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城市:上海 现代与历史的交融-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奥运城市:上海 现代与历史的交融
[日期:2008-07-25]  来源:旅游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冷暖先知

  上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上海气温最高的是七、八两月,这些年上海的夏天越来越热,超过

  35℃的高温天数10天左右;冬季一月下旬到二月初(通常是春节期间)最冷,爆冷的天数虽然不多(一般持续3天),但江南的湿冷连北方人都喊吃不销,常刮刺骨的偏北风,不穿一些厚实保暖的衣物不行,手套、围巾、帽子也要全副武装。降雪的日子不多,有时终年无雪。需要特别提醒的是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梅雨季节,忽晴忽雨,20多天的雨量约占全年的1/4,8月底到9月上中旬是台风多发季节,常有瓢泼大雨。这两个时段游上海一定要带好晴雨伞,好在此时气候炎热,晴天也可用作遮阳避日。

  上海日出日落时间为:冬至6:49日出,16:57点日落,夏至4:50日出,19:01日落。

  夜上海

  今日的上海依旧是一个不夜之城。夜幕来临之时,上海就进入了一片灯海之中。此时,上海是流动的风景,是跳跃的节奏,建筑的外墙彩灯,勾勒出了整个城市的轮廓,跳跃的霓虹灯,点缀了都市的灵魂,典雅的路灯是窃窃私语的情人,马路上的车灯,是流动的风情。

  外滩的夜上海,是浪漫。人民广场的夜上海,是亲切。衡山路的夜上海,是神秘。淮海路的夜上海,是高雅。南京路的夜上海,是繁华。

  想猎奇的人们,可以去泡“吧”,上海有“网吧”、“酒吧”、“咖啡吧”、“酒吧”、“水吧”、“玩具吧”、“氧吧”,无奇不有。上班族想宣泄一天的压力,可以去“蹦迪”、或去健身,如“保龄球”、“壁球”、“网球”。喜欢唱歌的朋友,上海有太多“卡拉OK”可以去一展歌喉。此外,上海大剧院的高雅节目,体育场的名人演唱会,各大电影院的最新电影也会让人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如果您和恋人在一起,上海的各类茶室、温馨的咖啡店、路边咖啡厅会为您营造一个柔情密意的氛围……

  经典上海弄堂线路

  乌鲁齐里(Wulumupili)即乌鲁木齐中路179弄。在区境东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间。初名麦琪路,以麦琪路得名,民国32年(1943年)麦琪路改名迪化路后,曾名迪化里。1954年随迪化路改名乌鲁木齐,改今名。民国26年(1937年)建。占地1.3公顷。有楼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岭路145弄。在区境西北部,黄河路、白河路之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为金融业陈姓房产,其房产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库门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恒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在区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宁海西路之间。约建于19世纪末。初名首安里,一说厍安里,民国21年(1932年)取业主名字中"恒"、"茂"二字改今名。占地1.2公顷,有楼房94幢。居民3300人。有皮鞋四厂一个车间和建信中学分部。

  酱园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在区境西北部,新闸路、青岛路之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张振新酱园,故名。有石库门房屋43幢。居民800余人。

  复兴坊(Fuxingfang)即复兴中路553弄。在区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间。民间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兰坊(Meilanfang)即黄陂南路596弄。在区境中部,复兴中路、合肥路之间。民国19年(1930年)建。以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一字命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区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间。民国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飞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占地1.7公顷,有楼房199幢。居民2000人。

  渔阳里弄(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在区境北部,雁荡路、思南路之间。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1912~1936年)建。占地0.3公顷,有楼房33幢。居民400人。渔阳里6号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理址,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楼(Wangjialou) 在区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侧。明末吴、董二姓居此,名吴董二宅。后因张姓迁此,又称张家门。清初,王姓于此置田地,建鼓楼,用作敲钟扯旗,作为雇工耕作、收工信号,人称王家楼,因以为名。有中式二层楼房60多间。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区境东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侧,凯旋路、番禺路之间。因明清间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园,人称"富左家宅"。占地6.7公顷。抗日战争初期,难民纷纷在此搭棚聚居或经营作坊。上海沦陷后,商人相继在此设厂开店。有纸浆、液压泵、蓄电池、橡胶等厂。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园路1376弄。在区境东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间。民国14年(1925年)建。有楼房25幢。居民500人。民国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曾设在弄内48号(今34号)。

  范园(Fanyuan)即华山路1220弄。在区境东南部,江苏路、平武路之间。占地5公顷。民国5年(1916年)建。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三层花园住宅12幢。业主自诩是当时模范的花园式洋房,故名范园。居民600余人。为区境高级住宅区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华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区境东南部,法华镇路、平武路之间。原地为郁氏山庄(坟场),民国7年(1918年)筑有通煤渣路,取春辉堂、光裕堂首字,命名为春光路。占地8公顷。居民1800人。有链条、轴承、特种灯泡等厂10多家。

  姚村(Yaocun)在区境南部,伊犁路东侧(近虹桥路)。明末姚永济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纪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后称今名。民居多为中式二层楼房,瓦平房。有旗杆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遗物。居民500人。

  薛家厍(Xuejiashe)在区境西北部,北新泾镇境,长宁路南侧。相传明弘治年间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占地3.2公顷。居民400人。民居多中式二层楼房。村南有蘑菇场、和赌场。

  涌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园路395弄。在区境西部,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民国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善钟里(Shanzhongli)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区境西南部,巨鹿路、长乐路之间。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处原善钟路(今常熟路),故名。占地1.5公顷,有楼房25幢。居民600人。

  火油弄(Huoyoulong)自然村。在区境中部,新华一村南,建工医院。占地1.3公顷。因20世纪20年代曾有煤(火)油仓库,故名。村落呈矩形。居民400人。

  独家村(Dujiacun)位于区境北宝兴路185弄。20世纪初,仅有谈姓一家居住,故名。抗日战争期间,村湮没。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迁来建屋居住。少数为二、三层住宅,余为简屋。居民300人。

  塔水桥(Tashuiqiao)在区境北部,场中路以南。占地6.7公顷。居民700人。约末形成村落。曾分称南塔、北塔、东塔。传黄姓曾建一石桥塌在水面上,叫塌石桥,"塌"、"塔"谐音,因名。有楼房、平房380多间。

  蕃瓜弄(Fangualong)位于区境南部,天目中路、共和新路交口处西北。1949年前为棚户区,相传居中曾收获一特大蕃瓜(南瓜),人称蕃瓜龙,谐音蕃瓜弄。1965年改建成五层楼房的新村,沿用蕃瓜弄为新村名。占地6公顷,有楼房57幢。居民6000人。北部保留棚屋残迹,为市级保护地点。

  靖远街(Jingyuanjie)位于区境南部,即今百禄坊。上海开埠初期外轮海员往来频繁之地,当时有粤人开设的樟木箱店,奉化人制作西服的裁缝铺等,外国海员称此处为"中国老街"(Old China Street).。该街于20世纪20年人由瑞康顺染行改建为里弄房屋。

  木樨宅(Muxizhai)在区境东北部,交通路北侧(交暨路西)。相传宋高宗时,河东人氏侯细南渡弹劾秦桧忤旨,退隐于此,亲植桂树,人称木樨侯家宅,因以为名。占地2公顷。民居多中式二层楼房。居民300人。

  正红里(Zhenghongli)即昌化路994弄。在区境东南部,昌化路东,澳门路、长寿路之间。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名东京里。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顾正红烈士改今名。占地0.9公顷,有楼房6幢。居民1900人。

  甘家楼下(Ganjialouxia)在区境西北部桃浦镇。相传明代甘姓居此,后建楼下词堂,故名。村落呈长方形,民居多中式二层楼房。人口400。有古银杏树1株,沪宁铁路、中槎浦经过。

  这是同济大学建筑史教授罗小未的文章。

  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对于那些离开了往日的生活节奏而开始了现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对传统生活还有所眷恋的上海人来说,倒也更加合适。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 "老式石库门"。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如建于1872年,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等。至20世纪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库门弄堂在建造。如位于浙江中路、厦门路的洪德里;位于汉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于广西路、云南路和福州路之间的福祥里,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如建于南市豆市街的棉阳里、敦仁里和吉祥里等。此外,在沪东一带,还出现了另一模拟较简陋的弄堂住宅。这种弄堂平面一般为单开间,高二层,外型类似广东城市的旧式房屋,被称为"广式里弄"。如建于1900年左右的通北路八埭头即为早期广式里弄较为典型的实例。 20世纪以后,上海的房地产经营活动更加高涨。除老牌的沙逊洋行、怡和洋行、等大多将主要业务转向房地产经营外,新的房地产商更是如雨后春笋。如1901年开设的哈同洋行,1902年开设的美商中国营造公司,1905年开设的比商义品地产公司等,都是当时极有影响的大房地产商。在大量兴起的房地产业刺激下,弄堂住宅空前繁荣,在全市的分布面也大大扩展了。

  本世纪10年代,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有了一些变化。弄堂的规模比以前增大了,平面、结构、形式和装饰都和原有的石库门弄堂有所不同。单元占地面积小了,平面更紧凑了,三开间、五开间等传统的平面形式已极少被采用,而代之以大量单开间、双开间的平面。建筑结构也多以砖墙承重代替老式石库门住宅中常用的传统立帖式,墙面多为清水的青砖或红砖,而很少像过去那样用石灰粉刷,石库门本身的装饰性更强了,但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逐渐减少,受西式建筑影响的装饰题材越来越多。这种弄堂被称为"新式石库门里弄"或"后期石库门里弄"。其分布范围也较老式石库门弄堂为广。较典型的例子有淮海中路的宝康里(1914年),南京东路的大庆里(1915年),北京西路的珠联里(1915年),云南中路的老会乐里(1916年),和淮海中路的渔阳里(1918年),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的房地产业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到30年代,上海经营房地产者已在300家以上。日益高涨的房地产业刺激了上海建筑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弄堂建筑的又一个建筑高潮。整个20年代是新式石库门弄堂最为兴盛的时期。由于地价上扬,建筑向高发展,传统的两层高的石库门住宅开始向三层发展,室内卫生设备也开始出现。此时期新式石库门弄堂如尚贤坊(1934年)、四明村(1928年)、梅兰坊(1930年)、福明村(1931年)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新式石库门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时,又从中演变出一种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

  在新式里弄中,石库门这一住宅形式被淘汰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或半开敞的绿化庭院。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其分布也由市区东部向西区发展。新式里弄中较著名者有凡尔登花园(1925年)、霞飞坊(1927年)、静安别墅(1929年)和涌泉坊(1936年)等。

  30年代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一类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注重建筑间的环境绿化,室内布局和外观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或现代式。 如建于1936年的福履新村、1934年的上方花园和1939年的上海新村等。

  还有一些花园里弄,不是每家一栋或两家和为一栋,而是和公寓一样,每一层都有一套或几套不同标准的单元,这种花园弄堂又称为"公寓式里弄"。如建于1934年的新康花园和建于40年代的永嘉新村等。花园式里弄与公寓式里弄,除了整体布局还有些类似于传统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筑单体已很难再视之为弄堂住宅了。

编辑:Allen.G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