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名胜动态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高级搜索 |
山西文博事业十大成就令人瞩目
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省的文物保护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事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今年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之际,山西省文物局评选公布了“21世纪山西省文博事业十大成就”,集中反映了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面貌。 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 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区西 山西博物院建成开放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建国以来山西省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扩建改陈工程竣工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扩建改陈工程是山西省发展红色旅游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号工程。2004年8月在党中央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开工, 新增国保单位215处位居全国第一 2000年以前,山西省只有5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个考古项目荣获全国考古界7个最高美誉 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距今2——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原地埋藏遗址,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具有重要意义。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北朝时期壁画墓之一。壁画总面积330余平方米,气势恢宏,色彩斑斓为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民族融合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荣获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芮城清凉寺墓地作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大规模墓地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和发掘。墓地总面积近 绛县衡水西周墓地面积约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色泽鲜艳、线条流畅的漆画和墨书铭记,是迄今发现的北魏建都平城时期年代最早的艺术作品和文字史料,再现了公元五世纪前我国鲜卑族上层人物的现实生活,是北朝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北朝社会生活和美术考古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柳林高红商代遗址总面积约 我省2000年以来连续获得7项我国考古界最高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山西考古界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 4个陈列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界最高荣誉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的“铁笔绣像浪漫汉风——吕梁汉画像石基本陈列”,以其古朴典雅的陈列设计风格、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汉画像石展示,2003年荣获“第5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晋城博物馆的“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展”基本陈列,凭借其大规模的复原场景模型,四维动感影厅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珍贵文物,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晋城古代文明,2005年荣获“第6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山西博物院的 “晋魂”基本陈列,2007年荣获“全国第7届(2005-2006年度)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 “八路军抗战史基本陈列”,2007年荣获 “全国第7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特别奖”。 我省2000年以来连续获得4项全国博物馆界最高荣誉,是我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我省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和社会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物抢救保护和维修工程成绩显著 开展了建国以来我省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效果最好的文物抢救保护和维修工程,一大批地上地下珍贵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配合大运高速、西气东输等70多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工程,完成了175处考古发掘项目,勘探总面积3000余万平方米,发现古遗址314处,发掘古墓葬4200座,出土各类文物1.52万件,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成绩斐然。先后抢救维修保护了濒临危险的古建筑、壁画和纪念性建筑、大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226处。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平遥城墙全面保护维修工程进展顺利;五台佛光寺整体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蒲津渡遗址黄河铁牛保护工程竣工。争取到国家文物局计划投资4亿元,国家发改委计划投资3.2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启动了我省南部地区(长治、晋城、运城、临汾4市)元代以前早期木构建筑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国家在一个省投巨资对一个区域的重要文物遗存进行集中连片的整体专项保护,在我国文物保护史上还是第一次。 文物资源信息建设成果丰硕 我省承担了全国文博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试点项目,构建起了山西文物综合信息网软件平台,研发了“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软件”“馆藏文物数据采集软件”和“古建筑数据采集软件”。其中,馆藏文物软件在我省测试成功后,现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全国文博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我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为时3年的大规模馆藏文物数据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有1212017件文物录入数据库,其中一级文物8982件,二级文物11234件,三级文物40791件,一般文物1151010件,在全国各省中率先摸清了馆藏文物家底。《山西通志·文物卷》《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编撰完成。文物资源信息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对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传播和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文博事业的社会贡献率明显增长 文物保护工作已逐步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全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健全,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加,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各地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注重文物的合理利用,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拓展文物旅游等相关专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06年我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接待参观人数超过29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4亿元人民币。全省文物工作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社会作用明显发挥,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社会贡献率明显增长。
编辑:admin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