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的对策-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浅议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的对策
[日期:2007-11-06]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佚名   发表评论(0)打印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南岳更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笔者工作于斯二十余年,在新农村旅游建设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探究。

1.南岳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南岳区于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于1984年设立衡阳市南岳区人民政府和湖南省南岳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辖3乡1镇1街道办事处,6个居委会,30个行政村,353个村民小组,0.86万户农户。全区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6万亩。全区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6万人。

   南岳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五岳独秀”的旖旎风光饮誉天下,尤其以南岳八绝——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濂洞之奇、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南岳大庙之雄、万寿大鼎之尊著称于世。同时,又以“文明奥区”的深厚文化称道华夏,佛道两教千年共荣一山、共居一庙为世界名山一绝。特别是自宋徽宗钦定南岳衡山为“寿岳”以来,朝香拜佛、祈福求寿成为了南岳旅游的显著特色。建区以来,南岳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年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率先成为湖南省首批小康区。2005年,南岳区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完成门票收入过亿元。农村经济实力也进一步增强,2005年南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四千元,居衡阳市之首。

2、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存在的问题

2.1.1乡村旅游建设建设缺乏产业优势、融资优势,缺乏旅游技能训练,缺乏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旅游选择的多样性和方式的自助性,淡旺季明显,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营销率低下,旅游线路安排不合理,接待水平低下。

2.1.2乡村旅游经营普遍存在“小、散、弱”和不规范、环境差、无特色等问题,创立“农家乐”品牌形象意识差,低投入低产出,宣传促销意识也不强,乡村旅游规划工作缺乏,农民自发兴建的旅游服务设施更是良莠不齐,杂乱无章,没有全局观点,没有美感,没有风格品味。

2.1.3乡村旅游存在重资金投入、轻人才、轻科技投入。每年向上级争取资金的力度较大,而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素质培训、人才培训投入不够,科技投入也很少,对农民增收的指导、服务不够。

2.1.4旅游产品深度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价格时涨时落,不太稳定。乡镇改革后机构和人员都减少了,农民负担减轻了,税也免了,还有粮食直补、种子补贴和退耕还林资金,但由于社会保障跟不上,农民对教育、健康的忧患意识强,心里不踏实,农民个人储蓄是上去了,但农民融资办旅游的积极性并不高,内需拉动也不大。

2.2原因分析

2.2.1工业倾斜战略及其惯性。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的是对工业倾斜而对农业挤压的战略,使农业增长乏力,后劲不足。而传统农业的惯性也制约了乡村旅游建设。

2.2.2政府领导行动的偏差。工业与农业相比,工业见效快速,农业见效缓慢,一些领导者就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工业上。在乡村旅游建设上,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创新和突破。

2.2.3乡村旅游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引导,一些管理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做一些坑农害农的事情。

2.2.4“三农”自身弱质性的特点,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要经受自然、市场与社会三大风险,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农业产量受生物极限的限制,农业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而农产品边际成本递增。乡村旅游经营者一旦“出师不利”,很容易“改弦更张”,退而自保,回到传统农业的老路。

3.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的发展优势

3.1旅游促农村富农民的意识不断增强。首先是生态意识增强。农民认识到山川秀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其次是开放意识增强。随着与入岳游客交流的不断增多,广大农民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能自觉与外界同步、接轨;第三是文化意识增强。农民意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学习文化知识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南岳龙凤乡的广济寺和拜殿乡的二贤祠、方广寺均得到当地农民很好的保护。

3.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南岳区委、区政府一直注重生态旅游建设,致力于“中华寿岳”品牌的打造,努力做好“五岳独秀”文章,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0%,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列入建设部公布的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并成为建设部2007年重点培育的申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的许多地方都保持着古朴的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拥有淳美怡人的自然风光,融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3.3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方便游客进入拜殿乡的方广寺景区和龙凤乡的广济寺景区游览、参观、朝香,投资3000万元修通了西方公路(西岭——方广寺),完成了通乡公路41.7公里和通村公路99.1公里的建设,旅游车辆可直抵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和三乡一镇21个行政村。另外,全区21个行政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30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覆盖全区。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近千万元,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基本解决,水利灌溉水平逐年提高。

3.4农民生活水平已在逐步提高。近20000名农民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宾馆、酒店、餐饮、旅游商品零售是农民工从业的主战场。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近几年,南岳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催生了200多户“农家乐”。游客在“农家乐”内自摘瓜果、品尝土菜、钓鱼小憩,住农家层、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已成为都市游客入岳旅游的一大时尚,体验到了都市宾馆酒店享受不到的乐趣。据统计,南岳“农家乐”平均年收入达5万元,最高的年收入近30万元。

4.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4.1指导思想。以旅游为依托,用旅游发展理念谋划农业、建设农村、教育农民,切实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南岳旅游的“后勤基地”、“保障基地”,把南岳农村建设成为道路相通、绿树相连、美景相映、社区整洁、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精品景区,率先成为全市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2基本原则

4.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要以人为本,从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出发,从农民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旅游反哺农业,以旅游发展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占全区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分享旅游发展成果。

4.2.2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更好的保护,努力实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和科学开发与有效保护的统一,促使农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千万不能利用农民群众“致富心切”的心理,盲目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肆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违反科学规律,违背新农村建设初衷。

4.2.3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南岳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使之成为新农村旅游建设的“主角”,自觉投身到新农村旅游建设中来。

4.2.4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新农村旅游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工作,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就能办到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南岳衡山风景区及农村的实际出发,不贪大求洋,不好高骛远,不急躁冒进,做到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建设目标切合实际、工作举措可行、各项投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4.3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的工作重点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旅游建设。

4.3.1抓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南岳农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既有风光秀丽的生态景观,还有文化深厚的古庙寺观。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一定要把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全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原则的前提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乡村旅游潜力,包装乡村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将南岳农村改造成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若干景区。

4.3.2抓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目前,南岳区农村已有一大批农户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开办了农家乐,吸引大批游客来农家乐休闲度假,既形成了一个旅游品牌,又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最为现实的致富途径。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一做法,以农家乐为基础,扩充规模,增大容量,扶持建设规模更大、设施更好、档次更高的农业庄园,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旅游、农业两大产业的共同发展基础上。

4.3.3抓农民素质提高,推动乡风文明新进步。刚刚公布的《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到2010年,全国100%的农村旅游发展带头人,90%的经营户和80%的服务者得到全面有效的培训,因此,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一定要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业中来的同时,把农民的旅游培训作为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来抓,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扶持一批重点农户和乡镇基层领导为主的旅游带头人。并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农村进一步深化,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全面提长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4.3.4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乡镇新风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升到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的高度,高标准、高起点搞好规划,全力推进村组畅达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道路亮化工程、庭院整洁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集中成片开发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治的农民新社区,实行“三改三清”(改水、改厕、改灶,清垃圾、清污水、清废旧建筑),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乡村旅游游客和广大农民群众喝上洁净水,走上干净路,用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旅游新风貌,真正实现城乡和谐、统筹发展。

4.3.5以有效开发客源为中心,构建旅游和谐新农村。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建设,落脚点还是要以有效开发客源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南岳开发旅游客源的能力。要瞄准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开发出多层次的旅游品种项目,品种设计要适销对路,夜生活景观也要丰富多姿。同时,要抓好乡村旅游发展的各项基础工作,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宣传工作。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和选派区、乡机关年富力强的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深化“三级联创”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体制,逐步实现农村管理社区化,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水平,大力推进南岳新农村旅游建设。

(本文指导老师 欧阳涛教授)

 

参考文献:

1.龙方《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新思维》,中国农业出版社

2.曾福生《农业经济专题》,中国农业出版社

3.欧阳涛《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与实践创新》,中国农业出版社

4.刘纯阳《改造传统农民》,湖南科技出版社

5.匡远配《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编辑:admin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