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为保环境拒绝申办奥运-名胜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为保环境拒绝申办奥运
[日期:2009-12-24]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班夫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是北美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坐落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省境内的落基山脉中,距离石油重镇卡尔加里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论国内地位,班夫约略可被比作加拿大的九寨沟或张家界——它是加拿大建立最早和目前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公园,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

  没去过班夫的人,也可以从脑海中搜寻它的样子。我们在电影屏幕上看到的很多的壮丽的“美国西部”景色,其实都是在班夫取景的,比如《秋日传奇》、《与狼共舞》以及《断背山》。今天,这里仍然有雄浑的落基山、皑皑的冰川和翡翠色的湖水。

  但这些还只是班夫美丽的外表。尽管看似丽质天成,班夫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过与今天大多数中国自然遗产相似的困境:一朝成名,游客激增,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一个即将庆祝125岁生日、每年要接待超过300万名全球游客、年旅游收入60亿加元(约合390亿人民币)的国家公园,为什么还可以变得比原来更加清澈美妙?发展与环保是如何做到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这正是讲述班夫进化史之于中国人的意义。

  “加拿大的阿尔卑斯山”之梦

  回到125年前,班夫之所以被发现并开发为国家公园,一开始并不是因为景色太美,而是缘于铁路的大发展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致富”野心。

  19世纪末,落基山还是荒蛮之地,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正在修建横贯加拿大的铁路。1883年的冬天尤其寒冷,大部分铁路工人都已回家过冬。但有三位工人却不甘心——工作一天只能挣一块五毛钱的他们,想留下来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金矿或银矿之类的致富途径。

  一天,在严寒中,他们看见有蒸汽从一处地方升起,走过去,发现居然是温泉!他们砍了树一段一段探下去,发现这个温泉有6米之深。

  三个工人很兴奋,因为他们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铁路工人一天劳动下来很累,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泡个热水澡,那实在太爽了,而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温泉的所有权,就可以坐收门票。想来想去,他们先在温泉边搭了个小屋,上面写着“旅馆”两个字,以此来“宣告”所有权。

  这样的宣告自然是没有效力的。很快,他们的东家——太平洋铁路公司就知道了这件事。在当时,修铁路比今天修高铁还要不容易,是一项耗资极为巨大的工程,铁路公司正在琢磨,怎么样可以利用修出的铁路赚到更多的钱。温泉的发现让他们眼前一亮——依着温泉修建真正的高级宾馆,让有钱有闲的社会精英们乘坐火车从加拿大甚至世界各地前来度假,会是个好办法。

  政府听从了这个建议,1885年,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约翰·麦克唐纳宣布把温泉周边26平方公里辟为“保护区”,1887年改称为“落基山国家公园”,1930年正式得名“班夫国家公园”——班夫的名字就来源于附近的铁路站点。

  班夫国家公园“洞穴与盆地”博物馆负责人萨玛·阿特瓦尔(Samar Athwal)在谈起这个故事时,特别强调说,1930年也是加拿大首个国家公园法---《加拿大国家公园法》通过的年份,在80年前的这个法律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保护自然环境是第一要务”,在规划任何建筑之前都要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但话虽这么说,掘金的冲动仍然在之后很多年里占据上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花了很多努力把这里打造成‘加拿大的阿尔卑斯山’,于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了。”阿特瓦尔说。太平洋铁路集团很快建造了两家豪华酒店——班夫温泉酒店和路易斯湖城堡酒店,以吸引游客并增加铁路的载客率。

  1912年,从班夫温泉开发出的号称具有治病效果的瓶装水面世。从1911年开始,公路也通了,从卡尔加里可以驱车到达班夫。1923年,加拿大最富庶的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班夫的公路竣工。

  不久,班夫在欧洲和美国的富有阶层中声名远扬,欧洲游客甚至不远万里通过远洋邮轮横贯大西洋来到加拿大,然后乘坐火车进入班夫,一边泡温泉,一边登山和露营。与此同时,班夫的面积也不断被扩大,从一开始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了如今的6600平方公里。1984年,班夫作为“加拿大落基山脉自然公园群”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1990年,其游客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00万人。

  不要奥运,要环境

  也正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座处在繁荣巅峰的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比如,游客们为了在这里划船、垂钓,曾修筑了水坝蓄水,湖边的水生植物被破坏殆尽。

  环保组织坐不住了,他们行动起来,“反破坏”了班夫的多个“发展机遇”。首先是冬奥会。这个时候,加拿大政府正在积极推动班夫申办1972年冬季奥运会,以进一步扩大其国际知名度。事实上,此前加拿大曾多次申请班夫国家公园作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第一次是1964年冬奥会,但输给了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申办之后的1968年冬奥会又以微弱劣势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

  1972年冬奥会班夫再度参与竞争,但这个申办遭到了加拿大帝国石油公司赞助的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原因是奥运会的大量基础建设和客流将使班夫更加不堪重负。当时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的负责人让·克雷蒂安迫于压力,不再支持申请,把主办权拱手让给了日本的札幌。

  这对于班夫来说,虽然是一种痛苦的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环保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管理部门的另一方,开始实质性地介入了班夫的管理和规划。或许也可以说,班夫从“发展”时代过渡到了更有意义的“保护”时代。

  1988年,《加拿大国家公园法》做了一些今天看来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修改:除了再次确认“保护生态完整性”是第一任务之外,还规定,每个国家公园都要公布管理计划,要有公众广泛参与,非政府组织可以在法庭上挑战其主管单位---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的管理流程。

  这些规定并不是说着玩玩的

  1978年,加拿大公园管理局曾批准开发一个名叫桑夏恩村的滑雪度假区,包括了停车场、酒店以及附近的羊眼山开发等项目。到80年代,由于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这项工程被推迟。进入90年代后,桑夏恩村扩建计划遭到了一个名叫“加拿大公园和原野学会”(CPAWS)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起诉,后者申请到了法院的禁止令,这项计划最终被取消。

  另一个名叫“班夫弓河山谷研究会”的NGO对班夫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发布了超过500项提议,比如将班夫镇的人口控制在一万以内,限制徒步旅行的人数,在镇周围建立隔离带以减少人和麋鹿的相遇几率,缩减公园内开发项目等等。

  因为这项研究,加拿大公园管理局下令搬迁了一个可能妨碍野生动物迁徙的小型机场,并取消了班夫温泉高尔夫度假区增加9座宾馆的计划。

  现在,班夫镇上的常住人口被控制在8700人。班夫国家公园旅游局媒体高级主管图琳·西蒂斯托(Tulene Steiestol)告诉记者,加拿大政府规定,在班夫定居需要向政府申请,“除非可以证明有定居的必要,否则不会被批准,有再多的钱买再多的房子也不行。”

  告别“未经充分咨询的权力”

  而比仅仅限制和取消更值得细述的是,现在的班夫拥有了一个公开的、所有利益方均有话语权的公园管理决策机制。

  来自班夫大型环保组织“班夫之友”的资深环保人士凯文·盖德林(Kevin Gedling)告诉记者,每到11月,加拿大公园管理局都会召集所有“相关利益方”——旅游界、宾馆业、环保及动物保护NGO、导游公会等等——召开“规划论坛”,公众也可以旁听。其中讨论的是班夫现状和未来中争议最大、最棘手的问题。

  盖德林说,会上通常会有一番混乱和各执己见。比如环保组织会说,人太多了,熊有压力,这话没错;旅游业又会认为,熊自由了,人就没饭吃了,这个也对。

  “但公园管理局会强调,大家都要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公园是大家的,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游客来了,确实破坏环境,但如果不是有这么多人来,动物和自然保护工作者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

  “决策的过程就是在这个共识基础上寻找平衡——自然、动物和人三方的平衡。而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管理人类活动的影响。”盖德林说。最后,论坛会拿出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或称“愿景”,作为下一年公园管理的大纲。

  另外,每年及每数年,公众都可以读到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的关于现状和未来的公开报告。比如,管理局每年会在网站上公布《公园现状报告》,披露公园管理的细节和数据,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影响,细致到每一个物种的变化都有专门的数字图表陈述,厚达数百页。每10年,他们又会出台一本正式的《班夫管理规划》,5年结束的时候会重审一次。

  “班夫还有很多问题,最后的决策方仍然是加拿大公园管理局,但他们不会使用‘未经充分咨询的权力’。”盖德林说。

  专门给灰熊修了两座天桥

  如今,班夫国家公园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域: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开展旅游的自然风景区、户外娱乐区和旅游城镇区,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4%、93%、1%、1%和1%。

  绝对保护区专为珍贵的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而设,严禁游客进入,再加上荒野区,远远大于人类可以活动的3%。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班夫,除了人之外,还有重要的另外一方,就是野生动物。据估算,如今的班夫国家公园里住着1000只麋鹿、80只灰熊、60只黑熊和50匹狼。在班夫镇上闲逛时,常常可以碰到在居民家院墙外吃树的麋鹿;在公园里登山时,鹿和羊就隔着你身边的小溪望着你,不躲闪,也不害羞。

  这其中,班夫人特别喜爱灰熊,为了给灰熊一个安宁的环境,他们修建了全世界最集中、设计最多样化的“野生动物走廊”。由于横贯加拿大的公路穿过班夫,给公园内的野生动物的迁徙带来了麻烦,尤其是灰熊。到2006年,灰熊已经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

  公园管理方测算过,在旅游旺季夏天,平均每天约有2.4万辆车通过一个灰熊常常使用的通道,如何让车和熊都得其所呢?最后的解决办法是,给灰熊和麋鹿们修建专门的过街天桥和隧道。

  在查阅班夫历史档案时,看到加拿大最大的英文报纸《环球邮报》的记者多恩·沃顿这样描述其在2006年看到的天桥:“这是一条经常被踩踏的道路,高踞在横贯加拿大高速公路之上8米;它的下面,繁忙的夏天旅游旺季里,每天有2.4万辆车驶过。这个50米宽的通道之上,每一株、每一棵树和每一块岩石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从而使下面高速公路上的噪音不会被上面听到。”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6年,加拿大公园管理局为灰熊和麋鹿们共修建了两个“天桥”和22个“隧道”,其中每个天桥的造价就高达250万加元(约合1625万人民币)。但因为这24个特殊通道,野生动物因被车撞而死亡的比率下降了80%。

  “(班夫的)每一天都是平衡的艺术。”文章这样总结道。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