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博事业十大成就令人瞩目-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山西文博事业十大成就令人瞩目
[日期:2007-08-08]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孟苗 仝美超   发表评论(0)打印



 

  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省的文物保护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事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今年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之际,山西省文物局评选公布了“21世纪山西省文博事业十大成就”,集中反映了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面貌。

    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021028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于200371正式实施之后,省人大常委会于2005929修订通过并颁布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又先后批准了《晋祠保护条例》《太原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政府于200715公布了《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省文物局、省公安厅等七厅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文物局制订、完善了《山西省合作考古工作暂行办法》《山西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专项制度,连同“九五”时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和批准的《平遥古城保护条例》《云冈石窟保护条例》等,我省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为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分和完备的法律保障。

  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区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1万余尊,是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进入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8项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新世纪以来,云冈石窟进一步加强管理,大力改变周边环境,各项工作都有长足发展。20011213,在芬兰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上,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西博物院建成开放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建国以来山西省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2001810奠基开工,2005926正式向社会开放,总投资4亿多元,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余万件,是全国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之一。该院以《晋魂》为主题的基本陈列,特色鲜明,锐意创新,赢得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07年荣获“第7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山西博物院开放以来,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万海内外观众,成为集中展示山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扩建改陈工程竣工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扩建改陈工程是山西省发展红色旅游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号工程。20048月在党中央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开工,2005815竣工并向社会开放。总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由原74万平方米扩展到14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由原3616平方米扩展到12000平方米,改扩建主体建筑面积16024平方米。基本陈列内容从过去反映八路军总部和太行军民抗战史,扩展到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抗战史。展陈手段更加现代新颖,以大型复原场景和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再现了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历程,赢得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07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院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特别奖”。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该馆并做出重要指示。扩建改陈后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成为全国八路军研究中心、全国一流革命纪念馆、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发挥了山西省革命文物的龙头作用,带动并促进了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

  新增国保单位215处位居全国第一

  2000年以前,山西省只有5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625,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五批5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共有63处列入其中,占总数的122%。2006525,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共有152处列入其中,占总数的141%,是我省一次性进入国保单位数量最多的一次,使我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71处。建国以来,国务院共公布了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以271处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的115%。这是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进一步扩大了我省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增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6个考古项目荣获全国考古界7个最高美誉

  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距今2——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原地埋藏遗址,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具有重要意义。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北朝时期壁画墓之一。壁画总面积330余平方米,气势恢宏,色彩斑斓为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民族融合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荣获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芮城清凉寺墓地作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大规模墓地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和发掘。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62座,出土各类精美玉石器200余件,对诠释这一地区的复兴历程、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具有重要意义。荣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绛县衡水西周墓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其中发现了目前我国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荒帷(棺罩),填补了我国历史上“荒帷”史籍有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还发现带铭文铜器16件,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全新史料。同时清理出其它大量遗物痕迹,创造了单座商周墓葬清理最细、获取信息最多的范例。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获得我国考古界最高奖“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的殊荣,是该项大奖连续空缺15年后的惟一获得者。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中色泽鲜艳、线条流畅的漆画和墨书铭记,是迄今发现的北魏建都平城时期年代最早的艺术作品和文字史料,再现了公元五世纪前我国鲜卑族上层人物的现实生活,是北朝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北朝社会生活和美术考古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柳林高红商代遗址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发现4处夯土基址。该遗址的集中发现确认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为吕梁山区的一些晚商青铜器找到了归属。此外,其夯土高台相当有规模,并在一个平面上找到了同一个文化的三期建筑,在材料、认识上均有新意。荣获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省2000年以来连续获得7项我国考古界最高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山西考古界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山西考古事业的发展。

  4个陈列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界最高荣誉

  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的“铁笔绣像浪漫汉风——吕梁汉画像石基本陈列”,以其古朴典雅的陈列设计风格、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汉画像石展示,2003年荣获“第5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晋城博物馆的“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展”基本陈列,凭借其大规模的复原场景模型,四维动感影厅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珍贵文物,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晋城古代文明,2005年荣获“第6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山西博物院的 “晋魂”基本陈列,2007年荣获“全国第7届(20052006年度)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 “八路军抗战史基本陈列”,2007年荣获 “全国第7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特别奖”。

  我省2000年以来连续获得4项全国博物馆界最高荣誉,是我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我省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和社会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物抢救保护和维修工程成绩显著

  开展了建国以来我省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效果最好的文物抢救保护和维修工程,一大批地上地下珍贵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配合大运高速、西气东输等70多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工程,完成了175处考古发掘项目,勘探总面积3000余万平方米,发现古遗址314处,发掘古墓葬4200座,出土各类文物152万件,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成绩斐然。先后抢救维修保护了濒临危险的古建筑、壁画和纪念性建筑、大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226处。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应县塔修缮保护工程、平遥城墙全面保护维修工程进展顺利;五台佛光寺整体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蒲津渡遗址黄河铁牛保护工程竣工。争取到国家文物局计划投资4亿元,国家发改委计划投资32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启动了我省南部地区(长治、晋城、运城、临汾4市)元代以前早期木构建筑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国家在一个省投巨资对一个区域的重要文物遗存进行集中连片的整体专项保护,在我国文物保护史上还是第一次。

  文物资源信息建设成果丰硕

  我省承担了全国文博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试点项目,构建起了山西文物综合信息网软件平台,研发了“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软件”“馆藏文物数据采集软件”和“古建筑数据采集软件”。其中,馆藏文物软件在我省测试成功后,现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全国文博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我省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为时3年的大规模馆藏文物数据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有1212017件文物录入数据库,其中一级文物8982件,二级文物11234件,三级文物40791件,一般文物1151010件,在全国各省中率先摸清了馆藏文物家底。《山西通志·文物卷》《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编撰完成。文物资源信息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对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传播和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文博事业的社会贡献率明显增长

  文物保护工作已逐步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全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健全,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加,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各地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注重文物的合理利用,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拓展文物旅游等相关专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06年我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接待参观人数超过29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34亿元人民币。全省文物工作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社会作用明显发挥,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社会贡献率明显增长。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