保护区,万年寺桢楠保护区和大坪植物景观保护区。特别保护区总面积达17平方公里,占遗产地面积11%。
    第四、加大古树名保护力度。对遗产地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针对景区游山道两旁和主要景点的5000多株古树名木易遭受破环的情况,对其实行了挂牌保护或围栏保护。
    第五、建立珍稀植物园。近年来峨眉山林业分局、生物资源实验站大力开展珍稀植物的研究和引种驯化,共培育出峨眉含笑、四照花、香樟、珙桐等12万多株,移栽珍稀树木18000余株。在拆除报国寺周围居民区的土地上建立了峨眉山珍稀植物园1000亩,引种50多个科130多个品种植物,使峨眉山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第六、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保护。关闭了缓冲区内的小煤窑37座,石灰窑11座,严禁在景区内开山釆石,对容易出现的山体滑坡进行有效治理。坚决打击景区内捕捉和盗卖贩运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合理安排游人线路,为野生动物的栖息营造舒适的环境,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恢复。
    第七、注重森林防火。管委会把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林区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每年与景区单位和300多户经营户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制。建立了22支1340余人的义务扑火队伍。在万佛顶、华严顶等地建立了火警了望台,配备了消防器材。景区实行禁烟区管理,严禁烟花爆和火源进入景区。

四、以宣传教育为根本,造就峨眉山“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环境保护关键在人。我委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环保宣传教育。
    第一、注重员工培训。将环境保护知识培训纳入到管委会的培训计划中,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按照管委会的总体培训计划,制定各部门的环保知识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全体员工的环保法律、法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环境保护技能。
    第二、重视青少年环保教育。把未成年人环保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与景区中小学开展景校共建活动,免费发放自行编制的中小学遗产地保护教材15000份,并组织环保青年志愿者到景区学校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抓好群众环保宣传。充分利用峨眉山博物馆环境教育大厅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精心的空间组合,运用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将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满足不同层次的峨眉山市市民和游人的需求,让他们在轻愉快的参观中受到生动、形象的环境教育。
    第四,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每年的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和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都在景区开展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展出环保展板659余幅,发放环保宣传册十万多份,吸引了大量的景区村民、工作人员、游人前来参与。
   峨眉山运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六年来,保护管理和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世界遗产官员、专家学者和中外游人等社会各界的好评。峨眉山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基本得以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兼顾平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地质地貌保持原貌,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大气质量常年为优,水质监测符合国家标准,固体垃圾全部清运出景区处理,建筑物、构筑物面积比过去减小,核心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得到严格控制,游客容量没有突破日最高接待容量,“山上游,山下住”基本实现。保护与利用关系协调发展,景区干部群众和游人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旅游人数由原来的100多万人次增加到2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也由原来的400多万元增加到1688亿元。
几年来,峨眉山风景区相继被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卫生山、文明山、安全山,“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旅游行业先进单位”、“全国4A级旅游区”、“全国风景名胜区管理先进单位”、“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2002年9月,来自全国遗产地的领导、专家和国内有关学者云集峨眉山,研讨遗产保护和管理,他们对峨眉山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作了“保护一流、管理一流、利用一流”的最好的评价。2004年7月,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先生视察峨眉山后评价说: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非常高,保护措施非常有效,印象非常深刻。2005年11月,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3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等同志视察峨眉山时,都对峨眉山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峨眉山风景区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成绩斐然,我们的体会之一是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树立“一个正确指导思想”、坚持“三个原则”、实行“三个严格控制”、做到“三个坚决”,以实现“环境优美舒适整洁,全国一流”、“资源丰富保护完好,全国一流”为目标,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树立“规划先行,重在保护,加强法制“的指导思想,围绕保护核心,加大管理力度,合理地进行开发,科学地利用资源,使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呈现良性循环。
    坚持“三个原则”: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景区的一切活动,对资源保护有利的就支持,反之,就坚决制止;坚持“依法治山”的原则。“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以教育为主,预防与整治相结合,以预防为主”,不断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保护意识;坚持“分区管理”的原则。按照保护的需要,将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一、二、三级保护区,制订了各区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实行“三个严格控制”:严格控制游人总量和活动范围,减少人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严格控制非保护性的开发和建设。在核心景区及其外围保护区内,一律不准建设与资源保护和游览无关的项目;严格控制违章建筑。景区内新建的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做到“三个坚决”:凡是对景区有破坏的项目坚决不上,凡是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上,凡是影响景观、有碍观瞻的建筑(构筑)物坚决拆除。
    体会之二是必须把保护与开发有机统一起来,着重于峨眉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挖掘、恢复、提升、打造,实现历史文化和自景观的完美融合,打造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对待上。金顶恢复工程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重建后的金顶,拆除了与原风格不协调的电视转播塔、气象站,全面提升了金顶的景观和文化地位。雪山环抱的云海之上,48米高的普贤金像、金、银、铜殿与周遭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一片辉煌。
    体会之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有1个乡、16个村、1.6万多农民,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中农民最多、社会构成最复杂、管理难度最大的景区。实现管理者、原住民的和谐共处,共同参与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此,我委吸纳资源地民众参与环境管理和旅游业的营运,并给予相应的收入分配。对远离核心景区、经济欠发达的山民,管委会推出“兴边富民”工程。在造福群众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树立环境保护观念,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持续改进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核心,也是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活动的目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6年的创建之路得到的不仅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深刻认识,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性利用,怎么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开拓旅游服务事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特别是区内生物资源与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测和科学评估、资源的科学研究与保护性利用、相关方的影响施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只争一流”是峨眉山人的作风,相信在国家环保总局、四川省环保局的关心帮助与指导下,ISO14001在景区会发挥更大的效力,带来更多更好的变化。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