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 → 名胜动态 | www.chla.com.cn 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高级搜索 |
汶川地震前的都江堰美景图片
都江堰鱼嘴 都江堰是秦国雄心勃勃地为征服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在其后方兴建的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秦国为了夺取中原,制订了首先吞并相邻的小国“蜀”,再利用岷江、长江的便利征服占据长江中游的楚国,然后北征黄河中下游北方各国的战略。公元前308年,秦灭蜀之蜀郡,开始了其对粮食、兵员供给后方的经营。52年后,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上游成都的西北。这里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起点,在地形上具有自流引水的良好条件。要实现引岷江水进入成都,首先需开凿引水口,宝瓶口是利用岷山山脉余端凿开的永久性进水口,是都江堰最早兴建的关键性工程。宝瓶口开凿成功为都江堰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都江堰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至迟在唐代渠首即具备了现在的规模,形成了由分水工程——鱼嘴、导流工程——百丈堤和人字堤、调节工程——飞沙堰、进水口——宝瓶口组成的枢纽工程。鱼嘴建在岷江江心洲的顶端,江水在此一分为二,左侧水流称内江,水流经百丈堤、人字堤、飞沙堰、宝瓶口的综合调节,余水通过飞沙堰汇入岷江。渠首各工程组成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布置和合理的高程控制使都江堰排放相宜,运行至今,效益不减。
都江堰的建筑材料全部就地取材。岷江中的卵石、山区的竹木都是都江堰运用2000多年的主要建筑材料。都江堰所有的工程都由这三种材料修筑:用竹子编成竹笼,或绑扎成杩杈。以卵石充填而成的竹笼堤,以杩杈为骨架的土石堤,可以修筑各类水工设施。中国传统的水工构件、施工工艺几乎都可以在都江堰找到影子。都江堰依靠完善的管理得以维系,工程岁修从公元前3 世纪就成为定例,每年都要投入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疏浚河渠,修筑堤堰。人们又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疏浚河渠的技术准则。秦代主管水利的官员在都江堰设置石人,规定宝瓶口水位最高不超过石人肩,最低不超过石人足,这是中国最早设置的水位站,即通过水位控制引水量的水利工程。几千年的灌溉滋养,使得当地人们形成了以其创建者李冰为偶像的水的宗教崇拜,官方的祭祀则成为灌区干渠的官方管理与田间小渠的民间管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纽带。
古代都江堰灌区基本覆盖成都平原,灌溉面积达到2000 00顷,通航水道纵横平原东南西北,是成都平原行洪的主要通道。干渠进入成都后,渠系不断完善,并构成了成都的城市园林水系。灌溉和舟楫之利使成都自汉代以来便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商业都市之一,成都平原更是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而被称为“天府之国”(《华阳国志》)。 都江堰工程技术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南方甚至日本、韩国都能发现类似的无坝引水枢纽型式、渠系规划以及建筑型式,甚至连竹笼、杩杈这类水工或河工构件的名称也大同小异。
编辑:jojo |
阅读: 次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