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洞河风景区遭建设部亮黄牌 限期整改保国字号
[日期:2008-01-29] 来源:红网 作者:
发表评论(0)
打印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有费孝通题名“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不得不面对保住国字号的限期整改。)
挂了三年国字号招牌后,以漂流著称的湖南永顺县猛洞河风景区最近摘了一个全国“第一”:上月底建设部公布的十家限期整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上,猛洞河排在第一位。
“今年6月底如果仍达不到《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整改要求,国字号就有可能被摘牌。”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活动,最近对全国十家检查不合格单位下了最后通牒。湖南省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何小兵介绍,湖南1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5家合格,5家基本合格,1家不合格。
无序管理不符国家级称号
2007年7月中旬,由湖南省建设厅城建处陪同的建设部检查团来到永顺猛洞河,正值一场洪水过后,受到侵袭的河道两旁,随水冲来的垃圾还挂在树上,看起来一片狼藉。
“那天游客很多,景区交通非常拥挤。”何小兵记得,当时检查团的车都开不进去。最要命的是,游人漂流前的更衣室,就是当地农民临时搭起的简陋的棚子,按人头收费。并不多见的公共厕所,臭气熏天。一路上都能遇到化身小贩的农民,比如有农民叫卖当地的一种熏鱼,价格贵得吓人。
“看不到安全和管理人员,没有起码的配套基础设施,随处都是乱丢的垃圾,管理可以说是一种无序的状态。”何小兵在景区作随机调查。“不少当时慕名前来的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些被检查团评价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极不相称的乱象,最终将猛洞河送上了建设部的限期整改名单。
安全存隐患游客量下滑
2004年1月份在第5批进入国字号名单的猛洞河风景区,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境内,由猛洞河漂流、王村、不二门、老司城四部分组成,已列入湖南黄金旅游线路“长沙-张家界-猛洞河名人名山风情旅游线”。
早在1999年11月12日,永顺县就与香港振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合同》,以2.8亿元总额,首期款15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猛洞河漂流与平湖景区50年的经营权,从而开创湘西旅游招商引资先例。
两年后的2001年,上海鸿仪投资收购了猛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75%的股权,正式开始了此后近6年的经营。
据2005年《证券时报》消息,截至2004年12月31日,猛洞河公司总资产为7111万元,净资产为5366万元,2004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96万元,实现净利润216万元。
“和承包前相比,猛洞河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太大变化。”何小兵的说法在前不久永顺县政府提交的相关文件中被表述为“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利用工作”,另外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影响资源保护,经营区域占风景区接近50%;安全设施跟不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景区综合配套设施滞后,多次转让股权,使景区的经营始终处于动荡。”
这份送交湖南省建设厅的文件中还提及,由于管理经营不善,猛洞河风景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频发。其中平湖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下滑到转让前的十分之一。
坏消息?好消息?
“景区管理部门重赢利,轻保护。建设部门没有完全履行职责,监督不到位。”何小兵将这归结为导致猛洞河被要求整改的症结。
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检查工作,湖南省建设厅每年都要举行两次以上。“今年光是陪建设部的检查就已进行了两次。”何小兵说,但对景区进行经营的企业始终没有按照建设部下发《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的六项要求开发、建设和维护好旅游通道以及配套设施。
上月底,湘西州向湖南省建设厅初报了一个整改方案。“仍不彻底,退回去了。”何小兵说,按照建设部的规定,对猛洞河的整改有三个要求:一是要建立州一把手为主要负责人的整改班子。一是确定人员和经费,落实责任到人。一是按建设部综合整治六项内容,在今年6月份之前整改完。
“这对我们不是个好消息。”接到记者电话,永顺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张勇并不愿意接受采访,这位被当地媒体誉为“猛洞河上的舵手”的回答是,“现在整改才刚刚开始,两个月以后再说吧。”
牵头对猛洞河进行整改的湘西州建设局局长王祯云透露:“正在拿整改方案,要本月15号左右才能确定。到底是与鸿仪解除合同还是在今后完善,这些都还在谈判当中。”
“大概四、五月份,我们会再去检查,如果再不合格,国家级景区就有可能摘牌。”在何小兵看来,硬性要求从长远来说,对景区的保护是桩好事,“摘牌不是建设部门的目的,这次他们整治好了,也是个发展的契机。”
此外,岳阳洞庭湖,福寿山,湘西德夯,娄底紫鹊界梯田、湘潭韶山等五处基本合格的景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条例没有贯彻到位的问题。
延伸阅读:
被限期整改的十个风景区
湖南省猛洞河、辽宁省金石滩、福建省桃源洞-鳞隐石林、山东省胶东半岛海滨(成山头景区)、湖北省大洪山(钟祥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长江三峡(重庆市辖区)、四川省石海洞乡、贵州赤水、云南省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