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藏王墓(图文)-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拜谒藏王墓(图文)
[日期:2008-07-21]  来源:红网  作者:文良安   发表评论(0)打印



(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内的藏王墓群)

(如今的藏王墓已成为西藏著名的旅游景点)

(传说中的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墓)

  2007年8月,我刚进藏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听说离我们湖南援藏干部驻地泽当镇不远的琼结县有个古藏王墓群,藏族的先祖松赞干布及文成公主的墓地也在那里。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在感受雪域炽烈阳光炙烤的同时,我便以一种类似香客的虔诚心情去朝拜。
  
  我乘坐的丰田吉普车沿着山南人民的母亲河雅砻河向南行驶,河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青稞和小麦,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翻滚,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就像是在向人们诉说丰收在望的喜讯,又似乎在不停的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从泽当镇南行20公里,便到了吐蕃王朝的故都琼结县。
  
  沿着琼结县城往西南方向继续前行,远远望去,只见白云蓝天下,河谷平原上排列着10来座形如土丘样的山包,与周围的山丘地形浑然一体,显得分外壮观,司机告诉我,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古藏王墓群。这里风光秀丽,南北两面山脉连绵,中部一块狭长平地,河流从中穿流而过。田原、山峰、河流、藏胞的房屋和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显然是一处风景绝好的风水宝地。
  
  古藏王墓是西藏山南圣地之一,它是吐蕃时期一部分赞普的墓葬群。这些类似城楼式的古堡建筑,在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沙雨雪的考验之后,虽然已伤痕累累,表现出一派破败景象,但依然在山腰间巍峨屹立,昂首苍穹,顽强与大自然对峙着。吐蕃王国就是雅砻部落经过长期的征战、讨伐发展起来的。虽然英武的松赞干布后来将都城迁至拉萨,但琼结仍是当时王国的重要基地,因此不少赞普死后仍然要魂返故里,安葬于此。
  
  藏王墓群占地约一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墓群应为21座,而现在明显可见只有19座。藏王墓是用土石垒成的高台丘墓,层层夯实,墓封高耸,有的高达10余米,在史书《通典》中则记载为:“其墓方正,累石为之,状若平头屋”。藏王墓群背靠穆日山,前临雅砻河,分布在数里长的山坡上,给人一派敬慕肃穆之感。
  
  走近藏王墓群,在靠近河边有一座面积最大的陵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墓体浑圆庞大,高约10来米,我沿修好的台阶登上墓顶,但见墓顶有一寺庙,似乎有些破旧。进得寺庙,庙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据居住在庙里的守墓人说,庙的下面就是松赞干布的陵墓,墓中分为5座佛殿,装修极为豪华,放有大量的金银财宝随葬品。陵墓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的虔诚;左侧埋有松赞干布的金盔甲及珍珠,是为财产;右侧埋有纯金制作的骑士和战马,以为侍从。当然,这仅是记载或流传而已,要揭开这座封闭了1300多年的古墓之谜,只待将来科学挖掘了。
  
  松赞干布墓顶长宽大约各百米,站在陵顶,居高临下,向雅砻河望去,整个河谷尽收眼底。回首环顾藏王墓,整个藏王墓群背靠穆日山,傲视雅砻河,十分威严,也仿佛在向人们昭示着吐蕃王朝昔日的辉煌和它与雅砻河的历史渊源:早在1300多年以前,松赞干布的祖先们居住在琼结附近的青瓦六王宫里,指挥着千万部落百姓,开发了土地肥沃的雅砻河谷,吐蕃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先后吞并周围其他部落。松赞干布父亲囊日伦赞翻过山北,打败了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的部落,称雄全藏,建立了王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虽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雅砻河谷迁到了拉萨,但琼结一带,旧王族仍然留居故地,而迁徙到拉萨的赞普们,也不忘哺育自己祖先的雅砻河谷,常来缅怀祖先创业的功勋,为了永远不忘根本,吐蕃历代赞普死后,都要移到这里埋藏,从而形成了这里的藏王墓群。
  
  赤德松赞是藏王墓群中最突出的一座。墓冢前仍保存着两通古碑,一通为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纪功碑,碑帽为类庑殿顶式,四周雕有花卉图案,碑身阴刻藏文题记,记载了赤松德赞的一生重要功绩。另一通是赤德松赞墓铭碑,帽顶莲花宝珠,顶部为四面坡式,边缘向上翅起,四周为浮雕升云图案。碑身阴刻藏文题记,记载着赤德松赞生前功绩。
  
  墓群中地处最高的是都松芒保的陵墓。都松芒保是金城公主的公公。不知是不是因为儿媳是唐朝公主的缘故,在他的墓前也仿效汉族的皇陵,树了一对石狮子。但是眼前的一只已经缺了右腿,另一只干脆连头也没有了,歪倒在离前一只约50多米的土中。镇墓多年,竟流窜荒野,历史的风雨剥蚀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石狮子还算是运气的,它终究没有完全消失,使都松芒保的墓名——僧格则巴、即狮子墓,还能达到名副其实。那最值得重视的松赞干布陵墓,遭遇就要差得多了。这座墓的顶上原来有一座庙宇,内塑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爱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的塑像,另外还有贤相禄东赞和藏文文字的创造者桑布扎的塑像。庙的北端立有墓志一方,记载着棺椁在墓内的位置和开启墓门的方法,并说明墓内有五个经堂,内藏各种珍宝以及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和大量的兵器、用具。大概是被这些宝物所吸引,英人曾来开掘盗宝,但没有任何发现。这所颇有价值的祠庙,在史无前例的那些年月里,也像其他大多数寺庙一样,被破坏无遗。此刻,我面对这劫后馀迹,不禁为之怅然。
  
  穿行在这些阒无人迹的墓群中,我不由得想象起当年下葬时的情景。据史料记载,吐蕃奴隶主亡故后,葬仪是很隆重的,不但墓内装满珠宝,还要实行人殉。更有一种风俗令人吃惊,就是还有似为活死人的守墓者。他们并不殉葬,而是打扮成死者模样,住在陵墓附近,被禁止与任何活人说话。当岁祭时,号角一吹响,这些活死人就要逃往别处躲避,待祭祀的人走后才出来收取供奉的祭品。当我看到这些古墓群,想起这些记载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凄厉的号角声,那些打扮成死者模样的活死人仿佛就藏在附近。
  
  行走在这些墓群中,我感觉藏王墓很是冷清,很是安详,这或许是外地人来得较少的原因。不过,我倒赞成当初藏王们的选择,无论生前怎样轰轰烈烈,干出了多大的业绩,死后仍要回到边远的故土,求得灵魂的清静,摆脱尘世的干扰,也算是一种十分崇高和明智的选择。但是这些决策可苦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她更难见到亲人了。所以作为大唐子民的后裔,我今天要特地为她燃一炷香,告慰这安息在异地的卓越英魂。
  
  在这些墓群的后面,有一个庞大的玛尼石堆,上边插满了五彩斑斓的经幡。这些经幡不仅会让行人驻足欣赏,而且还是人与神的“连线”,也是送给亲人和朋友最真诚的祝福。据说如果前来朝拜的人在这儿为自己盖一间小房子,逝去的灵魂就有了安息之处,也就不会变成游荡的孤魂野鬼。这就是藏民族,他们相信死后的结局,他们生前一切的努力,劳作、磕头、参拜、供奉,似乎都是为了求得精神的平衡和身后的圆满。
  
  在返回泽当镇的途中,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我对现今西藏普遍的天葬、水藏习俗不可理解,似乎很难解答面前这些藏王墓群存在的合理性。按照藏文古籍的记载,早期的王后死后,不在人间建墓穴,因为先王是从天而降的,死后也要返回天界。不过,也有史籍这样记载:吐蕃王都有一种“发光的天绳”,当他们的儿子能骑射时,父王就沿着这根天绳重返天空。传说第八代藏王喜欢比武,在一次比武中,中了计“将天绳砍断”,结果他就不能与先王一样返回天界了,只好在地上建陵墓,于是就有了墓葬,可这终归只是传说而已,不足为据。也许,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吐蕃时期“舍身供佛”的思想还没有在吐蕃人的脑子占统治地位,那时人们的观念中仍崇尚墓葬,天葬只是以后兴起并逐渐成为现今藏族地区人们选择最多的一种葬仪。
  
  生死转换于倾刻,哲理显耀于瞬间。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神秘、最惊心动魄的事件,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围绕着如何认识死亡、对待死者演出了一幕幕历史话剧。事实上,火葬、土葬、天葬、水葬、石葬、崖葬、塔葬、肉身葬等多种葬仪的形成与变迁,说明自古以来,关于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事情,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有关 藏王墓  的新闻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