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前的都江堰美景图片-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汶川地震前的都江堰美景图片
[日期:2008-05-15]  来源:搜狐旅游  作者:鲜文敏   发表评论(0)打印



都江堰史迹1
都江堰史迹

都江堰宝瓶口
都江堰宝瓶口

都江堰史迹2
都江堰史迹

都江堰史迹3
都江堰史迹

都江堰广场
都江堰广场

都江堰鱼嘴

都江堰鱼嘴 

  都江堰是秦国雄心勃勃地为征服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在其后方兴建的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秦国为了夺取中原,制订了首先吞并相邻的小国“蜀”,再利用岷江、长江的便利征服占据长江中游的楚国,然后北征黄河中下游北方各国的战略。公元前308年,秦灭蜀之蜀郡,开始了其对粮食、兵员供给后方的经营。52年后,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图2-12 14世纪绘制的辘轳汲水灌溉图(引自元·王祯《农书》)

  用辘轳可以取用较深的地下水灌溉。由于井水水温较低,不适于作物生长,因此还要经过蓄水池的晾晒以提高水温后,才由渠道进入农田。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成都的西北。这里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在地形上具有自流引水的良好条件。要实现引岷江水进入成都,首先需开凿引水口,宝瓶口是利用岷山山脉余端凿开的永久性进水口,是都江堰最早兴建的关键性工程。宝瓶口开凿成功为都江堰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都江堰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至迟在唐代渠首即具备了现在的规模,形成了由分水工程——鱼嘴、导流工程——百丈堤和人字堤、调节工程——飞沙堰、进水口——宝瓶口组成的枢纽工程。鱼嘴建在岷江江心洲的顶端,江水在此一分为二,左侧水流称内江,水流经百丈堤、人字堤、飞沙堰、宝瓶口的综合调节,余水通过飞沙堰汇入岷江。渠首各工程组成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布置和合理的高程控制使都江堰排放相宜,运行至今,效益不减。

图2-13 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及都江鱼嘴结构图

  这是20世纪初绘制的都江堰灌区图。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它们的选址,巧妙地利用了河道地形、河流的水力学特点。岷江通过“鱼嘴”分为内江、外江,经过“飞沙堰”(侧向溢流堰)进入“宝瓶口”,岷江水由此进入成都平原。都江堰是兼具灌溉、防洪、航运以及城市水环境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从创建至今,都江堰多次毁于洪水,但是每一次修复都又继承了原来的工程枢纽布置型式,反映出2000多年前都江堰完美的工程规划。

  都江堰的建筑材料全部就地取材。岷江中的卵石、山区的都是都江堰运用2000多年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江堰所有的工程都由这三种材料修筑:用竹子编成竹笼,或绑扎成杩杈。以卵石充填而成的竹笼堤,以杩杈为骨架的土石堤,可以修筑各类水工设施。中国传统的水工构件、施工工艺几乎都可以在都江堰找到影子。都江堰依靠完善的管理得以维系,工程岁修从公元前3 世纪就成为定例,每年都要投入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疏浚河渠,修筑堤堰。人们又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疏浚河渠的技术准则。秦代主管水利的官员在都江堰设置石人,规定宝瓶口水位最高不超过石人肩,最低不超过石人足,这是中国最早设置的水位站,即通过水位控制引水量的水利工程。几千年的灌溉滋养,使得当地人们形成了以其创建者李冰为偶像的水的宗教崇拜,官方的祭祀则成为灌区干渠的官方管理与田间小渠的民间管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纽带。


图2-14 杩槎
杩杈是截流和导流建筑物,也可用于控制进入下游水道流量之用。目前仍在中国和日本等国使用。

  古代都江堰灌区基本覆盖成都平原,灌溉面积达到2000 00顷,通航水道纵横平原东南西北,是成都平原行洪的主要通道。干渠进入成都后,渠系不断完善,并构成了成都的城市园林水系。灌溉和舟楫之利使成都自汉代以来便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商业都市之一,成都平原更是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华阳国志》)。

  都江堰工程技术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南方甚至日本、韩国都能发现类似的无坝引水枢纽型式、渠系规划以及建筑型式,甚至连竹笼、杩杈这类水工或河工构件的名称也大同小异。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汶川  都江堰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