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理论探索  rss订阅
      高级搜索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
日期:2008-05-28     来源:《规划师》     作者:   我要评论()



——以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摘 要:“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是指在各种空间类型中,明确区域中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沉淀意义的各类景观“实体”,并将其划定为控制“实体”,优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空间保护和发展设计,继而在控制格局、环境容量等规则约束下拓展城镇化。应用该理念,南平市进行了关键性的区域“实体”控制规划和城镇空间拓展规划,以构建人地协调的生存、发展空间为目的,更好地促进了南平市城市化与自然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字:“人地和谐、生态优先”;城镇体系规划;南平市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由此国内外的规划专家在规划内容、范围、理论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尝试。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旨在探讨符合中国城镇体系实际的理想生态格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体现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时俱进的内在活力。

  1探索中的质问

  城市设计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从古希腊以神权、君权思想为依托的城堡时代到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直到现代的城市区域化、信息网络化设计人类“智慧—直应用于都市设计,以获得居住条件的最大利益”(亚里士多德)[1—2],而“人地”协调成为古今中外编制规划时的永恒追求。

  反思当前城市规划编制,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逐渐显露以下弊端:①传统规划中过多应用刚性的人口预测进行“虚调”,缺乏灵活的“实调”砝码,规划效果受到影响;②大部分规划过度追求效率,优先规划设计城市,忽视乡村建设设计,“二元结构”引人深思;③明确各类“轴线”,划定城镇建设“红线”,城市形态扩张较机械,城市自组织生长受到人为限制;④受经济短期的内在驱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成为规划的“标签内容”,结果往往偏离了“规划富民”的初衷;⑤新时期市场经济社会的变数趋近无限,传统规划内容过于庞杂,规划实施逐渐困难,同时面面俱到的规划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2质问前的思考

  基于以上对区域和规划性质的理解,笔者针对传统规划编制的弊端,以哲学“否定之否定'作为方法论,在质疑中摸索,提出以下规划思想进行探讨学习。

  2.1基于“实体”的空间管制

  规划应落实“实体”——空间资源,尽量建立在具有自然规律性的空间客体之上。以往规划主要依赖于“人口”这一规划因子,而这一因子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复杂的性质就注定对其预测的精度不如只具有“自然属性”的其他实体,从而有利于规划根据科学的“准入法则”来实施关键“砝码”,更为有效、务实地对空间资源进行优化调控。

  2.2城乡—体化

  规划应注重客观评价,通过比较不同城镇的发展条件和竞争活力来合理确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使不同城镇之间形成等级有序、功能互补、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注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从而促进城乡的融合和协调发展,使之符合更大区域范围内城镇体系的整体效益。

  2.3城镇生态化

  规划应根据生态化原理,维持生态平衡,使城镇构成的所有成分(如人、自然、社会)等的关系和谐化,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实现“自然融于城镇、城镇归于自然”的理想,从而使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地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不衰的动力。

  2.4可持续发展

  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注重对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的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容量对产业、城镇发展及城镇体系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加强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同时,划定管制区,提出管制要求,从而保证整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5以不变应万变

  传统规划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务,尽管多数规划专家提出,规划应由“单目标”向“综合目标”转变、由“面面俱到”向“问题”型转变、由“单方案”向“多方案”转变等,但笔者在认真分析了规划内容的容量、规划效率及可信度等评价指标后,认为规划对象应转变为城镇永远所需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原因在于城镇规模和建设用地功能难以准确预测。故此笔者认为规划内容应由“变量”向“定值”转变,“以不变应万变”,即战略性的控制也是一种前瞻性的拓展。

  对以上规划思想进行融会贯通,保留传统规划精华,笔者提出了“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新理念,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完善现有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做出尝试。

  3“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解析

  3.1理念内涵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是指在各种空间类型中,明确区域中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沉淀意义的各类景观“实体”,并划定作为控制“实体”,优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空间保护和发展设计,继而在控制格局、环境容量等规则约束下拓展城镇化。

  3.2理念目的、途径和成果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以建立人地协调的生存、发展空间为目的,突出区域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特征。其规划思想、途径和成果都有别于传统规划(表1)。

  4“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倡导从客观实体入手,旨在维持自然、生物和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生,使城乡形态迥然不同。具体来说,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注重原则性的大地实体生态完整性,并对其进行控制和覆盖,从而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和位置,构建城镇发展的根底。

  4.1规划内容

  笔者认为,城镇体系规划主要用来“控制”和“拓展”,即控制非发展区域和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城镇体系规划中受“控制”对象主要包括:①整体山水格局;②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③防灾(森林防护、洪水治理)格局;④生态功能区;⑤旅游景点和游憩走廊。

  城镇体系规划中“拓展”对象主要包括:①地区城市化;②城镇职能类型;③城镇等级规模;④城镇体系支撑系统;⑤城镇地域空间。

  4.2应用'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理念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框架

  从规划原则看,城镇体系规划应该体现:控制城镇发展的过度竞争及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用可持续的眼光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通过城市化推动现代化,用城乡—体化的思想来统筹、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注重区域自然景观和乡土生境的合理保护和开发,用生态城镇的理念实现城市化健康开展。

  从规划操作流程看,城镇体系规划应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经济综合发展条件和城镇发展支撑条件来确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战略。通过对根本性的区域非发展“实体”进行优先控制、规划,从而框定、限制城镇的发展拓展空间。

  5规划设计

  5.1南平市发展现状评价

  通过对南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如下问题。

  (1)因降水集中而引发的水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导致环境门槛被打破、国家投资有限、受传统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束缚、科学文化技术和社会事业起步较晚和产业结构低端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

  (2)由于自然和人文生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平市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建制镇数量少、规模小;城镇间的城市化质量有显著差异,空间发展混乱;间接的多种因素影响叠加,各城镇功能分工不清。

  5.2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2.1控制规划

  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优先控制规划非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图2):①生态保护区——自然山水、防灾地区、生态功能区;②人文生境——绿色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

  (1)生态保护区。

  ①自然山水。坚持“山水格局完整性”原则,实施环境保护,南平市严格实行“绿线”管理与控制。具体来讲,加快南平市域“一江(闽江两溪(建溪、富屯溪)”河道的清淤整治,进行沿水沿河60m宽的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②防灾格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等条件,决定了南平市是一个以暴雨洪水为主,水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兴建水库和防护堤岸成为造福人类的伟业,可提高流域抗洪能力,但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采用开放式的人工湿地或防护林进行泄洪管理更为适宜。

  ③生态功能区保护格局。在南平市西北部边界、武夷山的东麓、仙霞岭以南分布多种重要生态功能区。这一地区山高林密,是福建省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因此应重点规划、保护。

  (2)人文生境。

  南平市旅游资源“控制”区域主要为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区、延平综合旅游区、建瓯—建阳文化旅游区和邵武—光泽旅游区四个旅游区,通过对各旅游区的保护和改建,达到保护人文生境的目的。

  5.2.2拓展规划

  城镇体系发展空间和产业协调主要建立在对区域生态—文化“蕴含”空间的有效保护和控制上,从而使城镇发展空间在限定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发展(图3)。

  (1)城市化开展战略。

  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城市化是以核心发展为特征的。顺应这一客观规律,南平市应沿江向下游扩展城市用地,集聚人口,迅速扩大其产业规模和提高经济实力,以改变目前“弱中心”的状况。

  (2)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

  南平市域多中心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呈现明显“反差”——中心城市首位度(1.86)太低,而县城城市首位度(4)过高[3],因此城镇职能应主要由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承担,中心城市多以综合性功能为主,以加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县镇以工贸类功能为主。

  (3)城乡等级体系拓展规划。在预测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时,应强调各级城镇规模由城镇发展容量决定(图4),而不是按照以往“总人口规模预测——各级城镇人口分配——城镇规模预测”的“虚”规划模式。在城镇发展的容量三条基本原则指导下,根据南平市各城镇的环境容量,运用“实”规划技术来规划城镇体系规模分布。

  (4)城镇基础设施适度拓展规划。

  一方面,南平基础设施空间发展应与其生态敏感空间相适应,贯彻“以整体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土地空间利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实现设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事业基础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输出等措施,引导农村经济向集约型过渡。

  (5)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拓展规划。

  南平'地广人稀',城镇在河谷地带成串珠状分布,不同于其他山水地域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应在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系统支撑下,以“一轴二翼”的纵向联为主导以横向之间为辅助,以“扇型”结构发展推动形成城镇体系网络化、—体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
[2]李 芸.都市设计与都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福建省南平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R].2002.
[4]吴启焰,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5):46—50.
[5]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3,(4):433—440。
[6]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N].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李伟国,王艳玲.城市与市民关系的变化及城市规划的变革[J].城市规划,2005,29(7):71—74.
[9]仇保兴.城市经营、管治和城市规划的变革[J].城市规划,2004,(2):8-22.
[10]“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城市管理,2005,(1):42—44.

  [作者简介]
王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伍世代,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jo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