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勇:二十四年无悔收集文化遗产-遗产要闻-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崔勇:二十四年无悔收集文化遗产
[日期:2008-06-10]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引言:对于中国人而言,民族文化不仅真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个性,而且浓缩了千百年来社会人文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群人,关注历史,默默无闻地继承、传播民族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位中年农民,历经24年认真收集整理满族文化遗产,他的名字叫崔勇。

  在过去的24年里,崔勇不知骑坏了多少台自行车,征集人更是数不胜数。他收集并整理满族歌谣500余首、民间故事200余段,形成百万余字文字材料。1985年,县文化馆为他出版了《满族歌谣集》;1989年和1990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满族歌谣选》和《岫岩满族民间歌曲选》中又选摘了他的大量作品;2000年,世界满族基金会开始积极为他筹备出版《满族民间歌谣选》。所有这一切,都让崔勇感到十分的满足,他说满族文化遗产不会葬送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崔勇收集整理满族文化遗产,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缘起 偶然接触满族文化

  45岁的崔勇出生在岫岩牧牛乡德合村,一个当年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小时候的崔勇很难接触到外面世界,村里老人表演的大鼓、拉场戏带给他许多欢乐时光,一场电影更能让他回味无穷。

  出于对文艺的爱好,中学毕业后崔勇来到了山区建设民兵团,搞宣传、吹乐器、写剧本……

  崔勇在民兵团里大显身手,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秀才”。1980年,县文化馆召集业余作者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和整理民族文化。在这7天里,文化馆老师讲的每一个有关满族文化的传说、民俗都深深吸引了崔勇,而当老师讲到一些文化正在慢慢流失时,他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刺痛感。作为一个满族人,崔勇感觉到自己有责任收集和整理满族文化,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过程 有欢乐也有泪水

  起初的日子是很快乐的,崔勇走遍了德合大队,听老人唱老歌,讲故事,他边听边记,收获的喜悦让他欣喜不已。本村收集的差不多了,他又到外村、外乡。大房身、石庙子、石灰窑子……处处都有崔勇的足迹。

  1984年,崔勇迷上了摄影,他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照相机———“红梅”牌相机。从此,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把相机带在身上,随时拍摄下那些可能再也见不到的东西。到现在,他已经拍摄了图片上万张,其中一些有关民俗的照片已经绝版,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还记得1985年,崔勇听说汤沟敬老院的老人会唱老歌,他高兴地骑上自行车就来到了汤沟。在敬老院里,他和老人们同吃同住7天多,收集老歌100余首,这也是他20多年中收集最多的一次。

  在24年的风雨路上,不光有欢乐,也有泪水。1986年春天,崔勇早晨从家出发,到大房身采风。100多公里的路程让他疲惫不堪,刚买不长时间的“三截头”皮鞋鞋底硬给磨漏了。更为糟糕的是,路途中遭遇了春雨,道路泥泞不堪。在狭窄的山道上,一次转弯,崔勇差一点就摔下了山崖。心有余悸的崔勇在雨中停了好几分钟才回过劲来,泪水夹杂着雨水顺着脸流下来。这样的例子,崔勇已经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到了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想放弃算了,但一恢复过来,又踌躇满志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圆梦 无悔风雨路

  不久前,岫岩打出岫玉品牌后,崔勇又带上他的相机,穿乡过村,挖掘岫玉的来历、收集有关岫玉的民间故事、传说。他收集的有关资料、拍摄的图片常常见诸报端,成为人们了解岫玉的重要来源。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老人渐渐离开了人世,失去了收集来源,让崔勇感到十分的无奈,而一些年轻人对满族文化的不热爱和不了解,又让他感到十分的苦恼。崔勇的满族名叫“多罗赛音”。在满语中,“多罗”是“正道”的意思;“赛音”是“好”的意思。崔勇说:“我就是要取这个意思,抓紧时间收集满族文化,不能让咱们最民族的东西失传了。”

  在崔勇家中,他把多年积累下来的本子一一展示给记者,有的已经泛黄,字迹开始模糊。但崔勇的第一本记事本封面上的一行字还是深深吸引了记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及当年为什么要写这句话时,崔勇思索良久后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出版一本涉及满族各个方面文化的书。我知道这条路走起来会很漫长,但我愿意为它追求一生。”(记者宋桂昌)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